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漁業生產中,魚塘條件直接關系著魚產量的高低。高標準的魚池是池塘高產的基本前提,只有池塘面積、水深適宜,池塘淤泥較少,方能增加放養量,減少魚病,從而提高產量和效益。據統計:我市經過清整的魚塘,畝產均在500公斤以上,而長年不清不修的老塘,產量只50~200公斤不等。特別是家前屋后的居住河,由于生活污水和鴨、鵝的戲水,淤積速度更快,從而使水質老化,溶氧和生物餌料減少,致病微生物增加,最終使魚生長停滯、生病,因此魚塘清淤勢在必行。 一、魚塘清淤改造的必要性魚塘使用數年后,如不清淤修整,就會造成不利于漁業生產的諸多因素: 1、淤泥過多,降低池塘載魚量。從容積考慮,如果魚塘按2米水深計算,魚塘每畝的盛水容積為667×2立方米,據測定,精養魚塘每年的淤泥平均增厚10厘米,那么減少的容積為667×0.1立方米,即每畝水面相當于減少了0.05畝面積。 2、淤泥過多,易誘發魚病及缺氧泛塘。池塘底泥的上層為淤泥,由膠狀的有機質構成,含有大量的有機酸和對魚有害的病菌、寄生蟲等,而且對營養鹽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底泥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但由于形成難溶于水的膠狀物或有機態的化合物,浮游植物不能利用,并且到高溫季節還大量耗氧而易引起魚類的浮頭或泛塘、致病等。 3、淤泥過多,不利于密養高產。淤泥過多,養魚池水變淺,池塘水泥的晝夜變化就會增大,水層薄,餌料生物的產量低,同時魚群的活動空間也小,都不利于密養高產。 4、長期不清淤改造,堤埂損壞嚴重,影響生產。如果堤埂長時間不修整,當遇到自然災害時,容易因串池、漫塘造成逃魚現象。總之,池塘經過清淤修整,可以增大養魚的有效容積,保證了水深,有效減少了魚病和防浮防泛,并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了養魚成本,提高了產量和效益。 因此,充分利用池塘冬閑期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是保證下半年度漁業生產順利進行,增加產量效益,降低養殖成本的一項重要措施。 二、魚塘清淤的方法改造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則會造成不利的因素: 1、挖出的淤泥不可修補池堤,否則魚池注水沖刷,便會又坍塌到魚塘里。 2、塘泥不能一清到底,要保留10~15厘米的淤泥,這樣對維持池水的肥度有重要作用。 3、清整后的魚塘,在放養前,為消滅有害病菌和敵害,仍需用藥物消毒。 4、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人工、大型機械或水底清淤機不同的作業方式。 5、統籌安排資金和施工時間,既要考慮生產,又要考慮資金。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