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是最早回來的漁船,估計今天也就我們這3條船,想買得抓緊了。”昨日下午3時許在青島小港碼頭,一位船主從艙里撈出螃蟹、蝦虎、蝦等海貨,放到塑料盒里,“一口價”按盒論堆賣。船主告訴記者,他們都是在近海捕撈的小漁船,網里沒什么大魚,趕緊靠岸就是為了能賣個好價錢。6條一盒的活黃魚能賣到30元,有些大蝦要價50元一只。(記者 趙健鵬 攝) “開海嘍!”昨 天中午12時,為期3個月的休漁期全面結束,島城兩萬多名漁民出海開始捕撈,漁民們又進入繁忙的收獲季節。開海第一天的收獲如何?市民將最先享受到哪些海鮮?價格是多少?早報記者分赴即墨、黃島等漁碼頭、漁市進行了采訪,還跟隨黃島漁民薛光山和薛成彬父子兩人一同出海,看看青島近海到底有些啥? 記者跟訪·漁民薛光山薛成彬父子近海打魚 首日拖兩網賺了400塊 中午12時 加滿油準時起錨出海 隨著12點的鐘聲響起,碼頭上響起一片“轟隆隆……”的馬達聲。漁船加滿油后,薛光山的兒子薛成彬一躍跳到船上,利索地將纜繩拽起。“開船嘍。”薛光山拉開嗓門吆喝著,記者聽到碼頭上又是一陣“噼哩啪啦”的鞭炮聲。 薛光山掌舵向東南方向駛去,漁船慢慢地遠離碼頭,朝著青島近海駛去。“我怎么有點站不穩當,太長時間沒下海 了。”薛光山笑著說,然后坐下用手摁了摁太陽穴。“現在太陽 太 毒了,明天我們凌晨三四點鐘就出海,趕在中午前回來。” 下午1時 一頭綿海蜇抵上油錢 薛成彬拿來兩塊分水板分別從船兩側扔下,然后將拴著漁網的繩子放下。“繩子有150多米長,放得越長,水下的漁網兜的口越大。”薛光山說,現在是落潮,應該從南向北拖網。隨后,漁船緩慢地向前行駛。大約過了半個小時,“慢點,綿海蜇。”薛光山突然大喊一聲,隨手拿起放在船頭的笊籬,將桿子伸到海水里打撈。這時,薛成彬也掉轉船頭向海蜇游動的方向轉去,眼疾手快的薛光山俯身將就要下潛的綿海蜇撈上,看著這個十多斤的綿海蜇,薛光山笑得合不攏嘴。 “這頭綿海蜇可值錢了,每斤收購價六塊五,這個得有20斤,值130塊錢啊,我們下午出這一趟海的油錢出來了。”薛光山說,開了個好頭。 下午2時 大量沙海蜇直向網里鉆 “時間差不多了,可以起網了。”薛光山和薛成彬合力將漁網拽了上來。隨著“嘩啦”一聲,漁網內的海貨全被倒在甲板上。這時,薛成彬開始分揀海鮮。“唉,沒撈著什么東西,感覺這么重,原來撈了個大海蜇。現在還沒有大螃蟹,目前活螃蟹價格最高,一斤可以賣到四五十元。比較好的大魚價格也不錯,可惜這次也沒有上網。”薛成彬一邊揀一邊告訴記者,他要把立蝦、八帶、蝦虎、鰻魚等分別揀出來,可以賣不同的價格,剩下的小雜魚就便宜處理了。 “這些個頭很大的都是沙海蜇,比起綿海蜇來口感差一些,也賣不上好價錢,也就1塊錢1斤吧。”薛光山說,今年的沙海蜇真是不少,如果單純捕撈沙海蜇的話,一天也能賣個1000來塊,可是拖網捕魚的時候,沙海蜇鉆進網里就不是好事了,它會將網托起,這樣就不能將海底的東西都撈上來,影響捕撈的效果。 下午4時 首日拖兩網賺了400塊 看到第一網撈上來的東西不多,薛光山和兒子商量換個地方再拖第二網,薛光山這次駕船向西航行了一段時間,然后開始下網。經過40多分鐘的拖拽,他們開始起網。 “這次東西和上次差不多,又有沙海蜇進網了。”薛光山一邊分揀一邊告訴記者,這兩網一共捕撈上蝦虎20多斤、立蝦20多斤,鰻鱗魚、黃花魚、舌頭魚、紅頭魚等雜魚20多斤,販子收購價要比市場上便宜,因此這兩網撈上的海貨能賣400多塊錢,再加上那個綿海蜇,一共能賣500多塊錢。 “要返航了,碼頭上的魚販子已經等著了。”到了下午4時,薛光山吆喝著,也加快了分揀海貨的速度。隨后他駕船回到甘水灣碼頭。記者看到岸上走來一個穿白衣的男子。“老薛,今天有什么好東西?”“有活立蝦、雜魚、蝦虎……”兩人互相吆喝著。 很快,薛光山將七八十斤的海貨全賣給了這個海鮮販子。“去掉油錢,俺爺倆一下午賺了400塊。”薛光山說,“這些晚上做了吃,開海第一天咱自己也得嘗嘗鮮。”隨后,薛光山拎著一袋小雜魚回家了…… 青島開海 海鮮剛上岸就被搶光 “回來了!有兩面國旗的就是俺家的漁船。”昨天下午,一直在碼頭上等候丈夫出海歸來的即墨市田橫鎮山東頭村33歲的漁家大嫂修延香的心終于落了地。記者在碼頭上看到,200多條大小漁船陸續靠岸,將大量的海貨運到岸上,而前來接應的漁家大嫂在碼頭上擺攤設點負責銷售。據即墨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員介紹,因為昨天是今年開海首日,即 墨1500多條漁船出海捕撈,約捕撈海鮮50萬斤。 漁家大嫂盼夫歸 昨天下午1時30分許,記者在即墨市田橫鎮山東頭村碼頭看到,許多頭扎黃頭巾的漁家大嫂身背籮筐,手拿漁具早早等候在碼頭上。一名漁民告訴記者,這些頭扎黃頭巾的漁家大嫂是在等待丈夫出海歸來。漁家大嫂在碼頭上走來走去,眼晴在海面上搜索著,盼望著自家的漁船早點出現。“今年頭回出海,也不知道能打回什么,能不能賺回油錢。”修延香告訴記者,這一天下來光油錢就是好幾百,加上雇工的工錢,一天成本就是上千元,如果打不回東西就要賠錢,所以她在家一是為丈夫的安全擔心,二是為收成揪心。 下午,終于盼到自家的船靠了岸,修延香看到船上的漁具里都裝滿了,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這次捕撈上來的各種海鮮約有300多斤,也就賺個300多元。”修延香大約估量了一下對記者說。 “開海第一天收獲還行,捕撈上來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海鮮。”當天下午2時許,碼頭上熱鬧起來了。隨著一條條漁船陸續靠岸,等候在碼頭上的漁家大嫂踏著浪潮沖向漁船,幫著丈夫將一筐筐一籠籠海鮮抬上岸來。記者看到,還沒等船老大把海鮮放下,就圍上來許多海鮮小販和酒店老板,有的不講價直接就將全部海鮮收購了。 商販和酒店搶購 “蝦虎15元兩斤、立蝦8元一斤、海捕蝦10元一個……”昨天下午,即墨市田橫鎮碼頭成了海鮮臨時交易市場,許多海鮮商販和酒店的老板趕來收購剛剛出海的海鮮。山東頭村漁民宋光忠告訴記者,開海第一天收獲一般,他在近海拉網捕撈,打回的有蝦虎、立蝦、黃鱔和黃花魚等10多種海鮮,一條船基本上都能捕撈回200多斤海鮮。記者看到,很難找到超過5斤重的大魚。 “這些蝦虎和魚我全要了。”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船老大剛把海鮮抬到岸上,就被小商販和酒店老板搶走。漁民宋光忠說,因為在碼頭購買海鮮比市場要便宜一半還多,所以他們每天打上來的東西都會被搶光,也有的漁民會提前被一些酒店預訂下,凡是捕撈來的海鮮全部收購。 青島開海,市民嘗鮮 市民嘗到第一鮮 據田橫鎮政府粗略統計,昨天一天,全鎮500多條漁船捕回海鮮10萬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首批海鮮基本上都被小商販運到當地的海鮮市場,還有一部分直接進了酒店。昨晚,市民就品嘗到了今年開海后的“第一鮮”。 漁船變大了 海鮮變小了 “俺年輕的時候,海里的東西可多了。”即墨田橫鎮黃龍莊59歲的漁民劉忠義提起出海 捕撈,嘆了一口氣后向記者講述了20多年的變遷。 20年前 海邊撒一網就有收獲 “棒打野雞,瓢舀油。”劉忠義告訴記者,20年前,這句諺語曾在當地漁民中十分流行,意思是形容當時海鮮多得好比油,大家都用瓢舀著吃,不像現在海鮮少了,大家都不舍得吃。當時漁村里的漁船雖然比現在多,但全部是一些小型漁船,一個村里沒有一條超過15馬力的漁船。他家就有一條不上級別的小船,每天駕著小船在海邊撒網捕魚,基本不遠航,一次出海不過一兩個小時,而那時根本沒有拉底網的技術,一網下去就能打回數十公斤或上百斤的海鮮。那時捕撈不為賣錢,家里沒有海鮮了,他才出去撒上一網,一網就能讓全家吃上幾天。有時候,許多海鮮打上來吃不完就丟掉了,現在想起來真是太可惜了。 20年后 大船多了海鮮變少了 “現在什么捕撈技術都有了,所以海里的魚就越來越少。”劉忠義告訴記者,以前許多八帶、蝦虎等海鮮打上來后,因為銷不出去,漁民也吃不了,都丟在了海邊。他記得10年前,他們這里才開始有了拖底網,這個技術一推開,海里的大大小小魚蝦全被捕撈上來,有些魚類剛剛出生就進了網底。年年如此拖網捕撈,這海里的魚蝦年年都長不大。好在這幾年有了禁漁期,對海里的生物恢復很有好處。 “除了過度捕撈,偷挖海沙、填海造地以及沿海的工業污染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54歲的黃島漁民薛光山說,20多年前,他一網下去就是兩三筐牙鲆魚,現在一年也網不到一條,現在像逛魚、偏口魚都已經很少見了,更不用說幾斤、十幾斤重的大魚,現在全是些小魚,只能統稱為雜魚。“為了省人工,俺還將80馬力的漁船換成了12馬力的小漁船。”薛光山說,小漁船可以少雇兩個人,即使出海撈不著值錢的海貨,至少也不會賠大本。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漁業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