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世界華人蝦蟹養殖學術研討會寧波召開
廈門附近的斑節對蝦好養,汕頭以南的斑節對蝦很難養,原因有可能是它們屬于不同種;可作為觀賞的“清潔工”鞭藻蝦具有一種在動物中少見的雄性先熟雌雄同體繁殖系統;未來我們餐桌上吃的魚類都將是養殖的品種,野生品種將很少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11月17日,在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分會、寧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寧波大學、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承辦的第八屆世界華人蝦蟹養殖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分享了他們在蝦蟹養殖上的研究成果,共有來自全國各地近200人參加此次盛會。
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員、臺灣大學系統生物學中心羅竹芳教授、中山大學何建國教授、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王春琳教授等分別作了主題報告。與會者圍繞健康養殖、營養與飼料、遺傳育種等專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要養出更多的水產品,解決魚粉短缺問題是關鍵。麥康森院士舉出一組數據:“實驗中對蝦飼料中魚粉含量降低到11-12%,成本降低23%,與魚粉含量26%左右的對蝦飼料相比,養殖效益相差無幾。”麥院士說,未來雜食性的對蝦完全可能不吃魚粉,因為對蝦也在適應魚粉含量越來越低的飼料。
對蝦產業可持續的發展,不僅需要在飼料上下功夫,如何控制病害提高養殖成功率也是當前迫切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臺灣大學羅竹芳教授在題為《以系統生物學之研究策略探討白斑病毒與蝦宿主之交互作用》的報告中為業界闡述了白斑病毒造成對蝦死亡的機理:白斑癥病毒具有抗氧化防御系統之能力借以平衡活性氧化物質造成傷害;活性氧化物質濃度隨著感染事件而減少極可能是因為細胞內強還原劑濃度增加進而平衡細胞中氧化壓力的結果;白斑病病毒在感染初期誘發宿主暫時性改變糖類代謝的途徑,以無氧代謝為主,使得乳酸大量累積,造成宿主細胞大量營養物質的消耗,借以維持高效率的合成反應,進而提供病毒核酸物質的合成;白斑癥病毒正是誘發蝦類細胞內活性物質產生并促進上類似代謝途徑改變的形成。
對于對蝦白斑綜合癥的防控,中山大學何建國教授在大會再次提出,通過推行魚蝦混養模式能有效切斷白斑綜合癥的病源,降低對蝦的發病率。采取生物防控技術,就是在蝦池里投放一定規格、數量的草魚(低鹽份蝦塘)或石斑魚、軍曹魚(高鹽分蝦塘)等,通過魚吃病蝦,可有效控制對蝦發病傳染而導致大面積死亡。 “病毒在游離狀態下只能是潛伏感染,而真正的感染途徑是經口到消化道,因此,魚吃掉死蝦后,防止活蝦吃死蝦從而切斷的病源。”何建國教授解釋道。
業界普遍關注的對蝦養殖早期死亡綜合癥(EMS),海南大學賴秋明教授的研究表明,患病對蝦肝胰臟弧菌數量在100-300萬菌株/克,其蝦池中弧菌總數通常在300-2000CFU/ml的范圍,綠色弧菌占優勢,數量比黃色弧菌多。黃綠弧菌都可經口感染對蝦,并有很強大感染力,其中綠色弧菌生命力更強,毒力更強,其在水中安全密度遠少于5000菌株/ml,即便在沒有藻類存在的養殖系統中,白對蝦感染綠色弧菌后,同樣會導致“養殖早期死亡綜合癥”。
賴教授認為,“養殖早期死亡綜合癥”的發生可能與養殖生態環境、藻毒素以及對蝦的體質有密切的關系,但綠弧菌的大量感染可導致對蝦消化器官組織的損傷和壞死,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養殖早期死亡綜合癥”是一種細菌性消化系統疾病,在生產實踐中證明,此病不但發生在養殖早期,在養殖中后期也時有發生,具體的表現癥狀為暴發性“耗底”。
這次大會邀請了十余位國際及臺灣、大陸地區從事蝦蟹研究及養殖的華人專家,并將產業內容與科學研究結合,為產業與科研搭起一座溝通了解的平臺。大會共收到論文及摘要110多篇,在17-18日兩天會議期間,將進行了20個主題報告和60多個分組報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