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工作人員在對市場里的魚進行抽查。(記者羅知鋒攝)
要查清如何添加違禁藥物很困難
有關負責人透露中山仍無有資質的水產品檢測中心
珠海查出“問題魚”來自光明市場一事持續受到市民關注,但由于漁業部門對光明市場的抽檢未有結果,到底違禁藥物是哪個環節被添加仍未有定論。而前日被懷疑是“問題魚”來源的“明記”水產檔則指貨源來自順德,當地的一些水產品從業人員則稱,水產品從魚塘到市場的所有環節都有被添加孔雀石綠的可能,想要查清楚非常困難。
水產中介:
想查清問題魚的來源很難
據了解,“明記”水產檔的負責人馬小姐稱,他們魚檔的鳊魚和鯽魚一般是從順德當地收購的,魚檔每天都會派出貨車在當地的一些魚中介的帶領下直接到魚塘收購。根據明記水產檔提供的電話,記者聯絡上順德一位名叫華仔的水產中介,他每天都會帶“明記”到順德各個村鎮的魚塘收魚。
對于此次的事情他直言,想要查清出事魚的來源幾乎不可能。華仔告訴記者,他每天都會帶車到順德各地魚塘邊收購幾百斤的淡水魚,同一車上收購的魚就有可能來自五六個魚塘,“有時一個魚塘的產量不夠,就要再到其他魚塘收購,而運輸過程中都是裝在一起的,因此就算是有拿貨的單據,問題魚到底來自哪個魚塘也很難說得清楚。”
華仔說,自己在順德做魚中介多年,在2002年國家將孔雀石綠列為禁止藥物之前,所有養殖戶都會用孔雀石綠來對魚塘進行消毒,而且對魚還有部分治療作用。但是隨著相關法例的實施,現在當地基本無養殖戶會使用,“現在在順德很難買得到。以前的養殖戶一直都有使用這種藥品,現在檢測出來的孔雀石綠很可能是以前的殘留。”
他同時表示孔雀石綠能夠使魚的賣相更好,所以也有一些人會在運輸的過程中使用,因此他認為這次事件目前很難說得清。
知情人士:
人手缺乏致抽檢覆蓋率低
在本次事件中,珠海抽檢出有問題批次的魚在市場上被全部銷售一空,但是一直到現在為止都未搞清楚“問題魚”來自哪里。而記者了解到,相比起其他農產品,水產品的檢驗檢疫問題似乎更讓人擔憂。記者從漁業部門獲悉,中山目前對水產品的安全監測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但由于相關部門資源有限,覆蓋率較低。
據了解,中山水產養殖面積大約35萬畝,而每年抽檢水產品10批次,每年抽測樣本大概有400個,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漁業部門用來做監測工作的人員只有8名,而且抽檢工作都要進入到塘頭,工作量非常之大,人手可以說是捉襟見肘,而且成本也非常昂貴。
據了解,由于中山沒有自己的檢測中心,每次都要將樣本送到廣州等其他地方有資質的實驗室檢查。“檢查一個項目平均就要500元,一個樣本一般要檢4個項目,這樣就要2000元,加上采集樣本的費用,算下來全年就要超百萬元。”該負責人表示,這些幾乎全部都由海洋與漁業局來負擔,而這個還是低覆蓋率之下的成本。
檢測中心:樓建好了 設備人才成短板
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透露,由于歷史原因,漁業的檢驗檢疫資源較少,制度建設也相對滯后。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省在不斷推進水產品的檢驗檢疫和市場準入制度建設,但僅有數家水產批發市場已對相關水產品試行產地標識準入制,僅處于起步階段。
該負責人還表示,中山已提出建立專業的水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的構想,但是由于資金、編制、人才引進等多方面的瓶頸,至今具備資質的專業水產品檢驗檢測中心仍未建立起來。但是目前已經有所進行,“樓已經建好了,但是設備、人才問題需要解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