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來,我國特有的中華鱉種苗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導致境外鱉種苗大量涌入國內市場,不僅給國內甲魚市場帶來巨大沖擊,同時也給中華鱉種質資源造成極大污染。因此,如何推進原良種生產體系建設,確保中華鱉優良性狀的穩定性和資源的安全性這一課題擺在了我們科技工作者和生產場家面前。為了培育種質純正的中華鱉,幾年來,我們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將幾年來的親鱉培育技術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1不同親系培育為了防止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出現近親交配現象。從購稚鱉時就有所考慮。1992年8月—9月,分別從故城、平山、蠡縣等4個養殖場購進稚鱉4000只,分4組飼養。1992年8月—1993年6月在室內加溫飼養。1993年6月—1994年3月在室外露天池飼養。1994年4月將4組不同親系的后備親鱉雌雄分養于塑料大棚保溫池中,到1995年5月經過三次篩選的親鱉體重達到0.75公斤以上。共選出優質親本近800只,占所養飼養的20%左右。
1.2建立親鱉交配檔案到產卵季節將不同親系的雌雄親體放入一個池內,交配產卵,并將其后代分開飼養。篩選出體質強壯、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的鱉種做為后備親本飼養。經過嚴格控制,有效地避免了近親交配。在親鱉繁育過程中很少發現畸形鱉卵。受精率、孵化率均達到90%以上,稚鱉生長速度大大高于外購鱉種。
2.1選用優質飼料飼料是鱉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選用優質飼料是養殖的關鍵,建場初期使用的飼料是我們自己配制的。其主要成分見表1:
粗蛋白含量45%左右。1995年試用外購飼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994年8月19日入池稚鱉4000只,平均放養密度19.5只/平方米,入池平均體重4.5克,采取全人工控溫養殖,到1995年8月初出池,其中經過三次分池,調整放養密度。整個養殖過程采用我場自制飼料。共出池鱉2500只,總重1075.2公斤,均重420克,成活率64%,總消耗飼料3763.2公斤,飼料系數3.5,飼料成本20.3元/公斤。
1996年8月20日入池稚鱉1萬只,平均體重5.0克,放養密度20只/平方米,采用全人工加溫養殖,整個養殖過程也經過三次分塘拉疏,飼養期間全部使用外購飼料,97年9月上旬出塘,共出塘8250只,總重6100公斤,均重739.4克,最大個體1100克,750克以上個體占68%,600克以下不足20%,成活率82.5%,消耗飼料11163公斤,飼料系數1.83,飼料成本20.6元/公斤(養殖效果見表2)。
1993年4月將體重達到500克以上的后備親鱉2100只放親鱉池中,雌雄比例4:1,放養密度1只/平方米,94年6—8月開始產卵,共計產卵1.2萬粒,平均每只鱉產卵1—2窩,產卵量為5.7只/窩,平均卵重不足4克,鱉卵孵化率91%,產后和翌年開春后共死亡親鱉400只,親鱉產后成活率為80%。整個過程均投入喂我場自行配制的飼料。
96年4月我們選擇了體重500克左右的后備親鱉1500只,使用外購飼料飼養。其放養密度、雌雄比例與上組相近。97年6—8月產卵,共產卵53000粒,平均每只鱉產卵35.3粒,平均卵重5.2克,鱉卵孵化率達到94.5%。
病害防治是養殖成功的保障。隨著養鱉業的發展尤其是人工加溫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情況下,病害更加嚴重,常常給養鱉場造成重大損失。我們從一建場就狠抓了防治工作。(1)消毒鱉池。在鱉入池前,將鱉池沖洗干凈,并用生石灰漿消毒水體及池底。注水后再使用2ppm漂白粉消毒池水。(2)鱉體消毒。稚鱉入池前用2—5%食鹽水和5ppm孔雀石綠浸洗10—15分鐘;50克以上鱉入池前采用10—20ppm高錳酸鉀或5%食鹽水浸洗15—20分鐘。(3)飼養過程中定期消毒。鱉入池后每10—15天交替潑灑漂白粉和生石灰,以達到消毒和調節水質的雙重作用。(4)定期投喂藥物飼料。在鱉病高發期每半月投喂一次藥物飼料,每次2—3天。在非高發期每月投喂一次,每次3天。(5)及時消除殘料,以減少水質污染。采取以上措施后,鱉病發生率控制在20%左右。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