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密度控制 在刺參浮游幼體培養過程中密度控制至關重要。在靜水條件下,耳狀幼體一般分布在水的表層和上層,分布非常不均勻,往往會由于局部密度過大而造成局部水環境惡化、餌料缺乏。如果密度過大,幼體容易粘連在一起,造成畸形率增加、發育遲緩甚至大批量死亡。根據長期的試驗及育苗實踐表明,初期耳狀幼體的密度應控制在1個/毫升以內,最適合的密度為0.5個/毫升左右,且幼體密度應隨其個體增大而逐漸減小。
二、餌料投喂 初期耳狀幼體消化道已經形成并開始攝食時,應及時投喂適宜的餌料。餌料是幼蟲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選擇適宜的餌料種類和確定合理的投喂量,是培育好耳狀幼蟲的決定因素之一。可見選擇適宜的餌料品種、掌握合理的投喂量對于幼體的生長速度、成活率及其變態率至關重要。
1.餌料種類 在海參人工育苗中,可作為耳狀幼體餌料的單胞藻種類很多,有角毛藻、扁藻、鹽藻、三角褐指藻、湛江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等。各種餌料的效果均不相同。
綜合有關報道及實驗結果,海參幼體最適合的單胞藻餌料為鹽藻和角毛藻,可以單獨投喂;湛江叉鞭金藻、單鞭金藻、等鞭金藻等可短期投喂,不能長期單獨投喂,尤其是幼體發育到中耳狀幼體以后;扁藻、小球藻、微綠藻等,在耳狀幼體培育期間不適宜投喂,只能在餌料緊缺時偶爾使用。另外,研究表明,不同種類單胞藻混合投喂的效果要比單獨投喂的效果好。一般在實際人工育苗中,可以以鹽藻和角毛藻為主,配合投喂一些其他種類的單胞藻,如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叉鞭金藻等。
目前大多育苗單位都是以單胞藻作為海參育苗的主要餌料,同時多途徑開發了許多代用餌料。目前已開發的代用餌料主要有光合細菌、海洋酵母、面包鮮酵母、大葉藻粉碎濾液等。
2.投喂量 單獨投喂角毛藻初期2萬個細胞/毫升·天,中耳狀幼體期2.5萬個細胞/毫升·天~3萬個細胞/毫升·天,大耳狀幼體期間3萬個細胞/毫升·天以上。以上數據僅提供參考,在具體的育苗實踐中,應根據幼蟲的密度、攝食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來確定實際投餌量,并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增減餌料的投喂量。切記餌料投喂量不可太大,以免幼體攝食太多而導致爛胃。
3.投喂方法 投喂方法以少量多次為宜,一般每天分4次~6次進行投餌,應對餌料的質量嚴格把關,避免投喂培養時間過長的老化的餌料,原生動物感染嚴重的餌料也不宜投喂。
三、充氣、攪池 充氣或攪池一方面可增加水體中溶氧,另一方面可避免幼體的集中而使其分布均勻。耳狀幼體的耗氧量很低,在正常密度下,以單胞藻為餌料投喂時,一般不會發生溶氧過低、影響幼體發育的情況。但在雷雨悶熱天氣或用代用餌料投喂時,可能會出現溶氧過低而導致幼體發育受阻甚至死亡的現象。
在靜水培育條件下,刺參的耳狀幼蟲多集中于水體最表層。由于耳狀幼蟲密集于水體表層,幼蟲常常會十幾個、幾十個甚至更多個相互粘結在一起,產生“結團”現象。在靠近池壁的最表層水體中,幼蟲的“結團”現象尤其嚴重,有時甚至互相連結成長條狀。這樣一來,耳狀幼蟲所處的生態環境必然會急劇惡化。幼蟲集結于表層的現象,從初期耳狀幼蟲開始,可以一直持續到大耳狀幼蟲后期。此現象可造成耳狀幼蟲大量死亡或發育不良。
因此,在幼體培育期間,為保證充足的溶氧和幼體能在整個池中均勻分布,需要采取充氣或攪池措施,以促進幼體的正常發育。
1.充氣 按培育池的底面積,每3平方米~5平方米放一個氣石,氣量不能太大,應采取微充氣的方法,因為氣量過大,容易將池底沉積的污物泛起,對水質造成影響,同時容易發生氣泡病或造成餌狀幼體爛胃,導致幼體的死亡。
2.攪池 攪池也是保證水體溶氧充足和幼體分布均勻的一個有效措施。正常密度下每小時攪動1次即可,用攪耙在池子的上、中層輕輕攪動水體,使幼體均勻分布。此方法勞動強度大,且易對幼體造成損傷,所以不太適于大規模生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