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專家提醒,用藥濃度不當容易導致蟲害更加嚴重或死魚
近日,南方農村報記者在粵西地區走訪了解到,近期冷暖交替的天氣適宜車輪蟲大量繁殖,對近期投放的魚苗構成嚴重威脅,有的池塘甚至在短短三四天內有1萬多條魚苗死亡,損失嚴重。
有專家指出,許多常規的消毒殺蟲劑對車輪蟲都有效,不過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藥物劑量,藥物濃度過低不僅殺不死車輪蟲,反而會刺激它加快繁殖,而濃度過高可能會導致魚死亡。
茂名高州石鼓鎮羅非魚養戶羅震就剛經歷了一場由車輪蟲帶來的痛。他有20多畝池塘,11月底剛投放了2萬多尾魚苗。投塘一個星期左右魚苗出現少量死亡,一開始他以為只是正常損耗,對此并不在意。沒想到,到了第四天,12月5日,羅震發現魚塘出現大量死魚苗。“約莫死了3000多條。”他回憶說,死亡的魚苗全身發黑,魚鰓很臟、顏色暗淡并腐爛,而池塘內還有不少魚苗在水面圍著塘邊緩慢地游動。經水產藥店顯微鏡檢查,病魚的體表、鰓部均發現大量車輪蟲。
高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羅非魚苗魚中表示,現在各地很多池塘都出現大量的車輪蟲,有的養戶損失比羅震還大,“有個養戶也是投了2萬多條魚苗,就因為車輪蟲死掉了一半多。”他說,以往每年的秋冬季節,羅非魚苗都會出現車輪蟲病,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車輪蟲病害顯得尤為厲害。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今年華南地區秋冬長時間的暖和天氣,十分適宜車輪蟲的生長繁殖。
據了解,車輪蟲的適宜生長水溫約為20℃-28℃,從魚體上脫落的車輪蟲能在水里生活1-2天仍可以侵襲新的寄主。車輪蟲的繁殖方式為分裂和接合生殖。在溫度適宜時(22℃-28℃),車輪蟲24小時即可分裂繁殖一代,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
車輪蟲主要寄生于魚鰓,并以鰓小片為食,使鰓小片缺損或整個缺失,造成鰓絲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癥反應。寄主因鰓部受損,影響氣體交換,最終窒息而死。魚苗與成魚相比鰓部小,若與成魚同時感染相同數量的車輪蟲,魚苗的魚鰓缺損更快,這也是車輪蟲對魚苗危害較大的原因。
重慶師范大學動物學碩士唐發輝的研究表明,水溫在10℃-34℃之間時,魚苗的車輪蟲感染發病死亡率是隨著水溫的升高而增高。這也是今年羅非魚苗車輪蟲發病嚴重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今年羅非魚價高,不少養戶為了能盡快養成商品魚出售,都搭建冬棚標粗魚苗。池塘內魚苗密度高水溫較高,正好給車輪蟲的繁殖傳播提供了最佳條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講師凌飛跟蹤研究水生動物寄生蟲病害多年,他告訴記者,與小瓜蟲、指環蟲等寄生蟲相比,車輪蟲較易防控,養戶可用硫酸酮或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潑灑。不過他強調,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藥物的使用劑量,劑量過低不僅殺不死車輪蟲,反而會刺激車輪蟲以更快的速度繁殖,危害加重;劑量過高,池塘中的魚苗可能會中毒死亡。凌飛說,藥物配置濃度合適的話,使用24小時后就可見到療效,車輪蟲會從魚體脫落。他建議養戶可用小型容器做藥物濃度試驗后,再選用最適宜的劑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