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要想獲得人工養殖黃鱔的成功和高產高效,首要一條是要按照黃鱔生長的生態要求進行飼養。生態法養殖黃鱔不但能較好解決水質控制和餌料供應的問題,而且成本低,方法簡便,效益高。采用生態養殖法飼養黃鱔具有高密度、高產量、高效益的特點。
1.選塘 根據要求選塘,對過大(超過33350平方米以上)、不易管理、無法防逃的池塘不宜采用。一般以333.5~6670平方米的池塘較好,1334平方米左右的最佳。另外,池塘還應具備下列條件:(1)水源無污染、大小適宜的天然水塘,且塘水要常年清新而不干涸。(2)最好是可見到已有野生黃鱔生長或能養(已養)其他魚類的池塘。(3)池塘要既能進水、排水,又能防逃。對選好的池塘要適當進行人工整理,以達到改善水質,便于飼養管理、更利于黃鱔生長等目的。整理后每667平方米用10~20斤新鮮生石灰清塘,在放養前兌水全池均勻潑灑。
2.建池 選用池塘池深1.5米,坡度75°,用水泥漿抹光,池四周高1米左右,池內浮泥深度30厘米、池底為黃色硬質池底。將浮泥每隔1米堆成高為25厘米、寬為30厘米的“川”字形小土畦,池塘周圍留1.5米左右的空地種草。
3.培養蚯蚓 土畦堆好后,使水溝中的水保持在5~10厘米深。每平方米土畦投放蚯蚓2.5~3千克,并在畦面上鋪4~5厘米厚經過發酵的牲畜糞,作為蚯蚓的餌料。以后每隔3~4天將上層牲畜糞鏟去,重新鋪一層,如此反復,經14天左右,蚯蚓大量繁殖,即可投放鱔種。培養蚯蚓可為黃鱔提供春、夏、秋季的大部分餌料。
4.鱔種投放 清塘20天后放養。每667平方米放養10克左右的鱔苗共6500~7000條。無病、無傷、健壯的鱔苗可直接下塘飼養。病、弱、傷、粘液少的鱔苗不可投放。初次放養時要選擇大小一致的鱔種,以后通過自然繁殖可不再投放種苗。肥水塘一般可不投或少投餌料,瘦水塘適當投喂。餌料種類為蚯蚓、蠅蛆、小魚、黃粉蟲、米飯、糠麩及切碎的青菜等。
5.飼養管理 ①補飼和控飼。餌料明顯不足時,需補充飼料,可補喂螺、蚌肉及混合飼料。餌料過剩時,要及時將餌料打撈出池。②養好田螺。田螺攝食土壤中的微生物、硅藻類及魚類殘餌,黃鱔長大后可吞食較大的田螺,因此,應根據餌料情況補充種螺。③水深控制。水深保持在10厘米左右,并一直要有微流水。同時做好防逃、防病、防敵害等日常管理工作。
6.捕撈 鱔種投放后,一般到翌年元旦收獲,收獲時放干池水,用手翻開土垛和池泥收獲。也可采用籠捕的方法,晚上放籠,早上起籠。實行捕大留小;周年繁殖,一次放養,年年獲益。一般每隔2年左右捕獲一次。每平方米可產商品黃鱔2~3千克,667平方米產效益可達3萬元左右。利用此法養殖黃鱔,不僅容易取得成功,而且用工少、成本低、效益高,還能獲得同野生黃鱔一樣的口味。
南方漁網編輯:喬喬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