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文/圖 《水產前沿》雜志撰稿人 唐東東
當漁用疫苗遭遇商業化生產困境時,臺灣成功大學楊惠郎教授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點子和樣板。
2011年3月24日,楊教授將團隊研發的“優質魚苗養殖系統”技術轉讓給慕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慕洋生物”),以產銷高抗病力石斑魚苗,養殖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便是楊教授近十年針對石斑魚疫苗的研究成果。這次合作并不如表觀一般只是一次簡單的技術轉讓,而是楊教授研制的石斑魚疫苗商業化生產無果后采取的迂回路線:借生產已注射疫苗的魚苗來帶動疫苗的使用,方便養殖業者的同時達到降低發病率的目標。
無庸置疑,疫苗是最好的預防疾病的方式,從人類及畜禽養殖動物身上已得到驗證,但漁用疫苗的應用仍不受政策的傾斜和養殖者的重視。慕洋生物在成為臺灣當地產學密切合作的實例時,也向大陸的漁用疫苗研究者展示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疫苗應用受限,轉售注射疫苗的魚苗
FAM:您之前一直做石斑魚疫苗方面的研究,為什么會設想銷售石斑魚苗種?
楊惠郎:這也是疫苗推不動而不得不走的迂回路線。水產養殖已面臨疾病多、藥物濫用及養殖環境急速敗壞的迫切窘境,借銷售高抗病力魚苗來降低疾病及藥物濫用,以此協助建立可永續經營的石斑魚產業。
在臺灣是允許使用自家疫苗(所做疫苗僅供自己使用,不能單獨銷售)的,因此我們把魚苗注射自家疫苗后再銷售。
FAM:疫苗應用推廣方面,您遇到了哪些問題?
楊惠郎:我最開始是做哺乳動物疫苗研究,后來轉做石斑魚疫苗。最初我們認為哺乳動物疫苗研究的成果及經驗也能全部應用到漁用疫苗研究上,但實際上并不全部適合。魚是變溫動物,且各地的水物理、化學等自然環境因子也會隨季節及氣候而變化,不同養殖環境中病菌的構成也不完全相同,要做一個適合每個養殖水環境的疫苗困難較大。
目前疫苗生產應用需要臺灣政府頒發的產品執照,但政府參照的是哺乳動物疫苗的管理辦法,對水產疫苗和疾病情況還不是十分了解,也造成水產疫苗在管理及推動上有些困難。疫苗雖然說是最好的預防疾病的方法,但水產養殖疾病日益猖獗的情況下,政府在政策上如果不予以調整,使疫苗容易推動和銷售,那就沒有疫苗可以用。因為不能賣就產生不了效益,也就不能協助產業了。
第二個問題是使用者的觀念問題。在臺灣我們是第一個做石斑魚疫苗,試驗過程中打了6萬多條魚,免疫效果都不錯,但原本設想把疫苗免費給養殖戶用他們都不愿意。養殖戶都比較傳統,對預防重于治療這種理念及疫苗尚不了解。魚有病了養殖戶喜歡用藥,直接治療就好了,而疫苗是要在沒病的時候事先使用,養殖戶會認為沒病我干嗎要去預防,特別是要勞師動眾給魚打針,這是件很難推動的事情。一般的養殖戶你叫他給魚打針,他嚇壞了,因為不會打就很容易把魚打死,而且不會打的話疫苗也就無效,無效養殖戶就排斥。因此疫苗即使有效,但使用者對使用方法不熟悉的話,也難推廣。所以慕洋生物只好銷售注射過疫苗的魚苗。
FAM:在疫苗研發或應用過程中,您還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
楊惠郎:檢測疫苗的有效性實驗,需要完全健康的魚苗,但現在全世界沒帶病毒的健康石斑魚很少,慕洋生物保有了一些。
田間試驗很難做,我們每次實驗中,一批實驗組就是750條,每批實驗組尚需重復,加上對照控制組要做4批,每次實驗就是3000條。這些魚拿去給養殖戶養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實驗魚死掉常常不是因為疫苗沒效,而是養殖戶沒有好好養。
后來做軍曹魚疫苗試驗的時候,我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對每條實驗魚都打芯片,總共3000條芯片魚跟養殖戶自己的沒打芯片的魚混在一起,養到8個月要賣的時候,我們再去跟蹤檢測芯片魚的存活量。這種方式我們叫雙盲實驗,效果很好,但非常貴,每次做都差不多要花100萬臺幣。因為魚養了一年,還要付養殖戶錢。
SPR魚苗養成率8成,有意在大陸發展
FAM:慕洋生物銷售注射了疫苗的石斑魚苗,這一塊大概是以什么方式操作?
楊惠郎:普通的石斑魚苗銷售出去,養殖過程中如果遇到5個病,那5個病都要做疫苗研究,才能達到降低疾病的目標。現在我們通過注射自家疫苗,針對其中4個已知病害做好預防,那還有1個未知的病害沒有做。這樣出去的魚苗大部分可能不會生病,而會生病的魚苗就是我們要繼續研究的。
我們有個售后服務,魚苗銷售出去后,生病了我們再去了解,然后針對性地做自家疫苗,再補充注射。這樣下去,魚苗的發病率會越來越低。總的來講,就是用有一定抗病力的魚苗試養,在養殖過程中發現問題,再返回來做疫苗。
FAM:這樣會不會導致需要注射的疫苗數量很多?
楊惠郎:疫苗的量通過制作成聯合型疫苗,就不需要每種疫苗單個多次注射,這也是疫苗研發上的一個重點。五個病光打四種疫苗還不夠,我們做了五聯合疫苗,效果很好,但這也不是100%有效。現在我們也在慢慢做一些補救,把新發現的病拿回來研究。
FAM:南美白對蝦有不攜帶特定病原(SPF)的這種概念,是否能應用到石斑魚上?
楊惠郎:SPF概念是從夏威夷開始的。蝦因為免疫系統缺陷不太可能使用疫苗防疫,而且蝦的白點病很有趣,少量的病毒及無緊迫情況下不見得會得病,要超過一定臨界值才會得病。同時,養蝦的時間很短,用SPF概念去養蝦確實能保障養殖過程中病害的極少發生。這種方式在離島又可隔離病原的夏威夷效果非常好。
臺灣過去花了很多資源去推廣SPF的蝦,結果全軍覆沒,養殖效果更差。因為SPF蝦屬于“溫室里的花朵”,而外邊的環境已有太多病原,就不能見效。所以我們不做SPF魚苗,而作做SPR(高抗病力)魚苗,就是賣魚苗之前先注射疫苗防疫。
FAM:目前SPR魚苗的產銷情況如何,是否遇到一些問題?
楊惠郎:我們也是第一年剛開始做,SPR苗在市場上還沒有建立口碑,同時外觀上也分不出是否有注射疫苗,為協助產業尚不加價;但基于有注射疫苗,我們的魚苗成本比一般的苗貴。目前主要做青斑跟龍膽苗,一次生產25-30萬尾(育苗率:8-10尾3寸苗/100個卵)。從目前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SPR魚苗后續養成率有八成左右,回頭客很多。
由于注射疫苗時段的石斑魚苗個體很小,還不能用機器來代替人工,魚苗產銷規模做大后,這方面的人工費用支出是個比較大的問題。但最大的人工問題是分魚(將不同規格的魚篩選分池),石斑魚有個缺點是大魚吃小魚,結果兩條魚可能都死掉,這是最痛苦的事情。土池養石斑魚苗時是不分苗的,能剩幾條就幾條,我們是因為石斑苗很貴,才比較勤快地分魚。我們一直想找自動化的機器來代替一部分人工。
FAM:慕洋生物是否也有意向開拓大陸市場?
楊惠郎:大陸石斑研究人才濟濟,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令人欽佩。面對傳統式水產養殖的困境,石斑養殖科技化,精細化的工作才開始,水產養殖永續經營尚有很多課題需加研究。我們是希望有機會能同大陸合作一起參與。

慕洋生物簡介
慕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集動物、生物科技、醫藥人才并結合成功大學水產生技醫藥研發團隊,于2011年10月建成了目前臺灣最大的石斑魚苗無病毒SPF育苗場。公司每尾苗出場前,都經過嚴格篩選,并經免疫強化(不使用藥物)提高魚苗在養殖過程中,對可能遭遇疾病(神經壞死病毒、虹彩病毒、弧菌癥、鏈球菌等)的抵抗力。
成功大學水產生技醫藥研發團隊,是楊惠郎教授于2001年自中央研究院轉任國立成功大學時創建,迄今有5位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員,加上研究助理及研究生共40余名研發人員。團隊以暖水魚類相關的生物技術醫藥基礎及應用研究為主,如石斑魚疫苗的研發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