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這里的冬棚早春苗發病達八成。”近日,記者在走訪江門新會大鰲鎮時,江門市新會區永順獸藥有限公司老板林華松告訴記者,當地冬棚早春苗在開棚后陸續出現偷死癥狀,從3月開始,除冬棚早春苗發病超八成外,3月份后投苗的土塘發病率也接近五成。
據林華松介紹,今年大鰲有9成的蝦塘都養冬棚早春苗,目前發病干塘的就有4-5成。據了解,當地冬棚早春苗放苗主要集中在二三月份,放養密度為7萬尾/畝。清明節前,冬棚水溫較低,對蝦吃料不猛、生長緩慢、抵抗力較差,大多蝦苗養了七八十天,也才100枝/斤。對此,不少養殖戶都感嘆:“從沒見過長得這么慢的蝦,蝦苗質量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隨后記者在大鰲鎮車站旁的蝦塘走訪時,遠遠就能聞到一股刺鼻惡心的臭味,這都是死蝦腐爛于塘底的結果。記者看到,大片排列有序的蝦塘,有的開足增氧機,有的已經干塘,有的則是靜靜的一塘死水,而蝦塘上的冬棚框架卻還清晰可見。“那些不開增氧機的蝦塘,估計也是準備排塘了。”林華松說。
據記者調查了解,當地發病的蝦多表現為腸胃赤紅腐爛、空腸空胃,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不同于往年發病情況。林華松告訴記者,一般在暴雨后就會發病,第一天發現有幾十條死亡,第二天有3-5斤,第三天就有幾十斤,4-5天后空腸空胃的就有8-9成。一口10畝的蝦塘,發病一周后干塘就只剩下幾十斤了,累計死蝦量達到2000多斤。此次冬棚蝦發病之急、死亡之高,是業內許多人士未曾意料到的。
據悉,此次發病的冬棚早春苗,普遍吃料較少,生長緩慢,養到現在,大多也才100枝/斤。由于發病之后無法及時控制,養殖戶只能選擇賣蝦,但像這樣規格的蝦只能賣到6元/斤,養殖戶損失慘重。
行業人士對此次蝦病成因無法統一。“真正原因誰也說不清,但是我覺得蝦苗的原因超過一半,其他比如水質、天氣和飼料等,也有一定的關系。”大鰲某藥店老板在接受南方農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蝦苗生長速度差強人意,即便是一代苗養殖效果也是很差。
有業內人士表示,4月初氣溫回升后當地開始拆冬棚,不想拆棚后降水量大、池塘環境變化大,從而造成此次對蝦病害大面積暴發。“往往雨后對蝦就突然蛻殼,導致體質下降,發現空腸空胃后很快就死亡,想治都治不了。”林華松說,近期雨水天氣反復是造成蝦病暴發的主要原因。
當然,對蝦發病也與當地養殖戶的養殖操作有一定關系。據了解,大鰲目前平均塘租在4000多元/畝·年,有的高達7000-8000元/畝·年,在高塘租的驅使下,為了提高池塘利用率,不少養殖戶在對蝦發病干塘后,僅僅經過簡單的消毒處理,就又開始進水放苗。“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蝦塘潛伏病原增多,導致惡性循環。”林老板說。
“此次暴發的腸炎,目前還沒發現有效的治療手段,主要還是以預防為主。”林老板介紹,下雨過后以AD活性鈣0.8kg/畝、增氧劑0.2kg/畝的用量同時潑灑,以起到增氧作用。因為雨后上下水層對流大、溶氧低,增氧機增氧效果有限,通過此手段能有效提高水中溶氧,提高對蝦抗激能力。4小時后,再以80g/畝的用量潑抗生素,接著第二天再潑一些中草藥,能有效提高對蝦抵抗力,有效地預防雨后對蝦發病、偷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