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近期發表的全球水產養殖聯盟的雙月刊雜志《Global Aquaculture Advocate》7-8月刊上,Noriaki Akazawa博士對外界宣告了其最新的研究發現——通過在位于馬來半島一家大型綜合性蝦場對EMS/AHPNS的研究,發現EMS(早期死亡綜合癥)起源于被感染的蝦苗,并且能夠迅速地在塘間傳播。后期的數據分析和魚缸實驗表明只有當所處的環境中pH在一個特定范圍時,蝦才會發病。隨著對PH的控制,蝦的成活率會明顯提高。
據了解,Noriaki Akazawa博士是Noriaki Akazawa(Agrobest有限公司)總經理,該研究得到Mitsuru Eguchi(日本國近畿大學)和日本水產養殖國家研究所的協助。
EMS呈暴發性擴張
Agrobest公司是位于馬來西亞彭亨州一個大型綜合性蝦場。該場一共有461個池塘,平均每個塘0.75公頃(11.25畝)且都鋪有底膜。2010年該公司生產了將近11000噸南美白對蝦和500噸斑節對蝦。
在2011年1月初,Agrobest的五個池塘里出現了EMS。而這五個塘的蝦苗都是在一個月前從同一個蝦苗場拿來的。蝦場工作人員懷疑該病與蝦苗場有關,但并不是所有投放此苗場蝦苗的池塘都發病。五個發病塘里的藻相都呈現一種不正常的顏色--深綠色的,近乎黑色,而且在養殖后期更為明顯。研究人員認為環境因素似乎在這種疾病的發生上有一定的作用。
在首批五個池塘發病后的一個星期內,周圍鄰近的蝦池也相繼發病,并在兩個月內該病蔓延到整個蝦場。發病塘的死亡率達到70%-80%,并且所有年齡和規格的蝦都受到了影響。基于這種疾病從中心向四周輻射狀暴發的特點,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是由一個致命的病原體引起的,但所有已知病毒的多次試驗結果均為陰性。受此病情影響,Agrobest公司的蝦產量急劇下降,整個馬來西亞的養蝦業也損失慘重。對于EMS問題的研究迅速升溫。
pH值在8.5-8.8易發生EMS
為了進一步了解EMS,研究人員進行了以下實驗。在最初的試驗中,研究人員將發病池塘中處于應激狀態的蝦轉移到裝有干凈池塘水的水缸中。在上午的轉移過程中,蝦嚴重應激,表現為肌肉組織不透明并靜止在水缸底部。研究人員預計這組蝦的死亡率會很高。
然而,當天下午,之前奄奄一息的蝦逐漸恢復了體色和活力。并且這些蝦繼續正常存活了一周,直到試驗結束。
在第二次試驗中,研究人員將健康蝦放入裝有取自發病蝦塘的池水的魚缸內,這些蝦未受到感染,表明蝦塘水體本身是不具有傳染性的。
在第三次試驗中,研究人員將來自發病塘里的剛死不久的蝦與健康的蝦放在同一個魚缸里。并分為兩組,第一組中把死蝦放在籠子里,以便與健康蝦隔離開來;第二組中將兩種蝦放在一起。結果第一組中健康蝦未出現死亡,第二組的健康蝦在一至兩天內就發病并死亡。這表明病原菌可經由直接接觸死蝦傳播。
盡管EMS在Agrobest里大量暴發,但是仍然有池塘未受影響,這也印證了環境與EMS之間有相互關系這一假設。
研究人員對同一個月內的約80個感染和未感染池塘的水質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水質差異與EMS的暴發密切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在水缸中保持水質參數特定的范圍來研究感染池塘里的可疑水質觸發因子。這些試驗成功的確認pH值是一個關鍵的環境觸發因子。在低的pH值(約為7),該病多次消退,而在較高的pH值(8.5到8.8),則重復出現。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發現,研究人員將病蝦放入裝滿取自豐收蝦塘的水的缸中,并假定這些蝦塘里的水是可以避免出現EMS的。通過實驗,發現將pH維持在易出現EMS的范圍內的缸,蝦都有發病,而pH維持在該范圍之外的缸則沒有發病。
蝦體、池水、底泥均檢出弧菌
隨后,日本水產研究院(NRIA)對病蝦進行了病理組織學研究,結果顯示病蝦肝胰臟出現功能障礙,腎小管上皮細胞特征性脫落。微孢子蟲在受感染動物的肝器官也成倍增加。未受感染的和試驗中處于安全pH范圍水缸內的蝦的肝胰腺組織正常,沒有發現細菌和微孢子蟲。
為了確定細菌病原體的DNA序列,Agrobest團隊從病蝦的肝胰臟內分離了細菌,并且將分離的菌株送到日本做進一步檢測,來自近畿大學和日本水產研究院(NRIA)的研究人員使用PCR引物擴增細菌16SrDNA基因序列并測序。這些專家以相似的方式對發病池和不發病池的池水和底泥進行了PCR引物擴增細菌16SrDNA基因序列并用變性凝膠梯度電泳技術對序列進行鑒別。
研究人員從病蝦和健康蝦以及發病塘和沒發病塘的池水、底泥中,分離鑒定出了幾種細菌,其中弧菌是最普遍的。而且其中一種分離菌株似乎與副溶血弧菌的性質一致,但目前也沒足夠的證據可以確定就是副溶血弧菌。在發病蝦塘和沒發病蝦塘中的細菌分布和流行并沒有什么主要差異。而這很好的支持了假設:EMS細菌雖然遍布整個農場,但只有暴露于易感EMS的環境條件下的池塘里的蝦才會出現癥狀。
在魚缸實驗中,病蝦表現出一些異常行為,導致被健康蝦攝食,盡管研究人員會投味顆粒性飼料,但嗜食同類的現象一旦開始,健康蝦的死亡率就顯著提高。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一旦出現了發病情況,無論是用多家苗場的苗,還是把放養密度從120/平方米降低到85/平方米,或者是用加氯消毒海水并且幾乎零換水,EMS仍然會在隨后的生產周期中再次出現。
在2012年,池塘管理人員將工作重心放在了調水上面,保持水質在易感染EMS范圍之外。他們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結果,每塘蝦的死亡率從70%-80%降到了20%-30%。但是在2012年秋季,由于批發飼料質量問題和水質穩定變差,造成了蝦大面積死亡。管理人員也迅速做出了改變,產量又恢復了穩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