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烏鱧又名黑魚、烏魚,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類,喜生活在河、湖、池塘的水草叢生處,耐受力強,即便是缺水、缺氧,也能存活數小時,而且死后肌體不易腐爛。
我國曾盛產烏鱧,但近30年來隨著天然烏鱧的大幅減少,烏鱧成了水產類中的稀有品。烏鱧骨刺少,含肉率高,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據測定,每100g烏鱧肉含蛋白質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含人體所需的鈣、磷、鐵、鋅等營養元素。烏鱧作為藥用,可去瘀生新、滋補調養;外科手術后食用烏鱧可生肌補血,促進傷口愈合。因此,烏鱧歷來深受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市場的歡迎,是我國外貿出口的水產品之一。
近年來,我們開展了人工養殖烏鱧的科研和實踐,已初步取得成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了推動我國烏鱧人工養殖及外貿出口業的發展,使烏鱧養殖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途徑,讓廣大漁民共同走養殖黑魚致富的陽光大道,作者根據自己在實踐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毫不保留的、無私的將烏鱧的成魚養殖、苗種繁育技術介紹如下,共大家參考借鑒:
成魚養殖有單養、混養,還有工廠集約化養殖,在我國廣大農村的中小水塘、淺水池沼里也可養殖,但大多數養殖場宜采用混養形式。
即在家魚的成魚或親魚池中進行少量搭養,以充分利用池塘水體,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及其他水生動物,提高主養魚類的生長率,減少池塘的餌料消耗量,最終達到提高單位水體魚產量的目的,從而提高養殖效益。同家魚混養時,烏鱧的魚種要有選擇性,家魚的魚種要比烏鱧的體長大1倍以上,以免受到烏鱧的危害。烏鱧的每畝投放量通常為30~40尾,選擇體長10cm左右,比家魚魚種晚1個月(5~6月)下塘。生產中一般不給烏鱧投餌。到年底,烏鱧可長到0.4~0.5kg。
采用家魚的成魚養殖池單養烏鱧,并在池塘周圍添設攔網,以防烏鱧跳躍逃竄。池水深1.5m,水面上種植水浮蓮、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達到隱蔽、遮陽、改良水質的作用。養殖池在投放魚種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
5月中旬至6月中旬投放魚種。烏鱧的放養密度隨魚種規格的不同而不同:體長3~5cm的魚種,每畝放養5000~10000尾;體長10~15cm的魚種,每畝放養4000~6000尾;體長20cm以上的魚種,每畝放養量在1500尾左右。以后隨著魚種的逐漸長大,逐漸減小放養的密度,最后每畝控制在1000尾以內。到年底,魚體可長至0.3~0.5kg,畝產烏鱧可望達到400kg或更高。在投放魚種時,同一養殖池中的烏鱧規格必需嚴格一致,在養殖生產過程中,必需多次拉網過篩,按大小規格分池稀養,以防烏鱧相互殘食,造成損失。
烏鱧在單養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撈取大量野雜魚、蝌蚪等投喂或用動物內臟進行投喂。如果活餌料不足時,可給烏鱧投喂人工配合餌料,其原料可采用:野雜魚肉醬、大豆粉、花生餅、酵母粉加少量粘合劑、維生素及適量微量元素,餌料中的蛋白質含量必需保持在40%以上。人工配合餌料的日投量約占魚體體重的5%左右,每天投喂2次,根據當天的天氣、水溫、魚類的活動情況、攝食情況等靈活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在烏鱧的成魚養殖中,不論是單養還是混養,皆須加強日常管理,實行“四定”投餌,定期注水,每20天加注新水1次,堅持每天巡塘,觀察魚情。做好魚病的預防工作,每半個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1次,用量分別為:生石灰每次每畝水面用5~10kg,溶于水后潑灑;漂白粉每次每畝水面用250g溶于10~15kg的水中,全池潑灑。需指出的是,烏鱧對硫酸亞鐵十分敏感,因此,在烏鱧的養殖過程中,要特別慎用或不用硫酸亞鐵防治病害。
隨著烏鱧養殖業的發展,烏鱧苗種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單靠捕撈野生苗種來養殖,不僅數量少、供應無保障,而且質量差、規格不整齊。因此,人工繁育烏鱧苗種已成必然趨勢。搞好烏鱧苗種繁育應嚴把“四關”: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