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4日,從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獲悉,霞浦縣本月初養殖刺參出現死亡的原因初步查明。該所病害防治研究室技術人員在對患病刺參進行病原的分離和感染實驗后,初步確認本次刺參“腐皮病”是由一種細菌引起,并發現患病刺參的呼吸樹寄生大量纖毛類后口蟲。目前細菌的鑒定工作仍在進行中。
近年來福建省刺參養殖增長迅速,僅霞浦縣,今年養殖網箱達10萬箱,投苗量達7500噸,養殖規模突破15億元。霞浦縣刺參養殖以海上網箱籠養為主,投喂海帶、魚靡、鰻魚粉料等。由于養殖布局不合理、密度過大,造成水流不暢,加之投餌過剩等原因,養殖水域處于富營養化狀態,導致細菌大量繁殖。同時,由于水體中細菌數量大增,以細菌為食的纖毛蟲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大量的纖毛蟲隨海水由泄殖腔進入呼吸樹。蟲體積聚在呼吸樹的中央腔內,阻礙了腔內海水的正常流動;另一方面,纖毛蟲附著在呼吸樹的內皮層上,減少了呼吸樹內呼吸膜的有效面積,導致刺參的呼吸障礙,也造成其組織損傷和潰爛,嚴重時致使刺參排臟,由此進一步影響刺參的各項生理機能,從而使刺參抵抗力下降,易被細菌感染。
針對造成霞浦縣養殖刺參發生死亡的原因,有關專家提出養殖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 降低養殖密度,根據養殖海區具體情況確定科學的養殖容量,合理安排網箱布局保證水流暢通。
2. 加強養殖管理,投餌應當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避免過多餌料長時間在海水中浸泡,引起養殖水域富營養化。
3. 在餌料中適當添加抗生素或益生菌抑制致病菌的繁殖,提高刺參的抗病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