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蜇是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靠自然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餌料為食,不宜作為精養品種。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有其特有的關鍵技術。
1苗種選擇
以選擇生長快、體積大、出成品率高的紅頭、紅蓋的浙江紅品種為佳。苗種的傘弧徑15cm左右,即碟狀幼體育成幼蜇的7~10日齡的幼水母,無畸型、環肌收縮力強的苗種。
2苗種運輸
苗種最好從附近海域或育苗室選購,短途運輸可使用內壁光滑的各種器具、無需充氧;長途運輸時應使用塑料袋充氧方法。如果運輸時間在2小時內,可用普通塑料桶(25L)裝載車運,每桶裝蜇苗(1.5~2cm)3000片;運輸2~8小時,采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每袋裝新鮮海水2.5kg,
水溫17~18℃、裝1500~2000片;運輸8小時以上,每袋裝蜇苗1000片以下,充氧,同時包裝箱內加袋裝冰塊。
3蜇苗投放
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選擇晴好天氣的早晨或傍晚投放苗種。投放的密度不宜過大,按成活率10%,回捕成品為300~450頭/hm2為好。一般投放3 000~4 500頭/hm2。成活率高時可疏苗,疏苗時海蜇不能離水。
如果是養兩茬海蜇,第一茬投放苗種,要在5月中間水溫18℃以上進行;第二茬要在頭茬蜇長到10cm以上,水溫22~24℃時放苗。放養量要據現有存池量而定。
4水質控制
海蜇的人工養殖關鍵是池中浮游生物量的多少。因此管理水質是養好海蜇的首要任務。
4.1水深要保持在1.5m以上。海蜇能夠提前預知暴風雨的到來,而提早游到較深的池底。因此,池水保持一定的深度,可防止暴風將底層水掀起損傷海蜇,以提高海蜇的成活率和存池量。
4.2水溫海蜇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水溫超過28℃時,水體大量蒸發,海蜇停止生長,因此,養成期間要控制好水溫,特別是7-8月份高溫季節,要加大換水量。換水要在早晨進行,低溫時,應下午換水,以減少水溫的波動。
4.3鹽度海蜇的最適生長鹽度為18‰~25‰,最好控制在20‰左右。由于pH值升高及池水溫度突降,會造成海蜇性早熟,影響生長。因此,養成期特別是高溫期要適時加注淡水,雨季要排放表層淡水調節鹽度,雨季提水要從離河口近處漲滿潮時多次少量提水,禁止大排大灌。使池水鹽度的日波動控制在5‰以下,以免超出蜇體自身滲透壓的調節能力造成死亡。
5餌料培養
保證水體中有豐富的餌料,才能使海蜇快速增長。隨著蜇體增大,食量也不斷增加,靠換水帶進的天然餌料遠不能滿足海蜇的生長需求,因此需要人為施肥、增餌。可將雞糞放到土坑或水泥池中加水浸泡一天,取汁均勻潑灑全池150~225kg/hm2;也可將尿素或復合肥化水全池潑灑15kg/hm2。水色呈黃綠色為宜,透明度控制在30~40cm。
6養成管理
根據海蜇的生長習性,在養殖過程中要適時換水和肥水,同時防護、防害工作也不容忽視。
6.1設置防護網海蜇放養1個月后,傘徑8~10cm時,在池四周距岸水深50cm處設置網目5cm的圍網,防止海蜇搶灘不能洄游死亡。
6.2增氧海蜇養成期的溶氧要控制在5~6mg/l,溶氧降低,海蜇的環肌收縮率降低,蜇體停止生長,嚴重的死亡。為避免機械增氧造成蜇體受傷死亡,海蜇養成期增氧,只能靠加大換水量和保持池中適宜的放養密度,維持池中高溶氧環境。
6.3防害主要是對爭餌生物和一些兇猛魚類的控制以及惡劣天氣的預防。
由于海蜇對藥物敏感,在病害防治過程中、盡量不使用藥物,特別是含氯消毒藥物的使用要限量,禁止使用CuSO4。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