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沙蠶屬潮間帶生物,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沙蠶生長快,營養豐富,是目前公認的魚、蝦、蟹等最佳餌料,也是當今世界新興產業——游釣業的最佳魚餌。每年世界各國從我國進口大量的沙蠶,價格節節上揚,貨源供不應求。沙蠶具有自然繁衍的特性,養殖該品種投入成本少,管理簡單方便,目前,利用中、高潮區灘涂,采用低壩蓄水方式養殖沙蠶已得到較快發展。由于沙蠶對農藥的極度敏感性,養殖沙蠶對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具有深遠意義。
一、養殖場址
沙蠶養殖場地應選擇在潮流暢通、潮間帶位于高潮區的灘涂,要求所處位置每半月能進潮水1天~2天以上、底質富含有機質的泥沙底,鹽度變化幅度要小,鹽度過低的港灣、河口處一般不宜開發養殖。沙蠶養殖多采取蓄水養殖,間或露灘的養殖方式,蓄水養殖方式是目前行之有效的高產、高效的養殖方式。由于塘內蓄水,則有利于有益藻類的繁殖,增加沙蠶的攝食時間,沙蠶生長快。且塘內水溫較穩定,可防止炎熱造成沙蠶的死亡。沙蠶養殖塘由堤壩、環溝、水口及塘面等構成,面積5畝左右為宜,形狀大多為正方形,亦可隨地形而異,堤壩高0.4米~0.6米,堤基寬1.5米~2米,堤頂寬0.8米,堤壩應堅固,堤頂以弧形為好,環溝是堤內環繞塘面四周的水溝,溝的寬度0.6米~1.0米,深0.5米,根據養殖面積大小確定溝渠布置與面積。水口是潮水進、出的路徑,并起控制塘內水位的作用。沙蠶養殖塘筑好后,應用小釘耙耙松灘面,再用耙板把灘面趟平,塘內灘面形狀呈弧形,向四周環溝傾斜。
二、養殖品種及增養殖方法
沙蠶種類很多,目前經濟價值高、適宜養殖且易被群眾接受的品種是雙齒圍沙蠶,俗稱青蟲。該品種沙蠶一年中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繁殖季節,集中在5月份和9、10月份的大潮汛期。養殖沙蠶關鍵在于塘內沙蠶苗數量的多寡。苗的來源有二個途徑:一是自然繁殖附苗。養殖塘所處的養殖海區有一定種群數量的沙蠶,塘內本身就有一定數量沙蠶或通過移植沙蠶可達到一定數量的,可以考慮通過自然繁殖附苗。在沙蠶繁殖季節前要培養水質,增加灘涂面的油泥(即硅藻類),為沙蠶的浮游幼體和苗的附著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沙蠶苗附著數量的多少與天氣、潮位的高低及周邊海區環境,特別是灘涂施農藥數量情況等多種理化因子有關,自然繁殖沙蠶苗種往往受制于各種不確定因素。二是放養人工苗:對于養殖塘內無苗以及自然繁殖附苗不足的塘,可以通過放養人工苗得以解決。
堤壩蓄水養殖沙蠶屬于開放式養殖,養殖過程中往往由于環境的變化造成沙蠶遷移,另擇其他灘涂棲居,尤其是潮高、浪大、淤泥沉積多時,情況比較明顯。這種情況要快速排水,促使淤泥流入水溝,防止沙蠶遷居。另外,可在養殖灘面上移栽適量大米草或互花米草。栽種數量可按1平方米~2平方米移栽一株或成行栽種,方法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目的是為沙蠶棲居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三、養殖管理及收捕
在蓄水養殖期間,應經常下海巡回檢查堤壩安全情況,特別是大風浪時要注意堤壩有無 塌方、漏洞、漏水現象,發現問題及時做好修補工作,特別是高溫和小潮水期間要確保堤壩 安全。沙蠶養殖期間要求間或露灘,保養灘涂面,促進沙蠶生長。露灘期間要下灘檢查沙蠶 生長狀況,整理灘面,疏通排水溝,及時清除蟹類、螺類、魚類等敵害生物,特別是蟹類, 它不僅與沙蠶爭食,而且其打洞習性會造成堤壩漏水,要隨時捕殺。夏季炎熱時要保持蓄水 水位,避免太陽暴曬導致灘面開裂、灘質過硬。平時管理時要經常觀察水色、水質,尤其是 沙蠶幼體生長發育階段,發現硅藻少時應施肥,培育基礎餌料。一般來說,沙蠶經過一年左 右的養殖即可達到商品規格,根據市場行情可適時起捕。起捕不受季節影響,除繁殖季節沙 蠶不宜上市外,一年四季均可起捕。捕撈時可捕大留小。捕撈方法有二:一是徒手捕撈,這 種方法對沙蠶無損傷;二是用鐵鍬、尖頭鏟、齒耙等工具捕撈,這種方法容易弄斷沙蠶。
為確保沙蠶成活率,采捕上來的沙蠶要防日曬、雨淋。不能用淡水浸泡,否則影響其成 活率。用木桶裝沙蠶,每桶不能太多,不能時間過長,特別是夏季收捕的時候。
收捕上來的沙蠶,經過除雜—淘洗—再除雜—分級—稱量裝箱—包裝等一系列技術處理 后,才能運輸或出口。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