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臺風期間,水產養殖需注意哪些問題?養殖戶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池塘養殖:延長增氧時間
池塘養殖是華南地區主要的水產養殖模式。臺風暴雨期間,池塘水體的溶解氧因為池水上下層對流,陽光少,光合作用差,極易導致池底溶解氧不足,同時,水溫、pH值、鹽度也會降低。而養殖水體中的溶解氧偏低,會導致池底的有機質無法正常進行氧化分解,從而產生更多的氨態氮與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對養殖品種產生傷害,極易導致病害的發生。
因此,養殖戶在臺風期間,需特別留意池水溶解氧的變化,特別是池底溶解氧不足的時候,應增加增氧時間。必要時,在晚上8點鐘左右,投放一些增氧劑。這不僅可以增加池塘底部的溶解氧,而且還可改善池底環境,防止養殖品種出現浮頭等情況。同時建議在臺風暴雨前后,往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C、免疫多糖等營養類物質,以增強養殖品種的抗應激能力。對pH值在8.5以內的池塘,可潑灑生石灰,平均水深在1.5米~2.0米的池塘,每畝用生石灰10kg,化漿水后全池潑灑,以調節養殖水體的pH值。對水質變清的池塘,池塘中可投放生物菌肥、復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夠的肥度及藻相和菌相的平衡。對水質過濃,池底有機質含量過多的池塘,建議使用微生態制劑、底質改良劑等,以改良池塘水質和池塘底部的生態環境。但在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同時,必須開動增氧機,避免缺氧。
網箱養殖:降低應激反應
網箱養殖是海水魚類養殖的主要模式。在華南地區,抗臺風的深水網箱養殖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還是傳統的魚排式網箱養殖。臺風暴雨期間,網箱養殖魚類會產生極大的應激反應,加之網箱活動空間狹小,魚體表面極易擦傷。同時,水流的影響,使得養殖魚類能量消耗增大,抵抗力下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爛皮爛尾現象,誘發細菌性、寄生蟲等疾病的發生。
因此,養殖戶在臺風過后,應盡量采用低刺激消毒劑,如活性碘、水產用二溴海因或高錳酸鉀潑灑等對魚體消毒,可有效地防止魚體因擦傷所引起的體表潰瘍、爛皮爛尾等繼發性疾病。如果情況嚴重,對摩擦、堆擠受傷的魚進行藥浴治療是十分必要的:將受傷的魚集中撈到一個網箱或大桶中,以土霉素25g/m3的劑量,浸洗30分鐘左右;后以5g~7.5g/100kg魚體重的劑量拌餌投喂,每日1次,連續5天~7天。同時,在投喂新鮮飼料的過程中,適量添加免疫多糖、復合維生素C、礦物質以及活性物質等營養物質,增強魚體的抵抗能力,內服抗菌素、大蒜素等藥物進行必要的預防。及時清理受災網箱,對存留在網箱底部的污染物和死魚要及時撈出,并按網箱登記死亡魚的數量、重量,以便過后補放苗種。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