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直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也是綠色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幾年,我市大力發展現代綠色農業產業的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擺到了促進農業發展的突出位置。早在2008年,市政府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年12月,市政府第13次常務會議還專題聽取了市農業局關于實施農產品準入工作的情況匯報。會后,我市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了年度市直相關部門績效考核指標范圍。農業主管部門更是把強化投入品監督、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打造農業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農業投入品源頭監管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為有效控制投入品質量,全市各級農業部門緊緊抓住重要季節、重點領域、主要品種,以打假護農、保春耕、促秋種為契機,積極開展農資市場大檢查和農資打假專項行動,以農藥、種子、化肥、漁藥、獸藥和飼料的生產、銷售、使用為整治重點,對全市農資生產廠家、經銷網點進行集中整治,嚴厲打擊違規生產、經營和使用禁用藥物和添加劑的行為;建立農資生產經營誠信體系;全面加強農藥管理,建立和完善農藥經營許可證制度、農藥生產企業準入制度、高毒高殘留農藥購買實名登記制度;督促農資經營者建立質量承諾、進貨查驗、進銷臺賬等制度。加強對農業投入品使用的指導,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檔案,倡導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瘦肉精、孔雀石綠等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進入生產環節。連續幾年的專項整治,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協調合作機制、檢打聯動機制、風險預警機制、應急處置機制。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保證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我市始終把標準化生產擺在突出位置。市政府于2009年成立了益陽市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實施標準化戰略的意見》,按照“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正確引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積極實施”的工作方針,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示范區建設。生產領域重點抓好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技術規程的制(修)訂,做到一個產業有一套技術標準或操作規程。全市現已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21個、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37個,涉及糧食、油料、蔬菜、柑桔、茶葉、生豬、畜禽、水產等主導產業。
緊緊圍繞培植優勢特色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采取龍頭企業輻射基地、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基地、土地流轉擴張基地等措施,現已建成種植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51個(總面積達12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65個。通過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技術人員到戶等措施,逐步實現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在此基礎上,我市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積極開展“三品”認證工作。目前,全市共完成種植業產地環境評價認定450余萬畝、水產養殖面積認定78萬畝、有效使用“三品”標志的農產品442個。其中獲得無公害認證產品181個、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產品153個、獲得有機食品認證產品108個。建成無公害基地54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1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6個,產地監控面積120余萬畝,認證產量達50萬噸,產值超過25億元。高標準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4個,面積65.3萬畝。
近年來,隨著我市綠色農業發展進程的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總體上是安全的、放心的。省農業廳2004年至2011年連續7年對我市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結果表明,我市主要農產品農藥殘留合格率逐年提高,其中蔬菜、大米、水果、茶葉平均合格率由83%、78%、80%、88%提高到97.3%、100%、100%、100%,生豬瘦肉精檢出率由3%下降到零,飼料中均未檢出瘦肉精,水產品藥殘合格率保持100%。幾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因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而引發的中毒事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