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珠江口養殖水體抗生素中等污染 專家呼吁珠江流域養殖廢水應減排 水產疫苗取代抗生素是出路 廣州日報上月報道了廣東部分水產養殖區在水產養殖中大量添加抗生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少市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珠江流域的水產養殖抗生素污染水平如何?究竟哪些抗生素含量較高?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梁惜梅博士就對珠江口水產養殖區的抗生素污染狀況進行了專門研究。整個團隊調查發現,與其他水產養殖區比較,珠江口水產養殖區水中受到抗生素中等水平的污染,而沉積物中受到較高水平的污染。珠江口水產養殖區廢水的排放應該得到及時控制。
梁惜梅博士選定位于珠江口西岸的水產養殖區進行抗生素污染研究。她采集了該養殖區內2個四大家魚養殖塘(F1與F2)、2個南美白對蝦養殖塘(S1與S2)和1個南美白對蝦與青蟹混養塘(S3)的表層水和沉積物樣。其中F1、F2、S1和S2的養殖時間分別為1個月、4個月、4個月(已收獲)和3個月。其塘齡均約為5年;S3為全年養殖,塘齡為7年。
水體檢出5種抗生素 結果顯示,在所有樣品中,共檢測到3類5種抗生素,其中在沉積物樣品中諾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諾沙星和四環素的檢出率較高,大于 80%,平均質量分數在1.79~85.25 ng/g之間;水中諾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檢出率較高,大于60%,平均質量濃度分別為59.00 ng/L和7.63 ng/L。
喹諾酮類抗生素是近年來研究最多、用量較大的一類合成抗菌藥。有研究表明,喹諾酮類抗生素在河流、水產養殖區、污水處理廠等水環境中均有較高的檢出率和含量,說明該類藥物的使用范圍廣且使用量大,并能在環境中大量殘留。梁惜梅博士等人在養殖區水和沉積物中均檢測到喹諾酮類抗生素的存在,且與其他抗生素比較,其含量水平較高,反映了該類藥物在珠江口水產養殖過程中具有較高的使用量。
四環素屬于天然的四環素類藥物,被廣泛應用于動物疾病的防治,并常作為動物促生長劑使用。在研究區域內的水和沉積物種中,四環素的檢出率和含量水平均較高,僅次于諾氟沙星,說明該藥物是珠江口水產養殖過程中常用的藥物之一,檢出率為100%,含量水平達到9.98~24.11ng/g。
水體屬中等水平污染 梁惜梅等人表示,與其他水產養殖區比較,珠江口水產養殖區水中受到抗生素中等水平的污染,比如,氧氟沙星含量達到9.16ng/L,四環素含量達到40.92ng/L。而沉積物中受到較高水平的污染。諾氟沙星、恩諾沙星和四環素在其他養殖區沉積物中的含量很低或大多未檢出,而在本研究檢測到的含量水平卻較高,為其他養殖區的3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幾十倍。這說明珠江口水產養殖區沉積物已經受到較大程度的污染。
研究人員表示,抗生素的大量殘留可能會對珠江口水產養殖區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例如誘導細菌產生耐藥性甚至多重耐藥性、破壞微生態平衡、對水生生物產生的毒性效應等。與未使用過抗生素的池塘比較,使用過抗生素的蝦塘中抗多重藥物的弧菌普遍存在。抗生素會抑制水生動物體內外有益的微生物。
養殖時間越長污染越重 梁惜梅等人還對珠江口水產養殖區中抗生素的分布特征進行了研究。在南美白對蝦養殖塘中,S1在全部收獲南美白對蝦(養殖期為4個月)后排空養殖水體,并隨后注入1/3的地下水(水深約0.5米),但與S2(養殖期為3個月)比較,其沉積物中仍含有較高含量的抗生素,這可能是養殖過程中抗生素在沉積物中累積所致。同時也說明,即便養殖戶每年在投入魚苗前把池塘的水排干,但抗生素類藥物依然沉積在水塘中。
S1水中含有較低含量的諾氟沙星,但其水源中沒檢測到抗生素的存在,說明S1水中的諾氟沙星來源于沉積物,抗生素在水和沉積物間的遷移轉化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也表明沉積物是抗生素污染物的儲存庫,同時也是水中抗生素潛在的污染源。
S3為青蟹與南美白對蝦混養塘,樣品中只檢測到諾氟沙星和四環素,這反映了這2種藥物是該塘主要使用的藥物。與四大家魚和南美白對蝦單獨養殖塘比較,S3沉積物中抗生素的總含量最高,這與養殖時間有關,導致抗生素在魚塘沉積物中大量累積。
而此前也有研究表明,魚塘養殖時間每增加3年,池水中的抗生素含量會增加30%。
每年193噸抗生素排南海 隨著廣東水產養殖中過量使用抗生素和殺菌藥,珠江口的水產養殖環境已不容樂觀。
中科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徐維海副研究員研究發現,珠三角的直排污水和粵西的養殖業是珠江流域和珠江口中上述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同時揭示在河水-海水的交匯區,由于水相環境條件的改變,沉積物(懸浮物)對污染物吸附控制的變化機理。
通量計算顯示,每年由珠江流域(八大口門)排放到南海的抗生素類藥物達193噸,其中126噸進入珠江口,而雌激素類則超過500噸。虎門和蕉門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口門。這些污染物在珠江各口門、珠江口甚至外海已經產生了不同級別的生態風險。
疫苗取代抗生素是出路 如何才能解決水產養殖中抗生素過量的問題?廣東海洋大學教授蔡雙虎表示,要改變當前這種水產養殖藥物濫用的現狀,就必須改變以散戶為主的養殖現狀。由于散養戶較多,政府部門很難對每家每戶的用藥情況進行監管。
同時,必須對珠江口養殖區域的抗生素使用狀況進行摸查,禁止那些國家已經明令禁止使用的抗生素藥物,對違規使用抗生素的養殖戶進行處罰。
華東理工大學張元興教授也表示,在水產養殖過程中,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常需要使用像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等藥物治病防病。中國被稱為是全球水產養殖第一大國,疫苗是水產養殖病害的最佳防控措施,免疫防治是水產養殖告別“抗生素時代”的必由之路。
當前,國內尚無任何一例商品化海洋生物疫苗。如果生物疫苗被研制出來,養殖戶就不用擔心魚苗死亡而使用抗生素為魚苗消毒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