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鯊魚不僅苗種具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因其食物范圍廣,生長快,半年即可養成商品魚規格,抗病力強,養殖效益顯著,有廣闊的養殖前景
淡水鯊魚,學名蘇氏圓腹魚芒(Pangasias sutchi Fowier),俗稱水晶巴丁魚,虎頭鯊、八珍魚、巴丁魚。原產于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一般藍色體色的俗稱淡水黑鯊,紅色體色的俗稱淡水白鯊。淡水鯊魚生長快、食性雜、病害少、產量高,肉質細嫩鮮美,無肌間刺,氨基酸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顯著。除可作為商品魚養殖外,也是人們喜愛的垂釣對象。淡水鯊魚苗種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魚苗藍色、粉紅色,其外觀美麗,深受觀賞魚市場青睞。成魚顏色變淺,形似白骨魚,具有廣闊的養殖前景。現將其生物學特性及繁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淡水鯊魚體延長,稍側扁,形似海水中鯊魚由此得名。吻短,口亞下位。須2對,頦須、口須各一對。背部明顯隆起,背鰭具一粗壯硬棘,具一片狀脂鰭。腹部渾圓。胸鰭正位,外緣具一發達硬棘,硬棘內緣呈鋸齒狀。體表光滑無鱗,具粘液。
2、生活習性與食性
淡水鯊魚為溫水型魚類,在自然條件下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喜集群。由于鰾具有輔助呼吸作用,常游到水面打水,能呼吸空氣中氧氣。耐低溶氧能力強,在污水中能長期棲息生存,抗病力和適應力也較其它魚類強。適應低溫能力較弱,其適溫范圍為20-36℃,最佳生長水溫為25-32℃,當水溫下降到18℃以下時,攝食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弱,水溫低于12℃便開始死亡。淡水鯊魚性膽小急燥,游速極快,受到外界驚擾時在水中不斷竄躍,養殖環境宜安靜。
淡水鯊魚為雜食性魚類,貪食,對食物選擇范圍廣,幼魚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類、橈足類、枝角類及水生昆蟲幼體等。從魚種到成魚階段,食性更雜,除攝食各種天然餌料外,各種商品飼料、動物的下腳料、蔬菜類、殘菜剩飯等均可攝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大量攝食配合飼料,可用羅非魚飼料代替,也可以投喂膨化飼料等。
3、生長與繁殖習性
淡水鯊魚生長速度極快,最大養殖個體可達10kg以上,在適宜的養殖條件下,0.5克魚苗半年可增重至880克。淡水鯊魚性成熟一般需3-4齡,體重達3-4kg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5-9月為繁殖季節,每尾產卵約30-70萬粒,卵細小,圓球形,透明,為粘性卵。
二、繁殖技術
1、親魚選擇
(1)親魚來源
可從國外原產地引進的野生、已達性成熟、外形完整、體色正常、無畸形,無病無傷、體質健壯的親魚,經鑒定認可、專門選育,嚴禁近親交配的后代用作親魚。雄性親魚三齡以上,體重3kg以上,雌性親魚四齡以上,體重4kg以上。
(2)親魚培育
親魚養殖池塘要求魚池進排水方便。親魚在下池前7-10天,將池水降至5-10cm水深或干塘,用生石灰75-125kg/畝進行徹底清塘消毒。親魚放養時應對魚體進行藥物消毒,可用3-5%的食鹽水浸泡魚體20-30分鐘。采用單養、混養形式進行親魚培育均可,如條件允許還可以將雌雄親魚放入不同池塘中進行單獨飼養效果更好。單養情況下每畝可放養3-5kg的親魚200-250尾;采用混養時每畝可放養3-5kg的親魚150-200尾,同時少量搭配鰱、鳙魚。雌雄比例控制在1:1.5-1:2。飼料要求優質、適口,飼料中蛋白含量不低于36%。飼料投喂時嚴格按照“定時、定質、定點、定量”的“四定”標準執行,每天投喂2-3次,日投喂量掌握在魚體總重的2-5%。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之間,每周或每半月根據水質情況注換新水一次,保持水質“肥、活、嫩、爽”。
(3) 雌雄鑒別見表1
(4)流水刺激
產前的流水刺激可促進親魚的性腺發育,親魚進行人工催產前1-2個月,對親魚培育池進行沖水,一般每7天沖水一次,每次2-3小時;產前一個月開始每隔4-5天沖水一次,每次2-3小時;產前半個月沖水次數需酌情增加,可隔天沖水一次,每次3-4小時;催產前幾天,需每天沖水。
2、人工繁殖
(1)水溫條件
當水溫穩定在26℃以上時,視親魚性腺發育情況可進行人工繁殖。
(2) 人工催產
催產藥物,魚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2)、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馬來酸地歐酮(DOM)。催產劑量,每千克雌性親魚注射劑量可任選下列其一,雄魚注射劑量為雌魚的一半。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0-4000IU;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2)4-8μ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800-1500IU+馬來酸地歐酮(DOM)5mg;注射可采用一次注射與二次注射法。一次注射效應時間為10-12小時(29℃);親魚發育不太理想時可采用二次注射法,第一次注射全部劑量的10-20%,第二次注射剩余全部劑量,一般注射時間間隔為10-12小時,二次注射后8-12小時即可產卵。親魚產卵的效應時間與繁殖水溫有密切關系,因此應保證繁殖水溫的穩定。注射可采用背部肌肉注射與體腔注射兩種。采用背部肌肉注射,將親魚放入魚夾中,使魚身背部向上,在背鰭基部兩側肌肉較厚的部位將針頭以30-45度角刺入,深度約1.0厘米左右,緩緩將藥物注入其體內,注意針頭不能刺入太深,以免刺傷親魚。體腔注射與背部肌肉注射相似,但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一般技術不熟練者采用胸鰭注射容易傷及魚體內臟,因此在人工催產時多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法。
(3)人工授精
采用干法授精。輕輕擠壓魚體后腹部時,雌魚的卵粒可順利流出,雄魚也會流出精液,即可進行人工授精。將親魚準備好,先雌后雄,使魚的頭部向上,用干凈毛巾輕輕擦拭魚體,擠壓雌魚后腹部將魚卵擠入干凈的盛卵器皿中。擠完卵,快速將雄魚的精液也擠入盛卵器皿中,用干凈的羽毛在邊加生理鹽水的同時邊攪動,使精卵在器皿中充分結合受精。2-3分鐘后,將受精卵均勻、快速地散布于魚巢上,再將魚巢轉入孵化池。
(4)人工孵化
采用孵化環道流水孵化法,一般經18-20小時仔魚破膜,仔魚孵出2-3天后可放入魚苗池培育,整個孵化過程應在避光的條件下進行。孵化用水需經過濾,防治有害生物進入孵化池。孵化水溫保持在28-31℃。流水孵化時要合理調節水流速度,使流速控制在不使卵粒、仔魚下沉堆積為度。采用充氣泵增氧,使孵化池中溶氧達到6mg/L以上。
三、魚苗培育
培育用水需經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培育池。同一培育池中魚苗規格保持一致。水泥池培育每立方米水體可放養淡水鯊魚魚苗500-1000尾。魚苗培育前期可投喂鹵蟲或經200目篩絹網的輪蟲等活餌,投喂量根據魚苗腹部飽滿度判斷。培育10天后,淡水鯊魚魚苗體色變黑,可馴化投喂蝦粉、蛋黃等餌料;培育后期也投喂高質量、高蛋白的人工破碎飼料。魚苗培育期間每天投喂4-6次,每天投餌量為魚體重的4-8%。投喂嚴格按照“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的四定原則執行。初期投喂時應用木棒等物敲打池邊,逐漸馴化,使其形成條件反射。魚苗經30天左右的培育即可長至4-5厘米的夏花苗種。
四、魚種培育
池塘面積2-5畝,水深1.2-1.8米;每年4-5月,當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即可放養規格為4-5厘米的苗種,每畝放養量一般為2000-3000尾,條件較好的池塘放養量可達3000-4000尾;以浮性顆粒飼料為主,飼料投喂嚴格按照“四定”原則執行,每天投喂2-4次,投喂量占魚體重的3-5%,并根據天氣、水溫、魚類活動與攝食等情況酌情增減。
五、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觀察水質變化、魚體活動、病害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同時合理開動增氧機。定期清掃食場,清除池內雜草、敵害生物等。每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一次,以改善水質。定期加注新水可以改善池塘水質,促進苗種生長,魚種培育期間至少應加注新水4-5次,有條件的池塘還可以酌情增加注水次數。
六、魚病防治
淡水白鯊的抗病力較強,一般不易發生魚病,但在飼養過程中,管理不當也會發生病害。淡水白鯊常見的病害有腸炎病、白點病、氣泡病、車輪蟲病等。因其體表不具鱗片,對化學藥物較敏感,一般不使用化學藥物進行治療。常見魚病與防治方法見表2。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