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10年上半年,華南地區對蝦養殖遭受病害掃蕩,其危害程度是近20年來最嚴重的,發病率和排塘率在50%以上,個別達90%。關于病害的原因,業界眾說紛紜,有很多種推測。
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建國教授接受記者專訪,首度與業界人士公開探討今年的蝦病問題。
“今年國家蝦產業發展體系的工作重點是病害控制。”《農財寶典》:面臨今年大范圍發生的不明病因蝦病,國家蝦產業發展體系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何建國:首先介紹一下,國家蝦產業發展體系是由一個蝦產業體系中心、四個功能實驗室和分布于全國各地沿海省份的17個試驗站組成。其中,四個功能實驗室分別是育種實驗室、健康養殖實驗室、病害防控實驗室和綜合實驗室,我們設有專門的病害防控實驗室,進行蝦病控制技術方面的研究和示范。此外,沿海省市除上海、遼寧沒有試驗站外,目前共有17個試驗站分布于沿海各對蝦主產區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今年蝦病是自1993年中國對蝦大規模發生白斑綜合癥以來,又一次重大的蝦病災害,表現為發病速度快、面積大、損失大,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從全國各地的蝦病發生情況來看,南方比北方嚴重、高鹽度比低鹽度嚴重、高密度比低密度嚴重。南方地區以海南、廣東、廣西的發病情況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海南是重災區。
對此,國家蝦產業發展體系做了大量工作,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單單體系工作會議就開了3次。在今年年初的工作布置會上,體系就已經明確今年的工作重點是病害控制,并確認由病害防控實驗室和健康養殖實驗室共同承擔。今年蝦病發生后,病害防控實驗室就開始著手開展病因研究,并聯合健康養殖實驗室以及地方試驗站,在海南、廣東、廣西、北方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工作,并從全國各地采集了大量的樣品,開展了大量的病因分析工作。
《農財寶典》:我們在基層經常聽到“蝦病這么厲害,專家哪里去了?在關鍵時刻,怎么專家沒有聲音?”您對此怎么看?
何建國:這完全是誤解,實際上從蝦病發生開始,各方面包括專家都在行動,只是聲音沒有傳到養殖戶那里而已。但到目前為止,由于病因仍沒有確診,專家不便于隨便發出聲音,因為在一場重大疾病面前,專家言論判斷更要慎之又慎。如果在病因還沒有確診的時候,就隨便發出聲音,可能會給產業帶來更加重大的影響。前車之鑒可以明鑒,比如SARS期間,在病因未確診前關于致病原是病毒還是支原體的兩種不同專家意見,對正確防控SARS帶來了一定障礙,從而耽誤了治病時間也加大了損失。不正確病因的發布,不利于疾病的防控,如果能在公開發布前確認病因,就可減少這方面的麻煩。因此我個人認為,與其發出模棱兩可的聲音,不如不發出聲音。
因為病害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并不是由一個單一的因素引起的,我們需要不斷地試驗和排查。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首先要進行調研、采樣等一系列工作。到了實驗室里面,我們還要對病蝦進行病毒檢測、感染攻毒實驗,建立數學模型等,這些工作都是比較復雜且費時的。我們沒辦法在幾天的時間內就可以給出結論,那樣是不科學,也是不負責任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實地調研工作。體系內三位病害專家采取“三盲”試驗手段,對各地試驗站送來的樣品進行了一系列分析和研究,各種方法的病原分析實驗做了一大堆,感染實驗在不同地點做了五六遍,到現在已有些眉目,但是由于實驗數據還沒有全部出來,暫時沒有定論。
“從檢測技術上來看,應該不是已知的病原,根據現有的結果判斷極有可能是一種新的病毒;病因方面,環境和種苗都難辭其咎。”《農財寶典》:請您談談目前體系對病原研究方面的進展。
何建國:對此,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白斑病毒、細菌、寄生蟲、支原體都有被檢出,但是各個地方的檢測結果都不盡相同,用現有的病毒試劑盒檢測,有的地方能檢測出來,有的地方檢測不出來。比如在在海南、廣東、廣西,用已知的病毒檢測,就沒有發現已知的東西,即使檢測出來也是極微量的。而在北方,檢測出來的結果大多是白斑綜合癥。
現在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今年的蝦病應該不是由已知病原引起的,也不可能是已知病原的變異種。假如是已知病原的變異種,我們這些做了多年病毒病理研究的專家肯定是知道的、也肯定能找得出來,但是現在做了這么久的研究都沒有找出來,所以判斷極有可能是一種新病毒。至于是否由未知的病原引起的,我們也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苗頭。
《農財寶典》:如何判斷極有可能是由一種新病毒引起的?
何建國:今年的蝦病傳播速度非常之快,比往年的都快,一般在發現兩三天后就死光,基本上沒有辦法治。根據這種發病特征,除非是環境的極大突變,但是沒可能所有的池塘都突變,因此只能從其他病原方面著手排查,比如細菌、支原體、寄生蟲等等,但是這些病原都不能產生這么快的發病速度。因此,最后最有可能的原因只能是病毒,但是我們經過無數次的病毒感染實驗,已知病毒檢測都很少,最后能做出來的結果往往還是白斑綜合癥。現在基本上可以判斷,對蝦偷死是由支原體引起的。
《農財寶典》:病因方面,您是怎么看的呢?
何建國:病因方面,我認為環境和種苗也是脫不了干系。
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發現今年養殖水體中的藍藻等有毒藻類特別多,不排除對蝦因為吃了有毒藻類而中毒死亡的情況,一些死蝦腸道粘液比較多的情況就有可能是這種原因導致的。根據李卓佳老師的檢測結果顯示,有毒藻類在高位池以顫藻居多,土池則以多甲藻為主,這兩種藻類用肉眼根本無法判斷,養殖戶常常將它們分別誤認為是綠藻和硅藻,沒有及時采取措施而埋下隱患。根據目前的情況判斷,病因極有可能是有毒藻類。
此外,綜合多方面因素,與種苗肯定有關,這當然與不同的養殖水區、養殖模式也有關系。不論是北方、廣東,還是海南,今年低鹽度、低密度地區的養殖情況普遍都比較成功,混養模式也即生物防控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地區也是養得很成功。但是,高密度地區的發病卻很嚴重,而這些高密度地區投放的大部分都是進口種苗,雖然當地投放本地種苗的池塘也有發病,但情況不是很嚴重,所以我推斷對蝦發病與種苗有關。
《農財寶典》:不少地區都從病蝦上檢測到弧菌,因此有人認為病因是弧菌,您的看法是?
何建國:弧菌肯定與蝦病有關系,但不是直接原因,頂多是個間接原因。其實,弧菌這種細菌性疾病是比較簡單的,現在有很好的藥物可以防治,而且是國家、國際認可的藥物,比如氟苯尼考,可以直接撒到塘里或者拌料投喂,因此弧菌不會導致對蝦在短時的幾天內死光。即使可以從病蝦上檢測到弧菌,但也不能以此作出“弧菌是導致蝦病大爆發的病因”的判斷,因為養殖水體和蝦體從來都是帶有一定指數的弧菌的,但是這都是可以用抗生素防治的。即使是由弧菌引發的病害,最多是一片地區有幾口塘發病,不可能一片池塘的蝦都死光。
《農財寶典》:也有人認為,因為某些苗場在做苗的時候使用高抗生素抑制弧菌,而當這些苗到了養殖場后,農戶不知情也不可能繼續使用高抗生素,從而導致弧菌大爆發,蝦病泛濫。
何建國: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在養蝦過程中,消毒和抗生素是防治弧菌的常用辦法,無論是多高抗性的細菌也好,用這兩種方法肯定可以殺掉。另外,如果真的是由弧菌直接引發的這場大規模發病,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抗生素都無效?我相信除了國家準許使用的幾種抗生素外,在發生這么大規模的病害的時候,養殖戶為了挽救對蝦肯定各種藥物都試過,當然也包括違禁藥,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事實上有哪家把蝦救回來了?
“不要過度迷信進口苗,土苗不存在種質退化問題。”《農財寶典》:今年總體感覺優質苗并不優質,優質苗的發病比較厲害,您是怎么看的?
何建國:什么是優質苗?你怎么去判定它是優質的?因為優質苗本身就是很難界定的。如果這個地區的水非常好,沒有病原,蝦長得快,長得均勻,適合高密度養殖,那可以它叫優質苗。如果這個地區環境不太好,雖說具有“長得快,長得均勻,適合高密度養殖”的優點,但是抗逆性很差,你說這算不算是優質苗?因此,比較兩種苗孰優孰劣,必須要在同等的條件下比較才行。
實際上,不同的種苗適合不同的生態環境,他們之間沒有優劣之分。比方說,我們國家有100多種水稻,不同的品種適合不同的地區種植,如果將旱地品種的水稻種到水鄉,那肯定不高產,但是它在旱地很高產,你能說它不是優質品種嗎?這在蝦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何況蝦還分那么多品種呢。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養蝦品種因地制宜,不同的環境養不同的苗,不一定都養所謂的優質苗。
《農財寶典》:進口苗的發病率比本地土苗的高?
何建國:就是這樣的。實際上這種情況在去年就發生了,在去年底的體系總結會議和今年初的布置會議上,我就提出:在對蝦品系篩選方面不要再開展工作了,建議體系要進行調整。
進口苗一般價位都比較高,目前多用于高密度養殖地區,而土苗大多是用在低密度(5~6萬尾/畝)低鹽度地區,同時采用蝦魚混養的生物防控方式。去年秋天,福建地區95%的進口苗在養殖過程中死亡,當時就引起我們極大的注意,接著這種情況在今年蔓延到了廣東和海南。海南特別是文昌一帶至今都還很慘,原因是當地養殖戶基本不用本地苗而大部分用進口苗,他們的本地苗大部分都去了北方。如果按照傳統的方法使用本地苗養殖,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成品蝦大小規格不均一,由此產生兩個不好的后果,蝦價和產量都上不去。如果按照往年行情,這肯定是要虧本的,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楊本地苗。而那些前幾年用進口苗養殖成功的人,漸漸地用進口苗形成了慣性,就普遍認為進口苗就是好的。當今年病害來襲的時候,即使連續放了5-6次苗,他們都沒有醒悟過來,還是抱著博弈心態,想都沒有想嘗試一下本地苗。
現在能夠生產進口苗的地方很多,但是每個地方的選育方向都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傳統的公司和研究所所選育的苗種的抗逆性是比較強的;但是新近發展的苗場,他們只講求生長速度、均勻度等指標,追求所謂的“777”模式,即70天養到70條,飼料系數0.7,而忽略了抗逆性這一點。我國春秋兩季養殖環境差、氣候不穩定,如果這個時候推進口苗的話,因為抗逆性差,就容易發病,因此不能過分地相信進口苗種。
《農財寶典》:但是南美白對蝦在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就是以其“適應力強、廣鹽性、廣溫性”而受到大家的追捧的,這又如何解釋呢?
何建國:南美白對蝦確實是廣鹽性、廣溫性,但是說到適應性強,那是一個誤導,我一直在反駁這個觀點。你說它適應性強表現在廣鹽、廣溫、耐高密度,飼料餌料系數低,這個沒錯,但是在抗病力方面是沒什么優勢的,遇到白斑綜合癥的時候還不是一塘一塘的死?所以,大眾都存在一個誤區,以為適應性強就一定具有強的抗病力,這是必須要糾正的。
《農財寶典》:近年來,業內人士普遍感覺土苗越來越不行了,發病率高、種質退化嚴重,您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
何建國:首先得鄭重聲明一下,土苗不存在所謂的種質退化問題。土苗質量好不好,關鍵在于親蝦的選擇。如果隨隨便便拿同一塘蝦來做親蝦,那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單一的種源經過多次的繁殖放大作用,多樣性越來越低,這是人為導致的種質退化。但是,如果用不同來源、不同地方的蝦搭配來做親蝦,那是可以的。事實上,苗場需要建立核心種群,要計算遺傳多樣性,計算需要多少數量的親蝦才能保持這個遺傳多樣性,并對核心種群進行維護,這是一個科學的過程。
一般而言,南美白對戲要選育到第六代才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種質退化情況,但是我們國家還遠遠沒有達到那個程度。
《農財寶典》:那么如何解釋“前幾年土苗養殖成功率不高、今年反而比進口苗好”這一現象?
何建國:這里我們先來界定一下土苗的概念,所謂土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代、三代或以上的苗,但不包括高溫苗和抗生素苗。
幾年前土苗養殖不成功,與當時的養殖技術水平和養殖模式有很大關系,包括打氧技術。這幾年進口苗高位池養殖成功,那是高位池健康養殖模式的成功,而不是進口苗的成功,如果把土苗放到高位池養殖,也一樣可以取得成功,但其可能會表現出大小不均一、生長速度相對較慢的情況。因此,比較苗種品質優劣,必須在同等條件下比較才有效。
《農財寶典》:目前國內國家蝦產業體系的育種進展如何?
何建國:進展很好。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對蝦的綜合性和抗病性的都有在做,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黃海一號”“黃海二號”,業界反映也非常好,但是放養密度不高,每畝2000~3000尾左右,用這個品種混養是一條出路。其次是南美白對蝦抗病方面的研究也做得很好,目前已經建立了配套系,正在組建核心種群,有望在明年大力推廣,但是這個品種的生長速度要比進口苗慢。
目前,體系內的南美白對蝦蝦苗場主要從生長速度和抗白斑病等方面進行選育,最終的目標是實現不同地區養不同的苗,比如說低鹽度地區、放養密度不高的地區,就養殖抗逆性強的苗,而不一定都是養生長速度快的苗。
“生物防控技術必將成為主流養殖模式。”《農財寶典》:今年普遍反映生物防控技術對防病效果明顯,這是否會成為以后養殖發展的主流?
何建國:絕對是主流,這是我們主要提倡的一種養殖模式。科學地講,不論魚蝦混養也好,還是蝦魚混養也好,都應該稱為生物防控技術,這個技術基于流行病學的理論,蝦病到底是怎么傳播的?說白了就是通過蝦吃蝦傳播的,這種傳播速度是以1:70的速度快速發展的。這種蝦魚混養的生物防控技術就是應用了食物鏈的生態理念,也是老百姓通俗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理念,通過魚將病蝦、弱蝦吃掉來控制病害,這又跟魚的攝食力、病害的傳播力有關,如果病害的傳播力大于魚的攝食力,那是控制不住的。
我們做過實驗,在一個體系里里分別放1公斤草魚和6條病蝦,病害完全可以控制住,但是放1斤草魚就會發病。實驗證明,從放苗到收成,只有20%的蝦被魚吃掉,有80%的成活率,這種模式對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絕對的。
我們現在正在建立從海水養殖到低鹽度養殖的生物防控技術體系,將來也將主要推廣這些模式。目前混養比較多的有羅非魚、草魚、鯉魚,甚至是吃活蝦的胡子鯰效果都很好,北方地區也有一些混養河豚;而高鹽度的則選擇石斑魚等耐高鹽度的魚,中鹽度一般就是混養高鹽度羅非魚了。
當然,生物防控技術要形成一套的體系,還應該包括日常的生產管理、環境監控等。目前,我們這一整套體系都已經建立起來,在養殖密度5-6萬尾/畝的水平下,控制病害效果顯著。但是,為什么現在養殖戶用這個方法養殖的還發病?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該放多大規格的魚、放什么魚、放多大密度、什么時候放,這些關鍵的技術還有待我們實驗結果陸續公布。
既然這個技術在養殖密度5-6萬尾/畝的水平下養殖效果非常好,那么對于高位池而言,是否還繼續走高密度養殖模式?這是值得探討的。如果放苗密度在10萬、8萬,這個生物防控技術還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放到20萬的密度,一旦發病,魚就吃過不來了,如果加大魚的投放量,那就真的是魚蝦混養了。按照現有的技術,高位池生物防控技術模式,必須要降低放苗密度。
《農財寶典》:今年高位池的發病情況比土塘厲害,因此有人質疑高位池模式不行,對此您怎么看?
何建國:高位池養殖模式沒問題,只是水質管理和放苗密度有問題,降低放苗密度和注意調水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防控:第一,采取隔離的措施,海區水的隔離,這是最主要的;第二是生物防控,對病毒性的傳染性疾病,要采取生物防控技術。三是建議不要發展太高密度。四是苗種問題還是要引起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