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返鄉創業以來,合作社已經實現裂變式發展!短短幾年,我們從4畝發展到目前近500畝,已經成為川內最大的黑斑蛙養殖基地。三年內,我們計劃將規模擴大到1000畝,實現更好的發展!”在位于中江縣玉興鎮大石村的黑斑蛙養殖基地內,中共黨員、中江縣十九屆人大代表、四川省返鄉入鄉創業明星、四川嘉稻農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鄒明江一邊忙碌地指揮工人進行新場地的建設工作,一邊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合作社近年來的發展情況。言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未來的堅定信心。
中:中共黨員、中江縣十九屆人大代表、四川省返鄉入鄉創業明星、四川嘉稻農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鄒明江
眼前的鄒明江,是川北地區青蛙養殖的產業帶頭人,吸引帶動周邊大量農民參與,已經為當地提供近40個就業崗位。但誰能想到,他一路走來的經歷充滿坎坷和艱辛。
01
鄒明江告訴水產前沿,最開始是他父親看了電視節目后決定嘗試搞養殖。由于經驗不足,當年資金就虧了七七八八,但鄒明江決定堅持下去。2018年,他辭去手頭并不順心的工作,回到家中潛心鉆研青蛙養殖。“2018年我接手蛙場,把規模從4畝擴建到8畝。當年養的比較好,但是不幸遇到發洪水,損失比較大,好在最終挽回了本錢。下半年,我又把蛙場擴建到16畝,這一批養殖就很成功,也掙了一些錢。”
2019年,充滿信心的鄒明江再次擴建場地,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他的所有計劃。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全面禁止食用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類在內的陸生野生動物。這讓鄒明江備受煎熬。“好在政府非常關心和支持我們返鄉創業青年。那一年很多蛙場都撐不下去了,但我們最終迎來曙光,成功了活下來。”終于,5月29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確定版《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青蛙被排除在“禁野白名單”外。所有從業者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幾乎從我養青蛙開始,每年都在擴建,養殖面積呈滾雪球模式增長。并且周邊的鄉親和朋友也很認可我,就跟著我一起來養。”在鄒明江的帶動下,當地目前已建成蛙場近500畝,包括他自有的320畝和以“公司+農戶”運作模式的蛙場近200畝。
2019年,鄒明江成立四川嘉稻農業有限公司,投資200萬元建成大石村“稻蛙共生”立體生態種養園區。截至2022年末,園區先后培訓人才160人次,其中10名學員已成功創業,先后在廣安、中江縣玉興鎮、永太鎮等地發展稻蛙產業1500余畝。大石村也成為四川省內最大的黑斑蛙養殖基地。此外,在返鄉后,鄒明江利用工作之余積極入黨,被選舉為中江縣十九屆人大代表。今年,他還被評為第二批四川省返鄉入鄉創業明星。
02
近年來,水產養殖行業越來越難做是不爭的事實。談及多年成功經驗,鄒明江認為首先是要多向優秀的人學習。“水產養殖大同小異。第一年,我主要向周邊大戶學習他們的場地規劃和建設,以及養殖節奏和細節的把控。隨著理解越來越深入,我同步擴大學習范圍,不僅限于川內,還包括廣西、湖北、湖南等省份。只要是養得比較好的養殖戶,我都會去看。”
鄒明江表示,基地響應國家號召,應用“稻蛙共生”的生態養殖模式。同時采取低密度養殖,降低養殖風險。不追求高產,而是穩中求勝:通過標準化復制,用規模化實現總產量提升。據介紹,目前基地青蛙畝產水平在3000斤左右。“蛙價好沒有用,你得有蛙能賣才行。如果養殖密度很高,蛙出問題的概率會大大增加。那么為了降低養殖中后期風險,高密度的養殖戶會被迫賣出。低密度養殖能夠幫助我們規避養殖風險,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
在飼料選擇上,鄒明江自2018年開始養蛙就使用成都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魚水情”牌蛙料產品。“通威料我很早就知道了。以前我父親養魚的時候就是通威的用戶,所以我一開始也是用的通威飼料。這款蛙料的品質很好,就是價格比同行高。”他笑著說,“但我對它很認可,因為它的產品設計比較合理,能滿足青蛙各個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幫助縮短養殖周期,降低全程養殖料比。”
“很多養殖戶關注的是飼料的購買成本,忽略了料比對成本的影響。2021年我專門拿了10畝地去測試,最終算出來的料比在1.1-1.2。2022年由于高溫影響,我們一天只投喂一餐,最終料比雖然略有上漲,但也保持在1.2的行業優秀水平。”鄒明江補充道。
據介紹,這款蛙系列膨化配合飼料是由通威根據蛙的生理特性、營養需要,并結合蛙的喂養模式研發的全價膨化配合飼料,富含蛙各生長階段所需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鈣、磷、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產品配方針對性強,營養成分均衡,適口性好,飼料轉化效率高,長速快、增重有保證等特點。
在管理理念上,鄒明江也有自己獨到之處。“我接觸青蛙養殖到現在,賣價從來沒有跌穿成本價。為什么?7-8月是青蛙產卵后的發病高峰期,進入9月、10月后,由于氣溫下降,青蛙可能就冬眠了。這段時間我會加強保健工作,增強青蛙體質,讓青蛙能夠在過冬前儲備足夠的營養。例如養殖中后期我會自己配中藥,熬成水然后拌料給青蛙吃;平時也會注意補充維生素和乳酸菌,調節青蛙體質。另外,通威會向我們提供技術經驗,當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他們會及時上門幫忙處理。”
03
鄒明江說:“這些年我越來越覺得,養青蛙是能看到希望的。如果我保持現狀不再投入,每年固定的凈利潤能保持在到300萬元以上。不僅是我,我們新發展的一個社員去年投入了近80萬,當年就已經把基建和飼料費用賺了回來,今年的成本會低很多。但是發現,行業目前更需要建立起健康的發展模式。”
“在青蛙養殖這個圈子,以前大家都愿意做老師傅,是因為賣蛙苗掙錢。后來大家發現流通更掙錢,就紛紛去做流通。但是為了把貨賣出去,不惜用代賣、低價擾亂市場,沒有人去考慮養殖戶能不能賺錢,也沒有人考慮產業能不能持續發展。”成都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服務經理張佐解釋道。
如何保證養殖戶的利益不受損害?作為當地產業帶頭人,鄒明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答案也很簡單,自己下場做流通。
在通威三聯水產品批發市場的幫助下,2023年7月,鄒明江聯合南充致林蛙業聯合成立了江林水產批發部,正式涉足青蛙流通行業。“我希望能夠和更多的養殖戶團結起來,合理控制出蛙節奏,保護大家的應有利益。” 鄒明江說。
“養殖全產業鏈正形成融合發展的命運共同體,通威與用戶共生共榮是必然選擇。鄒總和通威的合作,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通威提供養殖戶所需要的好產品和優質服務,幫助實現好效益。鄒總通過分享自身的成功經驗帶動周邊更多人參與,進而促進了產業發展。”張佐說道。也正如通威集團劉漢元主席所提出的“飯碗理論”那樣:“誰和農民直接搶飯碗,誰就沒有飯碗;誰給農民飯碗里添油加肉,誰就有飯碗。我們的理念是農民能直接做的,原則上我們不做;他們做不好的,無論技術、配套服務、品牌打造等,都由我們來做。”
展望未來,鄒明江充滿期待。“目前我們和通威的合作更多還僅限于產品層面。希望接下來能夠借助通威的平臺優勢,擴大我們的影響力,讓每一位養殖戶都能從養殖中賺取應有的利潤,幫助青蛙養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