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秋季水溫趨于下降,晝夜溫差增大,水體上下自然對流交換好,總體溶氧量提高,適合魚類生活、生長,是魚類進一步生長發育,積累脂肪,準備越冬的階段。要加強水體、追肥、投喂、防病、輪捕等管理,為濾食性魚類提供豐富的浮游生物餌料,同時為吃食性魚類增加精料,促進生長發育和脂肪積累。
一、改善水體環境。首先是保持穩定水位。一般10天左右換水1次,將原池水放出1/3~1/2,再加注新水保持穩定的水位。其次是改良水質。用復合芽孢桿菌、光合細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以降低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pH值過高等因子對水體造成的危害;根據水色確定需要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培肥水質;必要時可在傍晚或清晨開啟增氧機或加注新水增氧,以防缺氧;每隔15天~20天,每畝池塘水深1米用生石灰15㎏~20㎏化漿全池潑灑1次,或用700g~1000g漂白粉全池潑灑1次,改善池塘水體環境。保持水質為茶褐色或綠褐色,并且在一天中有濃淡變化,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呈微堿性,溶氧量高,餌料生物豐富,易消化,水質“肥、活、嫩、爽”。
二、追肥培肥水質。追肥用量及次數,由水質情況決定,宜采用量少次多的追肥方法。追肥時水溫以20℃~30℃為好,這個溫度范圍最適合浮游植物的繁殖。追肥時應選擇有陽光的晴天,在上午9時至下午2時追完,這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比較強,肥料能較快地被吸收利用。最好采用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的追肥方法,以促進好氣性細菌的繁殖,加速有機肥料的分解。一般追施糞肥是每畝每天追25㎏~50㎏,或隔天追50㎏;化肥是每畝每次追尿素3㎏~4㎏,或碳銨5㎏~7㎏,或氯化銨4㎏~6㎏,或過磷酸鈣4㎏~7㎏。化肥不得與堿性肥料和漁藥同時使用。保持水體透明度在25cm~35cm,水色呈黃綠色或褐綠色。
三、投喂催肥增膘。秋季水溫適合魚類生長,投喂量和投喂次數要相應增加,飼料質量要相應提高,促進催肥增膘,以提高攝食性魚類體質、產量,增強魚體抵抗力,提高越冬成活率。魚的日投喂量和投喂次數應根據其大小、水溫、水質和飼料種類不同而不同。魚苗和魚種階段,代謝強、生長快、腸道容量大,投喂量大些,日投喂配合飼料量為魚體重的4%~6%,成魚為3%左右。每隔一周要調整1次投喂量,應根據魚的體重增加而增加。成魚日投喂2次~3次,魚種日投喂3次~4次。每次投喂時間應控制在40分鐘以上,讓絕大多數魚吃飽。堅持“四定”投喂,盡量多投喂專用配合飼料,或選擇魚喜歡攝食的飼料。不投喂發霉變質的飼料。
四、輪捕控制密度。選擇在晴天、魚不浮頭的黎明前后輪捕。這時輪捕對池魚的影響最小,又能及時將捕起的鮮魚供應上市。輪捕前一天應停食或減少投飼量,切忌為增加上市鮮魚的體重而大量投喂精料,輪捕要求操作細致、熟練、輕快,捕后需要及時沖注新水或開動增氧機增氧。輪捕可稀疏池魚的密度,緩和魚類在食性、生活習性和生存空間上的矛盾,解決密度過大對群體增長的限制,有利于充分發揮池塘的生產潛力。
五、預防治療病害。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投喂工作,注意水質變化,改善水體環境,細心操作,防止魚體受傷。做好免疫和藥物預防,對健康魚種注射或浸浴疫苗(菌苗)進行免疫,在疾病流行季節進行魚體藥浴,全池潑灑藥物,投喂藥餌,食場和工具消毒等預防措施。對發病魚類要確診治療,對病、死魚要集中掩埋,使用的工具用藥物消毒處理,或在太陽光下暴曬,防止病源生物傳播。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