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外河水源富營養化和污染源的增多,水質管理比過去更為重要,水質好壞與養殖產量、病害和經濟效益關系十分密切。水質管理要采取綜合管理措施,有效改善水質,為水生動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一、冬季清塘消毒是水質管理的基礎經過幾個生長周期后,池塘累積了大量殘留飼料、魚蟹的排泄物及其它有機物,形成很厚的淤泥層,內藏大量病菌,有機物腐敗產生亞硝酸鹽、硫化氫、氨氣和沼氣等有害物質。淤泥過多,影響后期水質的控制,一般4~5年必須清淤一次,每年使用100~150千克/畝生石灰對水全池潑灑,改善底質,并在冬季曝曬15~30天,使底質疏松,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分解有機物,轉化成浮游生物能直接利用的無機鹽。
二、冬春肥水是養殖的重要措施冬季放養后,底泥不是特別多的塘口適當施肥,不論對河蟹還是常規魚養殖一般是有益的。冬季水質清瘦,肥水培育浮游植物,有利于早期光合作用,提高水體溶氧;為了提高養殖效益,一般池塘內套養多個品種,肥水可以提供青蝦、花白鰱的天然餌料;水質清瘦適合青苔生長,肥水能有效抑制青苔繁殖。有機肥優于無機肥肥水,其營養全面能培育大量細菌,對浮游動物生長極為有利。方法是有機肥料添加EM生物制劑(1%一 2%)或添加生石灰(20%~30%)混和堆放,充分發酵后,堆放在池塘四邊淺灘區,隨水位升高逐漸向水中釋放。肥水量雞糞100~120千克/畝,豬糞200千克/畝,F在市場上有許多經過加工的商品肥料,按說明書用量,在實際生產中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用量不夠。3~4月份,若水體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可以適當追肥。
三、夏季水質調節是養殖的關鍵前期1~5月份水體要增肥,高溫季節要控制肥度。通過注換水排出底層水,注入外河上層水。7~9月每兩天換水量為10厘米;夏季水體中的溶氧晝夜變化大,白天大量產生氧氣,上層30厘米以上溶氧達到飽和狀態,由于熱阻力層存在,下層沒有光照,水體耗氧后得不到補充,形成氧債,到晚上熱阻力層減弱后,水體大量耗氧,到黎明前溶氧處于最低量,嚴重時會發生缺氧死魚,因此,白天無風時中午12:00~15:00要開動增氧機 2~3小時,打破熱阻力層,增加溶氧。高溫季節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含量較高,是多種病害的引發因素,且得病后影響治療效果,需定期檢測有害物質,當氨氮、亞硝酸鹽達到2毫克/升、0.1毫克/升時要用藥物降解,也是防治鳊鯽魚出血病的重要措施。
四、培育良好的水草是蟹池水質調節的根本水草種植要根據各自水草的特點,多品種移植,以伊樂藻為主搭配黃草、輪葉黑藻等,使全年水草有較好的覆蓋率(60%~70%),起到最大限度凈化水質的作用。河蟹喜食輪葉黑藻,河蟹放養時圈養1/10~2/10的面積,在圈養區外種植水草,待形成優勢后撤除圍網,輪葉黑藻數量多的塘口,河蟹回捕率相對高。伊樂藻不耐高溫,6月份割去上部30厘米,沒入水中安全度過夏天。如果水草過多(70%以上)要清除部分水草,留出通道,有利于水體流動。水草過密,生長較慢,凈化水質的作用減弱。到了8月份,有些塘口若水草很少、水質變肥,要補充青萍、水花生。青萍也是河蟹的優質飼料,繁殖速度快,凈化水質效果好,缺點是容易封塘,當超過30%的覆蓋面要人工撈除。
五、生石灰調節水質的作用不可忽視生石灰過去作為一種常用的水體消毒劑使用,近幾年有些專家認為15~20克/立方米生石灰濃度達不到殺死病菌的效果,只有50克/立方米才能起到消毒作用(常用于冬季清塘),5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濃度對河蟹和常規魚刺激性很大,能造成河蟹大量死亡和損傷常規魚鰓絲引起爛鰓病。由于水生動物生存環境要求水質偏堿性和致病菌比較適宜酸性環境,因此生石灰調節水質改善河蟹、魚類生存環境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并且能增加鈣質,有利于水生動物的生長,調節水質用5克/立方米濃度即可。
六、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值得推廣經過一段時間養殖后,底質逐漸變差,影響到水體質量,可使用沸石粉、硫代硫酸鈉吸附、離子交換去除水中氨氣、硫化氫、沼氣等有害物質,穩定池內pH值。
七、優良水質調節,微生物制劑必不可少微生物調節水質是一個緩慢過程,長期使用才能達到較好效果,種類有光合細菌、硝化細菌、枯草菌、芽孢茵、放線菌、乳酸菌、酵母菌、蛭弧菌等,具有增加溶氧、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抑制病菌生長的作用。各種有益菌作用不同,要根據池塘實際情況選擇使用,盡早使用利于形成優勢,禁止與抗生素、消毒藥類同時使用,水體潑灑時要適當增氧,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益菌用來治病,只能作為調節水質預防發病的藥物。
摘自《科學養魚》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