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高密度養殖的對蝦池塘因白斑綜合癥發病對蝦排塘率高達50%,年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億元。研究表明白斑綜合癥在養殖對蝦種群中流行主要是通過對蝦攝食死亡對蝦的途徑,且傳播能力非常強。而水體理化單因子中溫度、鹽度、pH對急性感染白斑病毒白對蝦有顯著影響。在11月13日召開的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學專業委員會2011年學術討論會上,國家蝦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何建國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通過建立對蝦病毒防控的環境調控理論與技術,即通過調控水體理化因子防控白斑病毒在對蝦個體中發生,在養殖池塘中增加種群形成捕食關系,可有效防控白斑綜合癥的暴發。通過草魚、革胡子鯰作為生物防控因子,在2852.9畝對蝦養殖中該模式養殖成功率高達98%。
目前可以作為對蝦生物防控的優勢魚類有尖吻鱸、花鱸、斜帶石斑魚、鞍帶石斑、金鯧等。而國家蝦產業體系也利用各個養殖區域特點,將病害控制技術、水質調控技術、高效環保飼料等集成了一套對蝦養殖模式,如高位池對蝦養殖模式、地膜池對蝦養殖模式與低鹽度對蝦養殖模式,并將推廣應用。
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學專業委員會2011年學術討論會是由集美大學、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害防控和質量安全功能研究室主辦的大型水產病害學術會議。中國水產學會司徒建通秘書長、集美大學關瑞章副校長、水產學會魚病學專業委員會聶品主任、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防疫與病害防治處李清副處長等來自全國各地300多名水產科研工作者及相關企業專家和代表齊聚一堂,從“基礎及應用免疫學”、“水生動物病毒學”、“水產細菌病及環境微生物”、“藥理、病理及魚類寄生蟲學”等四個議題對當前水產病害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