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鰻魚是我國五大優勢出口農產品之一,年出口額5-6億美元。近年來,我國出口鰻魚頻繁被國外檢出藥殘超標,嚴重影響了鰻魚出口和鰻業可持續發展。福建是鰻魚主產區,鰻魚出口量占全國60%左右,藥殘事件導致鰻魚出口嚴重受阻對福建出口鰻業造成沉重打擊。面對地方政府強烈期望恢復和擴大出口的巨大壓力,國家認監委組織福建檢驗檢疫局,探索運用認證認可技術方法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鰻魚藥殘控制體系,確保出口鰻魚質量安全。同時,確定在福建長樂市鰻魚養殖企業中開展試點,已取得初步成效。一年多來,在全國鰻魚出口嚴重下滑的情況下,長樂鰻魚“一枝獨秀”,出口快速恢復,逆勢上揚,2006年出口烤鰻226批、 3444.72噸、4084.53萬美元,同比增長66%、43%、27%。隨著長樂鰻魚質量安全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國際市場份額的迅速增長,“長樂鰻”逐漸為日本等主要進口國市場所熟知和認可。
農藥、獸藥殘留是食品中化學危害的主要表現形式,通常產生于種植、養殖過程,在加工過程中難以消除。要確保出口食品衛生注冊企業加工原料的安全衛生,必須建立滿足于進口國法規要求的“供應鏈管理”保障體系。首先必須建立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有效實施目標控制的生產組織關系模式;其次是在生產組織內建立符合進口國法規的、嚴格防止違禁農業投入品進入“供應鏈”的過濾系統;第三是建立可檢查的、可持續改進的追溯系統,使出口食品原料生產體系與國內落后的農產品生產體系有效區隔。鑒于此,在國家認監委的指導下,福建檢驗檢疫局派出認證認可專家對福建長樂市鰻魚養殖企業生產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卓有成效的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建立一個平臺---農業合作組織,提升養殖散戶鰻魚藥殘自我控制能力。福建檢驗檢疫局派出體系管理專家積極幫助鰻農合作組織——“長樂市鰻業協會” (以下簡稱鰻協)分散的鰻魚養殖戶通過這一平臺,開展了資金、技術和農資購銷等方面的合作,實施農獸(漁)藥的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配送和統一合理使用,有效提高了養殖戶甄別、選擇和正確使用農獸(漁)藥的能力,從而避免藥殘超標事件的發生。同時,由于合作組織成員受到合作組織內部規章的約束,用藥安全的主體意識和自律意識也將得到明顯增強。
二、導入三個國際通行管理工具——GSP、GAP、HACCP,構建長效的鰻魚質量安全供應鏈。首先,在鰻藥經營環節引入推行良好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體系。福建局派出有關認證認可專家深入鰻協藥品服務中心把脈調研,幫助藥品服務中心建立鰻藥GSP管理體系,對鰻藥采購、檢測、驗收、儲存、配送和用藥跟蹤等環節實施嚴密的控制,對鰻藥風險實行專家評估制度,對鰻藥成分檢測和鰻藥驗收、配送等關鍵控制點實施留樣制度。GSP體系的建立運行大幅度提高了鰻協服務中心鰻藥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在出口鰻魚用藥的源頭建立起一個嚴密的“過濾系統”,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違禁藥品進入出口鰻魚生產過程。截止目前,服務中心經營銷售的600多萬元的鰻魚用藥中,沒有發生過一例質量安全事故。其次,在鰻魚養殖環節引入推行良好農業規范(GAP)體系。福建檢驗檢疫局幫助長樂示范區鰻魚養殖企業逐步建立鰻魚養殖GAP體系,深入養殖企業進行現場指導培訓。吸收鰻魚養殖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制訂我國鰻魚養殖GAP 國家標準制訂工作,促進鰻魚養殖企業對GAP標準的深入了解,提高推行GAP工作的熱情和參與意識。GAP體系的推行使示范區鰻魚及其產品基本杜絕了汞、磺胺類、氯霉素、恩諾沙星、呋喃類等重金屬和抗生素藥物殘留超標現象。GAP體系的引入推行,在示范區鰻魚生產供應鏈的養殖環節建立起了嚴密的違禁藥品 “防滲系統”。第三,在鰻魚加工環節建立運行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結合出口食品企業衛生注冊監管,福建檢驗檢疫局認真幫促示范區鰻魚加工企業不斷提高HACCP體系的保持和改進能力,切實在加工環節防止違禁藥品滲入出口鰻魚產品中。
三、建立一個機制——條塊緊密協作機制,共同促進長樂鰻魚提高質量安全水平。長樂鰻魚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檢驗檢疫和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和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根據職能分工不同,各職能部門實施有針對性的監管和服務,避免了政出多門和管理真空,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檢驗檢疫部門和地方政府整規辦、農業、漁業、環保、技監等部門組成的技術小組,先后10多次對鰻魚安全控制體系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使長樂鰻魚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不斷趨于完善,有力促進長樂鰻魚出口和鰻業健康發展。
2006年9月,國家認監委在示范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將長樂示范區列為應用認證認可技術和方法建立“無規定殘留控制體系”的試點,進一步加強了對示范區建設的指導和支持。這種以認證認可體系化管理方法為核心的“長樂鰻魚藥殘控制體系”,已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福建省政府有關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 “長樂鰻魚質量安全控制體系”雖然還有待不斷完善,但它適應了我國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示范區藥殘控制模式對周邊地區以及其它出口農產品生產企業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一些出口農產品行業組織紛紛根據自身特點和條件建立類似的藥殘控制體系。實踐證明,以企業和種植養殖戶為質量安全主體,以農業合作組織為依托,以地方政府和檢驗檢疫“條塊協作”為保障,引入推行國際通行的體系管理工具,推動出口農產品質量安控制體系建設,是實現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提高出口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方法。其示范效應將為“散戶型”出口種養殖農產品安全衛生控制模式的建立提供積極經驗。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