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龍膽石斑魚學名為Epinephelus Lanceolatus,屬鱸形目,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的魚類。龍膽石斑魚主要產地在東南亞。澳洲海域,在我國的南海(南沙群島)亦曾發現,但數量稀少。近幾年,其人工養殖在臺灣得到迅猛發展,我國的廣東、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區亦開始引進開發龍膽石斑魚人工養殖。同時,龍膽石斑魚在游釣業上亦是頗受歡迎的對象。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龍膽石斑魚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體長為體高的2.7倍-3倍,背鰭XI-15、臂鰭III-7、腹鰭I—5,胸鰭16、尾鰭17,尾鰭后端為園形。前鰓蓋骨后緣有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后緣具2粗棘,頭部除吻端及上下頜外均被細小部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鰭棘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除腹鰭外,各鰭呈黃色,并布滿黑色小圓點,體側有5-7條橫向斑紋。龍膽石斑魚口裂大,下頜稍突出,上頜能伸縮,上頜骨后端擴大,伸達眼后緣下方,上頜前端具若干犬牙,其后具一叢能倒狀的牙,兩側外側為稀疏小犬牙,內側為絨毛齒帶,下頜前端具有與上頜相對的犬牙,其后具多行能倒伏的牙,兩側牙2行排列緊密。
2.棲息習性:龍膽石斑魚屬暖水性魚類,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成魚和幼魚會出現在河口半咸水水域。該魚為中下層底棲魚類,性兇猛,地域性強,成魚不集群,白天經常棲息于珊瑚叢、巖礁洞穴、沉船附近,有海底掘洞穴居的習性,夜間覓食。喜石礫底質,海水流暢的海區,是廣鹽性珊瑚礁魚類,在鹽度 11-41‰的海水中都可以生存,最適鹽度為25~35‰,鹽度低于5‰會死亡,在淡水中最長可忍耐15分鐘。適宜水溫為22℃-3O℃,而當水溫降至2O℃食欲減退,降至15℃以下則停止攝食,不游動。喜光線較暗區域,在網箱養殖時喜沉底或在網片折皺處隱蔽,體色隨光線強而變淺,弱而變深。對海水溶解氧的要求不高,25℃水溫時,耗氧量為1.99 ±0.53μg/g.min, 比真鯛的4.65±0.81μg/g.min少得多。
3.食性:龍膽石斑魚的仔魚、稚魚、幼魚攝食微型、小型的浮游動物,成長后仍保持肉食性。主食甲殼類(尤其是龍蝦)、海膽、魚類。小海龜,甚至小鯊魚。龍膽石斑魚攝食屬偷襲型,攝食方式為一口吞下,通常在水體的陰暗角落或珊瑚礁及其它巖礁中隱蔽起來,當發現獵物時,利用巖礁、石塊的掩蔽作用,用一側眼睛緊盯著獵物,并不斷調整自身的方位和姿式,慢慢地靠近獵物,力求自身頭尾與獵物頭尾同處一直線或一平面上,尾部呈S形彎曲,一旦進入攻擊距離時,便突然迅猛出擊,咬住獵物,通常咬住獵物的頭部,隨后吞下獵物,但有時咬住獵物的其它部位時,也要在口中進行調整直到把獵物從頭部吞入為止,若獵物規格較大無法吞下,也可能咬住后又放棄獵物。
4.生長習性:龍膽石斑魚生長快速,從6cm左右的魚苗養到1kg,只需7個月-8個月,1kg以后生長速度更快,只需二年就可長到3kg-6kg。據記載,野生捕獲的個體最重可達280多kg。龍膽石斑魚是做生魚片的最佳魚類,上市規格越大價格越高,在臺灣一般上市規格在6-8kg。
5.繁殖特性:龍膽石斑魚為雌性先熟型的雌雄同體。在生殖腺發育中,卵巢部分先發育成熟,為雌性相,繼而隨著魚體生長,部份魚即發生性轉化,雌性變為雄性,亦即龍膽石斑魚最初成熟時(野生魚3齡,人工養殖2齡)為雌性,魚生長到一定年齡(野生魚4齡-5齡,人工養殖3齡)變為雄性,故雄性親魚較難得到。為解決人工繁殖中雄性親魚不足,現采用埋植法將17α-甲基睪星酮植入魚體,來誘導龍膽石斑魚提早“性轉變”,獲取有生殖功能的雄性親魚。在非繁殖季節判定其雌雄較其它石斑魚難,在繁殖季節雌性魚腹部膨大,并有三個孔,從前至后依次為肛門、生殖孔和泌尿孔,生殖孔呈暗紅色向外微張,自開口處有許多細紋向外輻射;而雄魚只有肛門和泌尿生殖孔。龍膽石斑魚為多次產卵型,其產卵量與親魚的年齡、大小、營養狀況。環境因素及其它條件有密切關系,差距較大,每尾雌魚的產卵一般在 10萬粒60O萬粒之間。受精卵為圓球型透明無色的分離浮性卵。一般產卵行為發生在夜晚6時至次日清晨2時,開始時雄魚追逐雌魚,以后兩魚靠近,并排游泳,然后頭及前半身躍出水面再排卵、射精,行體外受精,正常情況下可連續產卵3天。受精卵孵化時間受溫度、鹽度影響甚大。水溫28℃-30℃下孵化約需20小時,隨溫度升高,孵化時間縮短,但水溫低于16℃或高于34℃,胚胎發育出現畸形或大量死亡。胚胎發育的適宜鹽度為25-3 3.5‰,受精卵于15‰鹽度以下的孵化率為O,鹽度30‰之孵化率最佳,可達9O%,三天后的成活率為48%,而在鹽度35‰時孵化后第一天成活率為65%,而25‰以下時一天內全部死亡。在開展人工繁殖時,由于雄魚精量少,雌雄親魚應按1:1-3比例搭配,并通過注射一定劑量的催產激素,使之自然產卵。劑量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O國際單位~500國際單位/kg魚體重及黃體生成激素(LHRH-A)25ug-50 ug /kg魚體重,兩種混合使用,用0.6%生理鹽水稀釋,制成懸濁液,注射量為1.5-2mL,利用背肌進行皮下注射,雄魚注射劑量為雌魚的三分之一。人工授精宜采用干法授精,催產孵化時,水溫控制在25℃~28℃,鹽度28-33‰,pH值7.8-8.5,池上遮光,約經24小時孵出。
二、苗種培育:
1.苗種池:面積為25-3O平方米,池深1.5-1.8m,育苗池上方要有充足的漫射光,避免陽光直射,池內每2平方米布一個氣石充氧,保持溶解氧為5mg/L。
2.魚苗放養:放養前,池子保持水深70-80cm,并加入3O萬-50 萬個/mL微綠球藻液,將初孵仔魚從孵化網箱內移入池中,放養密度為 2萬只/平方米左右,若受精卵直接在育苗池中孵化,放卵密度為2.5-3萬粒/立方米。
3.飼養管理:孵化后魚苗體細長,無游泳能力。水溫在25℃一29℃孵化后25小時開口,72小時卵黃囊已吸收殆盡,此時開始攝食。魚苗大多聚集于魚池中上層,且喜歡沿池壁覓食。隨魚苗的發育必須改變投喂不同的餌料生物,根據自卵黃囊期仔魚到幼魚的發育過程中餌料的轉換,可將之分成三個培育階段:
第一階段為卵黃事囊仔魚到仔魚后期:魚苗由內源性營養轉換為外源性營養,一般在開口攝食后的2日-3日。此時投喂的外源性營養為小型浮游動物,主要是牡蠣受精卵和幼體原型輪蟲,同時添加少量綠藻水,其次可投喂10ppm左右的光合細菌。
第二階段為仔魚后期到稚魚期:一般在第一階段后養至20日止。此時魚苗有延長的一條背鰭棘與左右各一條的腹鰭棘,形如風箏狀,俗稱發翅仔。攝食由小型浮游動物向大型浮游動物轉換,主要餌料有輪蟲,約飼養5日-7日后,魚苗背鰭及左右腹鰭開始延長出長棘,且隨時間增加而背鰭、左右腹鰭更加延長,形狀類似飛魚。此時水質控制相當重要,盡量促持水質穩定,水色保持淡綠色為佳。本階段末期可投喂小型撓足類,鹵蟲幼體等,約經15日腹鰭長棘收起,2O日背棘長棘收起。
第三階段為稚魚后期至幼魚期:此時魚苗已長至5cm-6cm。由于其它鰭棘的長出,就顯得原先的背鰭與左右腹鰭之長棘“消失”,此時意味著魚苗即將變態為進入底棲生活的稚魚期,攝食轉向底棲餌料。主要餌料生物有豐年蟲、橈足類、糠蝦及魚、蝦、貝肉糜等。
在苗種的培育過程中,為了提高成活率,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適時篩選分池。龍膽石斑魚在全長7mm以上的仔魚就會發生殘食現象,有時,由于被吞食的魚苗個體過大,吞不進出,往往造成兩敗俱傷,從而大大降低苗種培育成活率。為了避免殘食現象的發生,一般約2周篩選一次,水溫較低時可2O日-30日篩選一次。
(2)根據不同階段,適時改換。餌料;及時投喂足夠數量的適口餌料,提高投餌頻度,每日4次-5次。餌料生物輪蟲、鹵蟲等在投喂前應用酵母(投喂酵母的輪蟲使用前還需經12小時綠藻強化)及高度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進行強化培育。
(3)保持合理的培養密度。全長10mm仔魚,密度應小于10000尾/立方米,全長超過10mm時,密度應保持在500尾-1000尾/立方米。
(4)在水體中設置掩蔽物,如懸掛海藻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減少互相殘食。
三、成魚養殖:
1.場地選擇及池塘準備:龍膽石斑魚的養殖主要有網箱養殖與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時,要求養殖海區避風條件好,風浪不大,以沙質底、礁石質底、礫質底為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m以上,流速適中,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1~O.2m/s為好,冬季水溫不低于15℃,鹽度25-32‰。pH值7-9。暴雨時無大量淡水注入,鹽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l.5m以上。池塘養殖可利用蝦池進行改造,池子水深應保持在2m-3m,面積在5畝-10畝,池底可設置人工魚礁;放養前每畝用生石灰75kg或10-15ppm的漂白粉浸泡2日一3日后排干,曝曬2日一5日后注入新水10-20cm,每畝再用4-10kg的茶粕清除池中野雜魚等,5日-7日待藥性過后注滿池水,若池水透明度較高可引入綠藻水,并通過施肥肥水。
2.養殖管理:魚苗培育至5cm-8cm的規格時,就可放入網箱或養成池中蓄養。為避免魚苗因水溫變化過大發生抽筋死亡現象,宜在天氣晴朗的清晨或傍晚時放養魚苗,并做好調溫工作。龍膽石斑魚因生長速度快,放養密度不宜太高,每畝放養30O尾-5O0尾。網箱養殖放養密度可控制在15尾-30尾/立方米。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龍膽石斑魚吞食餌料魚的最大規格可相當于自身全長的52%-55%,因此,在養殖期,間,若龍膽石斑魚的規格大小出現相差1/3以上時,就應適時篩選進行分級飼養以免互相殘食。網箱內可混養綢科魚類,利用其搶食性強來激發龍膽石斑魚食欲,同時混養藍子魚,以清除網箱附著物及殘餌。冬季溫度較低的地方,應做好過冬準備,可利用網箱進行深海沉箱越冬。
3.投飼技術:龍膽石斑魚為肉食性魚類,在饑餓狀態時,對食物沒有嚴格的選擇性,只要是動物性食料,不論死活都攝食。在自然界主要攝食腔腸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魚類等。人工投喂可用鮮度好的小雜魚,經粉碎成漿,混合鰻魚飼料進行投喂。在陸上魚池,可利用人工魚礁的聚魚作用把飼料定點投放在人工魚礁邊進行馴餌。若用配合飼料,因龍膽石斑魚對飼料的軟硬程度。顏色和品味等適口性要求較高,應選擇軟顆粒(軟硬度以含水量為3O%左右為好),色淺的浮性飼料。飼料顆粒過硬則有吐食現象,過軟則不喜食;飼料的粒徑一般為龍膽石斑魚口徑的1/3-1/4,外形為長條形,長寬為2-3:1過小的飼料亦不喜食。投喂次數每日2次,冬季水溫在2O℃以下的可每日投一次或二日一次。每次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視攝食狀態而定,以食欲出現減弱時為度。投飼時,應分批緩緩遍灑,等搶食完前批飼料后再灑下一批,直至喂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一次將飼料傾倒入網箱或池中,龍膽石斑魚不吃沉底之食物。
4.病害防治:龍膽石斑魚特別貪吃,在飼養上較常見的魚病是由于過量攝食,導致腸胃病,胃容易脹氣,形成“膨風”,因此,應做好投飼工作;同時可在飼料中定期添加大蒜素進行口服預防;若發生“膨風”,可用針消氣。在龍膽石斑魚的苗種培育中,主要應注意預防車輪蟲、鐘形蟲等寄生蟲,故應特別注意水環境消毒。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