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魚先養水,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較好的水質能減少魚類疾病的發生,更有利于魚類的生長。水質的好壞可以根據水體的pH值(酸堿度)、溶解氧、有機物耗氧量、浮游生物量、透明度等指標來衡量,而在養殖過程中,因水生動物的殘餌、排泄物、人工施肥及施藥等,很易破壞水體正常的水化指標,池水水色會由正常的油綠色、黃綠色或黃褐色轉變為不正常的紅、黑、灰白色、灰綠色等水色,氨氮含量嚴重超標,底泥發黑。因此,在
實際生產中,往往可以通過水體顏色、氨氮含量、底泥顏色等的變化來判斷水質的好壞。
紅水池塘水色變紅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為優勢種群而引起,通常情況下無大礙,而一旦天氣突變,藻類大量死亡,分解毒素而致水質惡化,甚至直接致魚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變紅,必須及時改良。在天氣晴好時,先用“四季安”或“季胺鹽碘”等消毒潑灑,第二天再用雙氧氯、強氯精等潑一遍,3天后再視情況追肥一次。
黑水當池水水色呈黑色,表明池中較多有機質未得到及時轉化,如殘餌、動植物尸體、排泄物、池底腐殖質等,這些物質腐敗后,消耗大量溶氧,極易產生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危害水生動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被病原微生物侵襲,甚至泛塘。
一旦發現此種黑水時,第一、第二天分別施用一次“雙氧氯”等含氯藥物,氧化過多有機質,三天后,施用改水素、肥水寶等改水藥物全池潑灑一次。
白濁水當池水水色呈濁色時,表明池塘有機耗氧物質過多,相對而言,能將大型有機質分解成營養鹽類的微生物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營養鹽類而大量死亡,從而使池中物質循環被破壞,池水接近老化,且嚴重缺氧,這種池塘一般在凌晨至太陽升起前出現浮頭。發現池水為白濁色時,第一天施用“水寶+氧包”,使有機質在絮凝后得到及時氧化,第二天全池施用底質改良藥物一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水體物質循環。
氨氮量過重的水投喂高蛋白質飼料、冰鮮肉類或以活魚為食的精養魚塘,如螃蟹、對蝦池、烏鱧池、鱖魚池等,如果在平時養殖管理中投入較多高蛋白的餌料后,新陳代謝產物中氨氮含量過重,影響水產動物攝食生長,使其免疫力降低,極易被寄生蟲或病原微生物侵襲或感染。因此,以高蛋白質飼料、冰鮮肉類或以活魚為食的精養塘,每隔10~15天施用“氨凈”或“池底凈”一次,及時降解氨氮;如果通過水質檢測,發現池水氨氮含量嚴重超標,應及時向池中施用“氨凈”、“氧寶”,第三天再用肥水素、肥水寶之類潑灑一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增強水體的物質循環能力。
臭水由于池水中腐殖質沉積,動植物尸體、殘餌、糞便沉入池底后進行腐敗分解,致使池塘底泥發黑、發臭,極易產生甲烷、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從而對生活于中下層的水產動物造成威脅,如鯽魚、草魚、青魚、螃蟹、蝦類、鱖魚等品種。情況嚴重的池塘,中下層的水產動物常浮于中上層,不愿到正常生活水層。因此,平時要每10~15天要施用一次“氨凈”或“底質改良劑”、“光合細菌”等,以增加有益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機質或腐殖質轉化,避免底泥發黑、發臭及甲烷、硫化氫、亞硝酸等有害物質的產生。發現池塘出現底泥發黑,水發臭,應立即采取換水措施,同時換水后還應采取第一天施用“氨凈”,第二天施用“肥水素”之類措施來調節水質。
南方漁網編輯: 陳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