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水體中以氮氣、游離氨、離子銨、亞硝酸鹽、硝酸鹽和有機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離氨和離子銨被合稱為氨氮。水體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體中其它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會對池魚產生危害。
一、水體氮的來源
魚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糞肥,分解產生無機氮;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業棍合水;水生生物和魚類的代謝產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來源于肥料和飼料。進入水體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這些氮來源于魚鰓排泄物和細菌的分解作用。據研究,飼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體中,因此水產養殖生態中總氮濃度與投飼率及飼料蛋白含量有直接關系,在精養池中經常會出現對魚類有害的“富氮”。
二、氨氮中毒的機理
水體氨氮增加會抑制魚類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組織中氨的濃度升高,降低血液載氧能力,血液C02濃度升高。
NH3不帶電,具有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過細胞膜直接引起魚類中毒,使魚群出現呼吸困難,分泌物增多并發生衰竭死亡。NH3會引起鰓表皮細胞損傷而使魚的免疫力降低。研究表明:鱖魚血清堿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分子氨濃度呈拋物線變化關系,鯽魚血清溶菌酶(LSZ).活性隨分子氨濃度遞增而下降。保持鯽魚AKP和LSZ活力的NH3臨界值為0.70毫克/升(72小時)、0.56毫克/升(96小時),而保持鱖魚AKP活力的NH3臨界值為0.143毫克/升(96小時)。
三、水體中“富氮”對魚的危害
水體中對魚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質是氨氮和亞硝酸鹽,我國水質標準規定氨氮小于0.5毫克/升,亞硝酸鹽小于0.2毫克/升。
1.水體氨氮對魚類毒性
氨氮由NH4+和NH3兩部分組成,其中NH3對魚類有毒性,NH4+對魚類無毒性。兩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受pH值、溫度、鹽度等因素決定。pH值、溫度、鹽度升高,都會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體對負的毒性。
NH3對鰱、鳙魚苗24小時半致死濃度分別是1.106毫克/升和0.559毫克/升,隨著魚體的生長,氨的致死濃度也逐漸增大。對草魚生長有抑制作用的NH:3濃度為0.099—0.455毫克/升,草魚種最大允許NH3濃度為0.054—0.099毫克/升。雜交羅非魚的最大允許NH3濃度為0.035—0.171毫克/升。NH3濃度超過0.66毫克/升時就會對鯉魚種產生毒性作用。 一般而言,同一魚類的魚種比成魚對氨氣耐受力弱。不同魚類對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麥穗魚耐受力最差,胡子鯰相對較強,因此經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鯰、鰍科等無鱗魚為優勢魚群。
2.氨氮急性中毒的癥狀
(1)魚群出現掙扎、游竄現象,并時而出現下沉、側臥、痙攣等癥狀。
(2)呼吸急促,口時而大張。
(3)鰓蓋部分張開,鰓絲呈紫黑色,有時出現流血現象。
(4)鰭條舒展,基部出血。
(5)體色變淺,體表粘液增多。
四、水體“富氮”的防治
1.降低飼料系數
飼料是水體氮的主要來源,通過提高飼料質量,降低飼料系數來減少魚類氮排泄量是防治水體產生“富氮”的主要措施。準確測定魚的需要量和飼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為基礎配制符合魚類需要的平衡日糧;應用代謝調節劑如酶制劑,有機酸制劑、肉堿等提高氨基酸和磷的利用率;減少飼料中抗營養因子的不利影響來提高飼料的轉化率、減少氮的排泄率。另外采用科學的投喂標準可減少殘餌量,這些都可以降低水體氮的含量。
2.以磷帶氮
水體中氮、磷比例嚴重失調,可引起大量氮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而形成“富氮”,并對魚產生危害。由于精養池塘中大量使用高蛋白飼料,使水體中氮含量很高,施用磷肥可使水體中氮、磷比例降至較為適宜的水平,從而使浮游生物數量能夠增長近1倍,易消化的藻類也明顯增長。但是當浮游植物死亡之后,水體中的氨濃度將會突然升高,因為水中的氨除來自魚類外,細菌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也能釋放氮,因此浮游植物并不能真正將水體氮去掉。
3.種植水生植物改良水體
在養殖水體中可適當種植浮萍、鳳眼蓮和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而且當這些植物收獲時被吸收的氮也同時離開水體。
4.增加水體中的溶氧。
池水溶氧尤其是池底溶氧充足,可使水體有毒的氨氮、亞硝酸鹽含量下降,硫化氫被消除,水質的pH值穩定。
5.使用藥劑
降氨寧有良好的降解氨氮的作用,對水體氨氮濃度急劇加大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平時使用EM原露或光合細菌對保持優良水質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