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鱉混養利用了池塘立體養殖原理,運用了生態養鱉技術,因其經濟效益是常規養魚效益的幾倍,目前已在全國各地條件適合的地方廣為應用。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現了養不好、養不大、養不成等問題。筆者通過考察分析后發現,這與一些地方沒有抓好魚、鱉混養的幾項關鍵措施有關。現將魚、鱉混養中的幾項關鍵措施介紹如下。
魚塘改造
1.修好池坡 魚、鱉混養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如何把養魚的池塘改造成能養鱉的池塘。特別是池坡要有一定的消落區,且要求池坡堅實牢固,以利于鱉曬背、覓食。有條件的可用水泥板護坡。對一些用石頭砌成并有洞穴的舊石坡或不耐沖刷的沙質土坡,如不按要求修整好是不能養鱉的。因為這些池坡不但不利于鱉棲息、覓食,還易隱蔽敵害、并讓鱉有藏匿之所,對以后的捕撈也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2.搞好防逃設施 鱉是爬行動物,只要有條件,都會從養殖池中逃出,所以搞好防逃設施很重要。由于鱉能挖洞,故在設防逃墻時,應注意地面和地下相結合,一般要求起碼向地下埋30厘米,而不能只設地面部分。一些鱉場平時不見鱉死亡,但捕撈時發現數量很少,而鱉池附近的稻田和河溝里卻有鱉被抓到,說明是人工養的鱉逃出池外。
3.清好池底 養鱉池的池底,不但應清除過多的淤泥,還應用泥漿夯平整,這樣既易捕撈也易保持好的水質。否則淤泥過厚,池塘面積又大,就很難在需要銷售的時候大批捕撈上市。如果是淤泥很厚,高低不平的池底,還易發生缺氧泛池,直接影響魚類和鱉的健康,嚴重的會造成死亡減產。
放養密度
鱉種的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的土質結構合理制定。如是純泥土的池塘,一般以每1·2平方米放1只為好;如是沙、土各50%結構的,以每平方米1只為宜;如是沙、土結合,沙的成分超過50%的,可每平方米1·5只—2只。這是因鱉在池底爬行時,如是純泥土底質的就極易翻起底泥,密度過大易搞壞水質誘發疾病;相反沙土結合的池底因易板結不易翻起沙土,即使翻起,沉淀也較快,故可多放些。此外,在采用正常養魚的同時套養鱉種,而鱉又不進行專門投喂的模式時,如是純泥底質的,以每畝不超過100只為宜;如是沙、土結合底質的,以每畝不超過200只為宜。
放養規格
由于魚、鱉混養采用露天養殖,生長速度受氣候條件的制約,所以在確定放養規格時,應根據養殖戶所要求的商品規格和養殖周期來制定。如要求兩年養成750克/只左右的規格上市,放養鱉種的規格以每只200—250克為宜;如要求當年養成500克/只以上規格上市,就應選300克/只左右的規格放養;有的地方采用魚、蚌、鱉混養,因幼蚌需養3年才能采珠,故鱉也要跟著養3年,這種情況下,可選150克/只左右的鱉種放養。 越冬管理
有些魚、鱉混養采用跨年度養殖方式,需做好安全越冬管理工作,一些地方平時養得挺好,但因不注意越冬管理,越冬期死亡嚴重,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安全越冬的關鍵措施:一是當年秋季適當捕出一些規格較大的魚類,以減少池塘的越冬密度;二是在越冬期內應每15—20天換一次新水,換水量為原池水1/4—1/2;三是當透明度超過35厘米時,應適當用尿素肥水,使水色呈淡綠色。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