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來自泰國農場的疾病預防和控制經驗
在泰國,沿海水產產量占到全國水產總量中的較高份額,自從1998年以來由于黑虎蝦的大面積養殖,沿海水產養殖產量有了明顯的增長。精養池的產量在, 1999年達到3500公斤/公頃,但隨之而來的是病害的問題。為了防控疾病減少損失,人們使用了幾種化學以及抗生素藥品。
2001年,一些對蝦進口國家開始檢測對蝦的抗生素殘留。許多批經抗生素殘留檢測呈陽性的對蝦被銷毀。于是泰國政府決定通過建立常規檢測以及禁止進口某些抗生素來解決藥物殘留問—同時,對養殖蝦做出口前的強制檢測。但是目前一些國家要求對蝦在各個養殖階段上藥物殘留具有可跟蹤性,從種苗到成蝦出口都要作藥物殘留檢測。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在不遠的將來采用化學及抗生素藥物進行水產品疾病防治是會被禁止的。
隨著國家禁止使用某些抗生素,以及在對出口產品進行強制性檢測的同時,也會對進口的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水生生物品種進行檢測。一些外來物種被引進到新的環境里養殖,這些活動導致了一些疾病在一些新的區域和國家傳播。對蝦白斑病病毒和桃拉病毒就是引進外來物種活動導致傳播的一個主要例證。
對于減少引進外來病原和降低病原在養殖設施中的傳播,農場生物安全系統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生物安全系統的觀念就是為不含病原的苗種提供清潔的環境或不含病原的環境。
在這個系統下,無特殊病原區域或地帶按照檢測程序可以被鑒別出來,同時檢疫區域應該建立起來,尤其是在水產品的進出點上,通過檢疫阻止外部病原的引入。
可以鼓勵小規模的檢疫在養殖場進行。但是,要執行這個措施,政府規章的幫助是非常必要的,即被感染的產品必須銷毀,感染疾病的農場應該關閉,以減少病原的傳播。
一、 目前針對疾病控制所采用的方法
這不僅包括找到合適的化學和抗生素藥物治療動物疾病,還包括對致病因素的管理控制水平的提升。閑此蝦農應該明白疾病發生和池塘環境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對養殖品種有著明確的針對性。防病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每一個養殖品種的養殖管理規劃,在養殖情況記錄本上應該包括池塘準備和管理,疾病控制及化學藥品和其他藥物治療等項目。對于疾病的防治,應該強調的是增強養殖動物的健康是通過保持和維護合適的環境來實現的,而不是致力于使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治療。所用苗種在放養前必須針對重要疾病做檢疫。
一些常見疾病預防措施如下:
l.化學藥品和抗生素治療
正如上面提到的,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來預防和
控制水產動物疾病現在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因為很多種這樣的藥品被從可以選用的藥物名單中去掉。這些化學藥品和抗生素不能解決好導致疾病暴發的主要原因,并且在養殖產品中留下藥物殘留。目前只有被批準的一些化學和抗生素藥物可以用在疾病防治上。
2.疫苗
疫苗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水產上它是替代抗生
素藥物的理想手段。雖然亞洲在疫苗應用上發展很緩慢,在可能的原因中,首先這是因為亞洲的水產品種并沒有象人們看到的大馬哈魚行業那樣遭受嚴重的疾病困擾。其次,池塘操作并不很適合魚類疫苗運用。低的苗種成本使得蝦農可以加大放養量來抵消疾病造成的損失。第三,缺少對亞洲水產品種免疫系統的了解。
此外,亞洲存在太多的養殖品種,因此針對每個品種的研究資源的分布就很薄弱。所有這些因素導致了疫苗在水產中控制和預防疾病的應用受到限制。但是目前研發疫苗的工作正在進行,主要針對高價值的養殖品種和同批放養的苗種。
3.草藥
草藥已經被成功應用到牲畜和人類身上,大多數正在進行的草藥應用研究都致力于提高養殖蝦的健康和間接保護蝦被傳染疾病和感染病原。目前大多數草藥被制成粗提物,防治病原時需要大劑量使用。將來草藥研發的領域是鑒別出其有效成分,提取這種成分并濃縮使之達到更好的效果。
4.細菌產品和微生物孢子
在過去的5年中,將水產養殖體系轉向更加有機和生物學模式化的觀念正受到普遍歡迎。兩個主要的微生物產品已經被運用到水產養殖體系中。池塘(水)微生物孢子被用來保持好的水環境,而飼料微生物孢子被用來提高養殖動物的健康。
池塘微生物孢子主要是用來降低養殖系統中的有機廢物、有毒物質,而不是用來作用于病原。通過提供更好的池塘環境可以降低疾病暴發的風險。另一方面起免疫增強作用的飼料微生物孢子主要作用是直接改善養殖動物的健康。迄今為止,雖然許多免疫增強劑在水產中已經顯示出短期內作用,但可重復性差,尤其是在池塘試驗時更是如此。
目前,需要更多研究來揭示微生物孢子對水產行業的利潤和成本效果。這些產品也需要用一個質量安全標準來規范和控制,這樣在將來它們才能更好的取代化學藥品和抗生素。
二、導致池塘環境惡化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目前蝦農意識到池塘養殖蝦的健康狀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例如:苗種質量、池塘底泥管理、水質管理、投喂管理及防病管理都影響著蝦的健康。預防疾病需要了解以上這些因子之間相互的動態作用。某一個因子的管理不當就會對其他因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整個池塘養殖體系出現嚴重問題。
1.對蝦養殖中的關鍵突破性生長期
因為對蝦養殖中換水有限及封閉性養殖的趨勢已經使得維持優良的水質和底泥變得非常關鍵。只要對整個養殖水質數據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對蝦養殖中有兩個高峰時期,在這個時期蝦農會受到對蝦健康和疾病問題的困擾。第一個高峰期是對蝦養殖到30-40天時,而第二個高峰期是在整個養殖周期的80-90天后。在這兩個階段水質波動頻繁,氨或亞硝酸鹽水平升高導致對蝦負荷增加,免疫力降低。因此保持奸這兩個關鍵高峰生長期(CGP)的水質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2.導致池塘在關鍵生長期有毒物質產生的原因
“應激負荷”是描述動物處于非健康狀況下常常使用的一個術語。導致對蝦應激負荷增加經常是由于池塘中的有毒物質引起的。在整個養殖周期的早期階段,在藻類不穩定或池水清潔的條件下,底層藻類經常發生,大量廢物在淤泥中積累。池塘注水20-30天后當浮游植物大量發生,由于缺少陽光底層藻類開始死亡。死亡的藻類和殘餌及死亡的浮游植物在池底腐爛積累。
在這一系列變化過程中,如果缺乏溶氧,池塘底泥會迅速惡化。這就導致在放苗大約30-40天后,產生大量的氨、亞硝酸鹽、硫化氫,使得水環境毒性化。在養殖周期后面的關鍵階段類似情況同樣發生。在有限水體交換的池塘里過度發生的浮游植物導致PH升高。為了避免這種不利情況,絕大多數蝦農傾向于使用消毒劑和殺藻劑。在缺氧情況下死亡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有機廢物在養殖進行到80-90天時引發與上面相似的不利情況。
有氧時在池塘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氨被氧化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轉變成無毒的硝酸鹽。氨和亞硝酸鹽含量增加會對養殖蝦造成嚴重的應激壓力。
3.避免池塘有毒物質產生的方法
(1)物理方法
因為沒有效力的池塘水質和底泥管理會造成水體毒性化從而影響蝦的健康,因此在池塘準備階段一定要格外小心。老池塘底泥中的有機廢物一定要清除以降低底泥表面的肥力。為了營造一個好的池塘水環境,有必要提高水的堿度使之超過80ppm,使pH在7.5—8.0范圍,溶氧不低于4ppm,以促進浮游植物生長,阻止底層藻類發生,通過氧化過程避免有毒氣體積累。在整個養殖周期中大比例的浮游生物死亡(下沉),這對池塘環境造成嚴重后果。浮游植物數量不足將減少對有毒氣體或營養物質的吸收。此外浮游植物腐爛分解將產生額外的有機沉淀物并且消耗溶氧。底部存在有機物富積層的池塘會對蝦造成嚴重危害。因此跟蹤水華變化并迅速采取措施可將不利情況減小到最低。可以使用鐵鏈翻動底泥或其他方法將上層底泥暴露在有氧條件下,通過加速分解去除死去的浮游植物。
(2)生物方法在開始養殖前對池塘水源處理以去除潛在的病原疾病攜帶體及其他野雜動物,可以去除或降低池塘病原細菌含量。這要求在池塘引進其他細菌以重建細菌
種群。只有這些細菌可以在池塘條件下存活并不斷生長才會對養殖有利。因此所選用的細菌要能耐高鹽度,能產生降解有機廢物的酶,例如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質,纖維素酶可以降解纖維素等等。如果在養殖前期有機物含量就被降到最低,那么池塘的氨、亞硝酸鹽、硫化氫就可以控制。
在某些情況下,盡管有機物含量低,如果池塘缺氧或硝化細菌數量不足仍然會形成有毒水環境。因此除了專門的細菌群可以加速氮的氧化過程,關鍵在于如何得到合適的細菌,使它們在合適的條件和時間發揮和加強積極的作用。合適的細菌群可以控制池塘中的有毒物質,使對蝦的應激反應降到最低,降低蝦染病的風險。
三、總結
保持池塘最佳狀態降低蟲卜染病風險是不容易的。首先,蝦農應該注意在準備池塘時降低有機廢物的積累。第二個重要步驟是使浮游植物趕在底層藻類之前人量發生以避免潛在的有毒環境狀況形成。這里,微生物產品可以被用來最大限度降低池塘有機廢物或在養殖中降低有毒環境的形成。為了使微生物產品發揮效力,有必要提供一個適合的池塘環境給合適的細菌群發揮正面的作用。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