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向以安全無毒著稱的調水產品也會出問題
在使用解毒產品后,臺山養殖戶對蝦大量死亡,損失高達20萬
標稱廠家已注銷 死亡原因存爭議
近日,廣東臺山都斛從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浙江籍養殖戶施李英向舉報,稱其使用一種名為“綠水靈”的解毒產品后,他的蝦出現大量死亡。養戶以此向廠家索賠20多萬,并向當地工商部門舉報,目前此案正在受理當中。
三戶同時使用 一戶對蝦死亡慘重 據施李英介紹,他是10月5日下午6點半使用“綠水靈”,當天晚上10點多就發現了對蝦應激嚴重。“才3-4個小時,每臺增氧機下面都有20-30斤的死蝦。”施說。
施李英回憶說,當天晚上發現死蝦后,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打電話給廠家求救。“產品包裝有兩個電話,一個電話不存在,另一個電話連續打了十幾個都沒人接。”施說。
據施李英介紹,該藥品是從臺山斗山一位名叫梅雅山的經銷商購買。聯系不上廠家,施就打電話給梅雅山。梅第二天來到施李英蝦塘,在確認蝦的大量死亡后,第三天他把企業業務員帶到了施李英蝦塘。
為了挽回一部分損失,事發第二天施李英就聯系收購商,把死亡較為嚴重的一口塘的蝦賣掉了。“賣了3200多斤,規格為150尾左右/斤。”施李英說,“價格是6.8元/斤,才賣了2萬多塊。”
記者在查閱施李英的養殖日志看到,此口蝦塘養殖水面為16畝,投放的是正大(卜蜂)的一代蝦苗,投苗量為63萬,投放時間為8月26日。同時,施李英向記者算了一筆賬,“蝦苗230元/萬,養了一個多月用了4000多斤的飼料,還有電費、塘租和日常投入品,這口池塘的成本約要7萬多。”據施李英介紹,如果這口池塘沒出事,保守估計產量700斤/畝,今年年底將有20萬的收入。
據了解,當天同時使用“綠水靈”的還有兩個養殖戶。“我的蝦規格大一點,30多尾/斤,應激沒那么大。”據其中一位受害養殖戶李向科介紹,在潑灑“綠水靈”之后飼料用量減了一半。“上一頓用料是48斤,下一頓只有20多斤。”他說,不過現在蝦已基本恢復正常攝食。據了解,另一養殖戶的對蝦也沒有出現大量死蝦。
對蝦過度應激死亡? 據資料顯示,“綠水靈”是由廣州慧之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監制,廣州市暢洋綠色動物藥品有限公司生產。“綠水靈”產品包裝上用法用量顯示,不同的用法使用量也有所不同,整體使用范圍每畝水深1米使用量為200-500克。
據施李英介紹,其兩口16畝的蝦塘當時是同時潑灑“綠水靈”,池塘水深平均1米,每口池塘4瓶。“綠水靈”產品凈含量2000mL,凈重約2000克,施李英每畝水面平均用量約為500克,為說明書的最高限度使用量。
施李英認為,使用量沒問題,是產品有問題導致對蝦出現死亡的。他告訴《農財寶典》記者,當時暢洋的業務員與梅雅山在他的蝦塘邊做個一個簡單的實驗。“他們是在我另外一口塘捉了5-6條蝦放在水桶里,滴了一滴的‘綠水靈’,幾分鐘蝦就出現應激,蝦身蜷曲得很厲害。”施李英認為廠方肯定是覺得理虧才當時承諾給錢。
據了解,10月11日“暢洋”業務員給三個養殖戶每人1萬元,不過不是賠償,而是因為覺得養殖戶養殖辛苦,出現死蝦,企業給予適當補償。由于達不動預期的賠償金額,施李英等3位養殖戶向10月12日當地公安和工商部門報案。
對于此事,暢洋的業務員與經銷商梅雅山都認為這樣的試驗不科學,一滴“綠水靈”在一個桶里屬于過量使用,不足以說明問題。
標稱生產廠家已經注銷 10月17日,記者撥打了該公司的聯系電話數次,均沒人接聽,而傳真號碼,則是一個不存在的號碼。“慧之海”在產品包裝上給出的網址,記者查詢的結果顯示,該域名顯示的則是“廣州市××表面活性劑有限公司。”
10月18日,記者致電暢洋公司負責臺山銷售的業務員,詢問有關產品包裝、聯系電話及地址的問題。業務員表示,其公司已經搬新址,公司會及時更新產品包裝。記者追問公司新地址及新聯系方式時,他表示不方便透露。
隨后,記者在“廣州紅盾信息網”查詢企業信息顯示,廣州慧之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廣州市暢洋綠色動物藥品有限公司均已注銷,核準日期分別為2011年4月14日、2012年9月6日。而該產品生產日期顯示2012年9月3日。
“公司注銷時間在產品生產日期之前,這批產品在市場上流通是合法的。”臺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斗山工商所副所長蔡泳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還不能完全認定該產品屬于來路不明的“三無”產品。
“產品的包裝有問題,不能肯定地說產品質量一定有問題。”蔡泳紅副所長告訴《農財寶典》記者,產品包裝中的地址和聯系方式與實際不符,相關部門只能對其進行一般性的行政處罰并責令改正,但還不足以說明產品質量有問題。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類產品目前在國內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生產單位執行的是自己企業的標準,在監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綠水靈’規格是有機酸≥12%,主要成分的概念有點泛。”臺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一負責人在接受《農財寶典》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企業的標準來檢測,產品很難檢測出問題。
“就算是不合格的產品,非藥品也不一定是致對蝦死亡的原因。”據該負責人介紹,水產動物死亡原因認定比較復雜,需要經過水產部門的調查與抽檢,此類案件涉及到主管的農業部門,對產品監管的工商部門,還有對產品檢測的質檢部門,“程序很復雜,死亡原因很難認定”。
“如果檢測的結果顯示該產品合格,養殖戶就更難索賠了。我們一貫主張養殖戶與經銷商及生產單位協調解決。”該負責人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