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網箱養殖的因素
水質變化 網箱養殖中,影響水體水質的因素主要是殘餌、養殖對象的排泄物以及化學藥品等。殘剩的餌料散落到水體中,增加了養殖水體的營養鹽以及有機物的含量,造成水體污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養殖對象的排泄物排入水體造成網箱內氮、磷含量增多;消毒治療等化學藥品殘留在水體中,輕則造成水質惡化,發生浮頭,重則直接造成養殖對象的中毒死亡。
水溫變化 當養殖水體水溫環境發生突然變化時,除了引起養殖對象減少進食,抵抗力變弱,容易感染疾病,還會造成水體底層水溫高于表層水溫,造成上下水體“垂直對流”,從而將底層低氧水及魚類殘餌、腐殖質等堆積發酵產生的有害氣體(如H2S)帶到養殖水域表層,水體的BOD和COD值升高,造成網箱魚因缺氧而大面積死亡。
自然因素 災害天氣主要指暴風、暴雨。暴雨常伴隨著大風出現,網箱區的風力比陸地要強,在暴雨多發期前,必須加固網箱,加高網箱露出水面的網衣,必要時將開口式網箱加蓋網封頂,以免網箱受損。無論大風還是暴雨過后,要立即檢查網箱,觀察有無破損的地方,魚群有無死亡,一旦發現問題,立即修復和搶救。
措施與對策
一要合理設置網箱和放養密度。設置網箱應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如底質、水位、水流以及浮游生物豐富程度等。網箱設置一般選擇底質為沙質、有一定微流水、水位適中(5m~8m為宜)的地方。這樣的設置有利于污染物的釋放,加快內外水體的交換,避免了水位太淺,箱內殘餌和排謝物不易排除箱外的情況,也避免了水位太深,形成躍溫層,上下水體對流破壞水質的情況發生。投餌網箱養殖應控制在湖水水面的3%以內,超過此限,魚類的排泄物將成為湖水富營養化的控制因素,會破壞水體生態系統。
放養密度可根據放養魚種類、養殖環境等合理確定,一般密度是保持在20kg/m3~30kg/m3,產量控制在150kg左右。
二要合理投餌和科學用藥。網箱投餌量應根據養殖季節、水溫、水質、天氣變化及魚的攝食量靈活掌握。一般投餌應為網箱魚總重量3%~7%,以魚2~3小時吃完為宜。盡可能投喂高質量的餌料,降低餌料系數,這樣可以減少箱內殘餌,減輕水體污染。
三要加強技術管理和日常維護。在網箱養殖的日常管理方面應始終堅持“三勤三防”的原則,即勤巡查、勤記錄、勤清理,防洪、防逃、防病。經常巡視觀察魚類的攝食與活動情況,網箱有無破損,并及時清理網箱內的殘餌和死魚。把平時的投餌、攝食、生長、死魚及病害防治用藥情況作好記錄。保持網箱內清潔,隨時清除網衣上的雜草污物,保持網箱內外水體交換的通暢,一般一周清理一次內外網衣。在洪水期之前應加固網箱,加高網箱露出水面的網衣,加封網蓋,做好防洪準備。應隨時檢查網箱有無破損,及時維修網箱,做好防逃工作。在病害防治方面應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應保持每月2次用生石灰四周掛袋對水體進行消毒或者每月2次~3次用消毒劑,四周潑灑消毒。
四要優化養殖結構和發展生態修復。在網箱養殖水體中應適當搭養一些濾食性魚類(如白鰱)和一些肉食性魚類(如翹嘴紅魚白),這樣可以減小殘餌和排泄物等對水體的污染,減少一些野雜魚對餌料的搶食和對水體空間占用。
根據水生植物吸收營養鹽釋放氧氣的特點,可以在網箱養殖水體中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既可以改善養殖環境,又可增加養殖水體的溶氧。
五要及時轉移網箱與上市。網箱內養殖水體水質不好、有一定污染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轉移網箱的位置,將其移到條件較好的水域,以改善養殖環境。網箱內養殖對象已達到商品魚規格,應及時捕撈上市,以減輕高密度養殖對空間的占用和對水體的污染程度,降低魚體患病幾率和缺氧風險,提高養殖安全系數。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