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又叫長魚,營養豐富,肉味鮮美,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佳肴和滋補保健食品。網箱養殖黃鱔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市場銷路廣,致富農民的好項目,一方面充分利用池塘,河溝等水體資源,另一方面利于管理。寶應縣2003年已發展80000平方米網箱養鱔。
在我縣養鱔中,絕大多數采用蚯蚓馴食技術,總體效果不盡人意,我們根據自然界中黃鱔喜食蠅蛆這一特點,進行自然培育蠅蛆養殖黃鱔試驗,現將試驗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池塘 試驗塘口為13.8畝的甲魚養殖池,位于縣水產養殖公司漁場。水深2m,進排水方便,水質清爽,配備管理船一艘。在養殖季節,池塘按原有的模式正常放養魚鱉。
1.2網箱規格與設置 試驗網箱采用統一規格,長8m,寬3m,高1.5m,水上0.5m。網箱采用聚乙烯網片制作,絞絲網類型。網箱撐架為竹竿,每口網箱配6根,固定于水中。
本次試驗共設置18口網箱,分三排設置,排與排之間距離4米。放養黃鱔前15天安置網箱,使箱壁附著藻類,并移植水花生,其覆蓋面積占網箱面積的80%,一方面凈化水質,另一方面為黃鱔提供隱蔽棲息場所。
1.3種苗放養 黃鱔苗種均從當地市場收購,時間為2003年6月10日開始,6月底結束,共收購黃鱔605kg,其中50g/尾以下280kg,放于8口網箱;50~100g/尾325kg,放于10口網箱。黃鱔苗種收購標準是:體格健壯,無病無傷,剔除懷卵鱔,同一口網箱放養規格要一致,盡量一次放足。黃鱔進箱前,使用4%的食鹽水浸洗消毒5分鐘。
1.4餌料培育 一般網箱養鱔,采用蚯蚓馴食,大約一周時間,讓其攝食魚肉或顆粒飼料,對于50g/尾以上的黃鱔馴食效果極不穩定,相當一部分黃鱔基本上不攝食魚肉等人工提供的餌料。這要求黃鱔苗種規格越小,效果越好。本試驗未采取此方法,而是直接在網箱中培育黃鱔喜食的蠅蛆,讓其自行吃食。具體方法是:
黃鱔入箱的同時,以魚腸、雞腸等畜禽下腳料作為培養基,用泡沫箱(50cm×40cm×5cm)作為蠅蛆培養盤,置于水花生上,讓蒼蠅自行產卵,次日即有幼蛆孵出,第三天幼蛆長大,爬出盤,進入水中,黃鱔即可利用。
每口網箱放4個蠅蛆培養盤,整個養殖過程中,每7天更換培養盤,重新添加培養基。
1.5飼養管理
1.5.1每天巡塘,做好防逃工作 每天早晚巡塘,主要檢查網箱是否被鼠咬壞,如發現應立即修補。
1.5.2定期消毒,防止水質惡化 培養基和蛆均為高蛋白,時間一長,水質易肥,高溫季節,病菌容易大量繁殖,導致疾病暴發。每隔10~15天潑灑一次消毒劑,主要為漂白粉、二溴海因。
1.5.3培養盤定期消毒 畜禽下腳料本身帶有大量細菌,高溫季節易腐敗,時間一長,變臭。因此培養盤每7天更換一次,更換出的培養盤用二溴海因浸泡消毒,洗刷干凈,放于太陽下暴曬兩天即可。
2 試驗結果
2003年11月20日~30日清箱出售黃鱔,共銷售黃鱔 641kg,其中150g/尾以上規格 115kg,100~150g/尾 275 kg,50~100g/尾 251kg。實現銷售收入18 082元。除去試驗成本 10 375 元,(其中:魚種 9 075 元,畜禽下腳料 800 元,藥費 200 元,網箱折舊 300 元)獲純收入 7 700 元。(因為鼠咬,有3箱基本上沒有產量。)
3 總結與討論
3.1常規養殖黃鱔,馴食的好壞是養殖成敗的關鍵之一,不少養殖戶往往因為馴食效果太差,黃鱔不吃人工投喂的餌料,導致互相殘殺,魚體消瘦,重量下降,僅僅靠季節性差價賺錢。本試驗所采取的培育蠅蛆養殖黃鱔,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連續不斷地為黃鱔提供適口的喜食的餌料,據我們觀察,黃鱔集群棲息在培養盤下,捕食方便,加之蛆的營養價值高,黃鱔生長快,年終上市時,最大個體達400g。
3.2節約成本,減輕勞動量:常規養殖,每日投喂煮熟的魚肉,清除殘餌,工作量大,餌料成本高。采用本試驗方法,農貿市場上畜禽下腳料量多價低,甚至不要錢,只要人工運回即可,降低了養殖成本。
3.3本試驗中途一段時間,蛆培育過多,很長一段時間吃不完,在水中到處游,影響池塘水質。今后養殖黃鱔,采取專人專室培育蠅蛆,有條件的培育無菌蠅蛆,一方面不影響水質,另一方面可人為控制投餌量。
3.4以往網箱養鱔,收購苗種時,考慮到馴食效果,青睞小規格苗種。而通過本試驗,我們認為規格不再是關鍵,結合市場苗種行情和年終成魚行情,來確定養殖苗種的規格,才是上策。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