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抖音刷了個視頻,滿塘的死魚,白花花了一片。聽說好像是用錯了藥導致的死魚,從死魚的規格上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從塘口死魚的情況看,里面估計死的一條都不剩下了,非常讓人痛心。
就這個死魚視頻里的養殖戶來說,不僅顆粒無收,養殖戶還要花錢打撈死魚,弄不好還要重新清塘,肯定要花很多冤枉錢了。本來可能開春喂喂料就能賣魚了,現在算是提前“清塘”了,里外里的損失就非常大的。
目前死魚的原因是知道了,因為用錯了藥,但是不知道是養殖戶自己用錯了,還是說經銷商賣錯藥導致養殖戶用了死魚。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養殖戶自認倒霉;如果是后者,經銷商肯定要倒霉了,從這幾年的死魚事故來看,說不定還要牽連到廠家,這就是一場長久戰了。
在以前的概念里,行業里很多人認為的漁藥,就是傳統的gmp廠家的產品,加上各種非藥品,統稱動保產品(暫時不考慮文件出來之后漁藥的概念到底怎么定義)。漁藥有什么用?對魚蝦蟹來說,無非就是預防治療調理等幾個功能,但由于不同的養殖場景,如果用錯了藥,哪怕這個藥是正規生產的,用錯了就會壞事,壞大事。
也就是如果你不對癥下藥,或者加量用藥,亂用藥瞎用藥,那漁藥就成為“毒藥”了。養殖戶應該什么樣的?我認為養殖戶絕對可以稱為是全能戰士,如果一點魚病知識都不懂,一點塘口管理技術都沒有的養殖戶,那就是跟自己的鈔票開玩笑。養殖過程中的很多細節,如果一旦沒做到位,可能就讓你前功盡棄、血本無歸。
現在很多藥品不是單獨使用的,經常是幾個產品配合起來使用,如果你搭配錯了使用了,很可能治不了病,反而加重病情、加速魚蝦蟹的死亡。
高溫季節蟹塘用藥事故(資料圖)
有的藥用了之后可能造成水體暫時性的缺氧,你不了解這個小細節,用藥的過程中不知道開增氧機,那完蛋了,花了錢買的藥,反而成了魚兒的催命符。
有的養殖戶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情況,會按照說明書加量用藥,是擔心質量不好、不加量就達不到效果嗎?如果是gmp產品的話,只要是正規廠家的產品,按照說明書正常使用就可以了。
一般用完藥之后,養殖戶肯定要在塘口觀察一陣子,如果用藥后出現了異常的情況,可以第一時間及時處理。
2018年12月,廣西小江水庫網箱魚死了百萬斤(資料圖)
用藥過程中的問題很多,無法一一列舉出來。但很多養殖戶平時不重視預防,一到出問題的時候就手忙腳亂的了,就到處找神藥、想一下子就解決問題。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沒有“防大于治”理念的養殖戶,吃大虧只是時間的問題。
如果池塘里的魚蝦蟹出了問題,首先要了解原因,有的問題是單一的原因,有的問題是綜合性的原因,可能有內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在查找原因的時候應該內外結合地考慮,要不然如果是幾個綜合性的因素,你只解決了一個因素,也沒辦法徹底解決問題。
魚蝦蟹病害的診斷也要由表及里,有時候簡單從表面用肉眼就能看出來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有的需要解剖檢查才能查出來問題。查出來原因,對癥下藥,在用藥的過程中如果需要,再進行適當的調整,用藥不能急,不是今天用藥就能徹底解決的,有一個藥效的過程中,如果每天都能好一點,就很不錯了,病情慢慢減輕,直到完全治好。
還要強調一下,病害的問題有時候完全不需要用藥,因為你防范措施到位的話,根本可能就不會發這樣的病害,“防大于治”這個事情說了很多年,有的人還是不重視;有的人是有僥幸心理、不想在預防環節多花錢;有的人是不知道怎么去預防。所以提升技術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個事情,這幾年用藥事故不少,每個季節都有,夏天高溫季節尤其多發,由此產生的糾紛也很麻煩。前兩年的“青苔藥”“藍藻藥”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不少老牌的漁藥廠家賠償不起直接破產了,而有的廠家根本不是什么廠家,根本就是三無產品的小作坊,養殖戶只能自認倒霉。
以前很多“非藥品”在使用過程中出了問題,養殖戶投訴難度很大,如果廠家和經銷商想在當地繼續做生意,那就賠點錢了事;但現在不少都是網上購買的,尤其很多是通過微商購買的,有的產品可能連包裝上的信息都是假的,一旦出了事,養殖戶連找誰都不知道;出了事誰來管,以前也是個大問題,獸藥部門還是農業農村局,又或者是質監局還是工商局?
這也是這幾年漁藥行業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隨著渾水摸魚的人越來越多,導致了漁藥行業的混亂似乎成了一個頑疾,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水產養殖業前進的步伐,尤其會極大地影響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推進步伐,危害特別大。這就需要我們從業人員要做好本職工作。
比如廠家,生產銷售優質的產品是第一要務,很難定義優質,那就是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這是最低標準了;經銷商要做好產品篩選銷售工作,進的貨是不是符合相關標準;養殖戶要購買使用符合標準的產品,不要貪圖便宜購買來歷不明的產品;監管部門要做到位,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好監管工作,該罰的罰,不能手軟。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