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脊尾白蝦與三疣梭子蟹混養已成為沿海地區池塘養殖的主要品種與模式。東臺市在灘涂圍墾墾區內進行脊尾白蝦與三疣梭子蟹混養面積達2.5-3萬畝。經過幾年的養殖實踐和摸索,養殖技術已趨于成熟,東臺市漁業科技示范戶平均畝產脊尾白蝦近250kg左右,三疣梭子蟹30kg左右。對其養殖經驗探討總結以下幾點:
(1)池塘結構
池塘底質為泥沙質,泥沙比約為4 : 6,池塘面積為50畝左右,長方形、東西向,長寬比約為2~3 : 1,池深2.8~3.2 m(含環溝);環溝呈田形,溝寬8~10 m,深1.2~1.5 m,占整個池塘面積的20%左右。
。2)配套設施
按照0.3~0.5 kw/畝配置增氧機。
。3)放養前準備
在池埂邊及平臺的高處,適量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在平臺上放置陶罐、竹枝等隱蔽物。
。4)苗種投放
5月上、中旬,在池塘中投放200~400g/只的本海區三疣梭子蟹健康親蟹,卵粒飽滿、活力好,每畝投放成熟種蟹1~2只。經過20~30d培育,控制Ⅰ~Ⅲ期稚蟹密度為8000~12000只/畝。
三疣梭子蟹養殖前期不要混養脊尾白蝦。一是近幾年蝦類病害較多,脊尾白蝦過早進入池塘養殖,不僅易發生蝦病,而且往往會感染三疣梭子蟹,造成6~8月蝦病、蟹病同時爆發;二是先放養的脊尾白蝦在幼蟹脫殼時會殘殺蟹類;三是脊尾白蝦生長周期短,高溫季節生長發育迅速,商品蝦個體小,死亡快,往往在春節銷售高峰來臨之前就自然消亡。
7月中下旬,選擇體長5 cm以上、體重3.3 g/尾以上的自然水域生長的脊尾白蝦親蝦,卵粒呈淡黃色或桔黃色,每畝投種蝦0.7~1.0 kg。
。5)水質管理、病害控制
視水質情況添換水。適量使用微生物制劑(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牙孢桿菌等)和底質改良劑,定期(通常15 d)進行水體消毒,殺滅病原體,控制其傳播途徑。同時利用適量貝類(大沽全海筍)和水生植物輔助凈化水質,促進池塘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適時開增氧機。投喂藥餌(餌料中拌入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免疫多糖、大蒜素、三黃粉等),增強養殖群體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放養適量肉食性魚類——河鲀、黑鯛(通常10~15條/畝,100g/條)與瘦弱蝦、蟹形成餌料競爭和捕食關系,促使養殖群體增強活力,提高抵抗力。
。6)優化雌雄蟹比例
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期間,捕除雄蟹,控制雌雄比例約為5 : 1。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