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e)、倒刺鲃[Barbodese(Spinibarbus)denticulatus donticulatus]、中華倒刺鲃[Barbodes (Spinibarbus) sinensis]同屬鯉形目、鯉科、倒刺鲃屬,均屬江河野生魚類。前兩種魚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各水系,后者分布于長江水系。
近年來,由于傳統(tǒng)養(yǎng)殖魚類價格連年下降,養(yǎng)殖效益降低,而光倒刺鲃等野生魚類由于資源量減少、養(yǎng)殖少而價格較高,通常60—80元/公斤。因此,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廣西已逐漸興起光倒刺鲃、倒刺鲃養(yǎng)殖,近年來,廣東省的一些單位又引進中華倒刺鲃進行試養(yǎng)。但是,光倒刺鲃、倒刺鲃、中華倒刺鲃的別名、俗名較多,各地叫法不一,即使在一些刊物上也時有混淆,文章試作探討供同行參考,并簡單介紹了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和繁殖、養(yǎng)殖近況。
名稱形態(tài)區(qū)別
1、名稱上的區(qū)別 光倒刺鲃別名稱刺鲃,黑脊倒刺鲃,俗名稱青娟、鰹中石捐、軍魚、青鱒、青竹鯇;倒刺鲃別名稱鋸倒刺鲃,俗名稱竹八鯉、竹八魚、竹鯉、青竹鯉;中華倒刺鲃俗名稱青波。
2、形態(tài)區(qū)別
光倒刺鲃與另兩種倒刺鲃的區(qū)別:前者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柔軟,不成為硬刺,側線鱗20—26,體呈圓筒形,眼睛有一明顯黃白色亮圈;而后者背鰭的末根不分枝,鰭條粗壯,成為硬刺,后緣具有鋸齒,體型略側扁,側線鱗26以上。
倒刺鲃與中華倒刺鲃的區(qū)別:前者背鰭起點位置在腹鰭起點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遠,側線鱗26—30,后者背鰭起點位置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近,側線鱗28—32,從鰓孔上角至胸鰭基部有一狹斜的黑色條。
生物學特性
1、光倒刺鲃 光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閩江、海南、臺灣等長江以南水系。常棲息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多石礫的中小河流,性活潑善游,食性為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尤其喜歡吃食昆蟲、蚯蚓等小動物,馴養(yǎng)后可吃食人工配合飼料。當年魚可長至尾重100-200克,2冬齡魚體重可達500克。繁殖期從5月初至8月底,分批產卵。成熟年齡:雌魚為3-4齡,人工培育條件下體重0.6公斤以上;雄魚2—3齡,體重0.5公斤以上。
2、倒刺鲃 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海南島等水系,棲息于流水中,主食植物性碎屑及絲狀藻類。經人工馴化,可吃食配合飼料。據(jù)珠江水系西江的調查資料,雌性1冬齡平均體長為203毫米,2齡魚可達276毫米,而3齡魚為337毫米,4齡魚為403毫米,5齡魚為456毫米,約2.5公斤,性成熟年齡為5齡。生殖季節(jié)為4—6月,產漂浮性卵。
3、中華倒刺鲃 中華倒刺鲃主要分布于長江上游各支流,生活于流水環(huán)境,是底層雜食性魚類,生活時不停地啃食生長在亂石間的藻類、水生昆蟲的幼蟲以及水生高等植物,也食菜葉、谷物等。所以,食譜廣而多變,適于人工飼養(yǎng)。中華倒刺鲃的最初性成熟年齡為2—3齡。雄性2齡,體長22—24厘米;雌性3齡,體長26—30厘米。在江河、溪河有一定水流速的水域中產卵。
人工繁養(yǎng)進展
1、光倒刺鲃 光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已獲成功,該試驗利用光倒刺鲃自然魚苗,在池塘中將其馴養(yǎng)成為成魚,并模擬光倒刺鲃自然生態(tài)的方法培育親魚,使之性腺成熟;催產用激素用LRH—A、HCG和垂體,受精方式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孵化采用微流水方式進行,魚苗培育在土池、水泥池中進行,結果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育苗率分別達到82.3,87.4,75%,78%。
光倒刺鲃的養(yǎng)殖方式有網箱養(yǎng)殖、池塘主養(yǎng)和山塘混養(yǎng)。
網箱養(yǎng)殖:放養(yǎng)時間為每年3—4月份,網箱規(guī)格為(5—15)米×(5—10)米×(2—2.5)米,放養(yǎng)隔年苗30—50尾/平方米,規(guī)格50—100克/尾,投料以32%以上的顆粒飼料為主,管理方面注意保持網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箱內溶氧充足。經過7個月至1年養(yǎng)殖,一般可達500—800克/尾以上的上市規(guī)格,成活率90%以上,餌料系數(shù)2—3,每平方米產值為600—1200元,利潤400—800元。
池塘主養(yǎng):一般選擇水質較好、排灌方便、環(huán)境安靜的池塘進行,每畝放苗500尾,規(guī)格50—100克/尾,投料以蛋白質含量為32%的顆粒飼料為主,兼投糞蟲、蚯蚓、植物幼體等雜餌,管理方面要注意水質保持清爽,透明度40—50厘米,溶氧4毫克/升以上。養(yǎng)殖1年,光倒刺鲃體重可達500克/尾以上,畝產250—450公斤,產值1.3—2.3萬元,利潤0.8—1.5萬元。
山塘混養(yǎng):山塘在一般情況下,放養(yǎng)密度較低,溶氧充足,適合混養(yǎng)光倒刺鲃,光倒刺鲃的混養(yǎng)密度為每畝放養(yǎng)25—50尾,規(guī)格50—100克/尾,經過10—15個月養(yǎng)殖,可達體重0.7公斤左右的上市規(guī)格,畝產光倒刺鲃10公斤左右,增加收入約600元。
2、倒刺鲃
網箱養(yǎng)殖:據(jù)張水波報道:1997年4月,在規(guī)格為2.5米×2米×2米的網箱中投放倒刺鲃苗種750尾,規(guī)格為平均80.3克/尾,投喂飼料為人工配合飼料,以250天左右飼養(yǎng),魚體重達964.9克/尾,共產魚488.725公斤,凈增重428.5公斤,飼料系數(shù)2.59,成活率98%,產值61090.6元,利潤42265元。
池塘混養(yǎng):據(jù)張水波報道:1996年6月,在兩口面積為500平方米的鰻魚養(yǎng)殖池放養(yǎng)4—5厘米倒刺鲃魚苗1500尾(江河捕捉),開始用鰻料馴食,以后投喂人工飼料,經一年養(yǎng)殖,倒刺鲃平均體重575克/尾,畝產魚6089公斤,每公頃產值822萬元,每公頃利潤655萬元。
3、中華倒刺鲃
中華倒刺鲃人工繁殖試驗僅見熊大壽等的報道:選擇4—5齡,體重1.5—2.0公斤的親魚,催產的藥物、劑量、注射部位等均與鰱、鳙魚的人工催產方法相似,魚苗培育的餌料用蛋黃、浮游生物和精飼料。文章還報道了中華倒刺鲃的胚胎發(fā)育和稚魚發(fā)育,但未見有關親魚培育的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