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殖池塘污染的原因:
①池塘底部淤泥的積累。據調查,目前大多數養殖池塘多年沒有清淤,池底淤泥厚度一般0.5m以上,少數達1m以上。
②濫施藥物造成的藥物污染。由于水產疾病防治技術滯后及養殖戶用藥知識匱乏等因素,導致許多養殖戶使用價廉、殘留嚴重的農藥、漁藥及化工原料,造成養殖水體嚴重污染。
③殘餌過多造成的飼料污染。投飼過多,投飼方法不當或飼料質量較差造成殘餌過多引起飼料污染。
養殖池塘污染的修復技術:
①徹底清淤消毒。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從法律或經營承包合同上明確規定水產養殖單位(戶)必須3~5年清淤一次,徹底改變對池塘養殖掠奪式經營,走健康、無公害、可持續發展之路。
②轉換養殖模式,推廣生態養殖。減少苗種放養密度,降低產量,提高水產品品質;實行憑處方購藥、用藥,推廣使用無拮抗、無毒性、無殘留的漁藥,減少因藥殘造成養殖池塘的污染。
③改變投飼方式。采用自動噴料機投喂,以提高飼料利用率。
④營造人工濕地,進行生物修復。將部分養殖池塘放棄養殖功能,改造成人工濕地,池底種植蘆葦、蒲草、菰等挺水植物,水面放養菱、睡蓮、浮萍等浮葉植物;采用養殖污水→沉淀池→人工濕地→養殖池塘的工藝流程,形成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系統環境,對養殖污水進行生態處理。
⑤利用微生物修復。對水生動物及其生活環境中正常的有益微生物菌種或菌株進行鑒別、篩選、選種、培養、干燥等手段制成活菌制劑用于水產養殖生產。
其用法有2種:
A、拌餌投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等,以改善養殖對象腸道微生物菌群,提高其消化率和機體免疫力。
B、直接向水體投放光合細菌、芽孢菌、硝化細菌等,將水體底泥中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等分解吸收,改善水質和底質。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