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9.什么是海帶的綠爛病?如何防治?
海帶的綠爛一般從葉片梢部邊緣開始變綠、為軟、腐爛脫落,隨后尖梢部全部變綠、變軟而 糜爛,并且逐漸地蔓延擴大,嚴重時能使葉片爛掉大半,甚至爛光,腐爛的速度也相當快,一周內可爛掉大半,嚴重時使整棵海帶爛掉。
在室內育苗時,此病多發生在光照不足、密度過大或被壓在大苗 下的小苗藻體上。在海上養殖時,此病一般發生在4~5月份,天氣長期陰雨多霧、光照不足或海水混濁。從每根苗繩來看,幾乎全是從苗繩下部的海帶開始綠爛,而且水層愈深者愈重。從放養密度來看,密度大的爛得多;大面積養殖的中心區及潮流小的近岸區爛得多。
室內培育的幼苗和海上養殖的大海帶發生的綠爛,都是由于長期光照不足而引起的。由于長期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減弱,甚至停止,所制造的有機物不敷體內消耗的需要,因而細胞的活力逐漸變弱而至原生質破壞,最終死亡。在這一過程中,水溶性的藻褐素首先被分解,顯示出葉綠素,使葉片呈現綠色,并帶粘性腐爛現象。
室內培育幼苗防治綠爛病的措施是:適當提高光照強度,增強幼苗的生活力;增加新水量,加大流速,改善幼苗生活環境;剔除大苗,使壓在大苗下的小苗也能得到較充足的光照。如果已經發病,則可降低水溫, 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減輕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同時應加強洗刷,及時沖洗掉綠爛藻體,不讓其蔓延。
海上養殖海帶防治綠爛病的措施是:改善光照、提高藻體生活力著手。放養水層要及時調整,適當倒置,及時切尖間收,稀疏苗繩,加強洗刷。
30.什么是海帶的白爛病?如何防治?
此病通常發生在葉片尖端,藻體由褐色變成黃色、淡黃色,以至白色,然后由尖端向基部,由葉緣向中帶部,逐漸蔓延擴大,同時白色腐爛部分大量脫落,嚴重時凹凸部藻體全部爛掉,僅剩色濃、質韌的平直部,有的小海帶會全部爛光,白色腐爛部分有時呈紅褐色。
室內人工育苗過程中,也常發生類似病。因白尖病的白爛部分一般只停留在葉片尖端,不向葉基蔓延,故不會造成大的危害。
海帶的白爛病多發生在5~6月,在天氣長期干旱、透明度長期過大、營養長期不足的情況下,極易發病。發生的條件與海的綠爛病相反,多發生在水質貧瘠海區的海帶上,肥水區很少發生白爛病;淺水層和苗繩上部,淺水區及大面積養殖的中心區發病嚴重;平直部小、葉緣大的藻體發病重。
海帶發生白爛病的原因主要是光照過強和長期缺肥造成的。發病時,藻體細胞內的藻褐素與葉綠素一起被分解,故呈白色而死亡。
對海帶的白爛病應以預防為主。在養殖過程中,加強管理,增強藻體的抗病力;養殖海區要合理布局,要保持水流通暢;要根據海況,及時合理地調整光照。在已發生海帶白爛病的情況下,要降低放養水層,追施肥料,并切尖、洗刷。
31.在海帶人工培育中如何搞好海帶夏苗病爛預防工作?
海帶渡夏苗人工培育工作,是海帶養殖的重要環節。人工培育的海帶渡夏苗的數量及質量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當年苗種供應,從而影響產量。因此,為了預防海帶渡夏苗人工培育中病爛的發生,在生產技術上,應著重貫徹如下幾點措施。
(1)加強育苗附著器基質的處理與改革:目前各育苗單位普遍采用棕繩作為附苗器。雖然棕繩是一種質地粉、堅韌的植物纖維,具有能長期浸泡在海水中而不腐爛的特點,但是棕繩纖維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物質丹寧酸。這種丹寧酸如果在棕繩加工中不徹底處理干凈,就會污染育苗水質,而且對海帶幼苗產生慢性的毒害作用。因此,必須重視海帶附苗器的基質處理。處理方法是:首先在制作棕繩的每道工序中都需將材料在高溫中蒸煮數次,盡量使丹寧酸雜質除去。其次,加工成附苗器后,還需進行多次浸泡、洗刷。第三,在采苗前10天,需將附苗器排放在苗池里,用清潔的過濾海水浸泡,每天換水一次,使浸泡的海水pH值達到7.8以上,接近中性,這樣附苗器才算合格,方可使用。另外,可用維尼龍纖維繩代替棕繩作海帶附苗器,實踐證明使用維尼龍繩作附苗器,海帶苗附著牢固、生長好、病害少。
(2)掌握好種海帶室內渡復中孢子囊群的成熟度,做到適時采苗:種海帶室內渡夏,必須掌握好孢子囊的形成和及時脫皮成熟。如控制種海帶各階段生長的光照,調節好適宜的溫度和相應的洗刷等技術措施。使孢子囊群成熟脫皮率達到85~90%時就進行采苗,這時成熟的種海帶游孢子一般放散量大,孢子活力強,而且集中,會提高附苗率。
(3)控制采苗密度,培育好壯苗:適當地控制采苗密度,孢子水放崐散量在150倍的鏡頭下,每個視野平均掌握在10~12個游孢子。后期幼苗出庫時,每厘米附苗量均在35~45株左右為宜。
(4)合理掌握光照強度,促進幼苗健康成長:由于海帶從孢子萌發,經過胚胎發育,進入配子體的生長,到雌雄配子體受精,轉化形成合子,到幼孢子生長發育等幾個階段,所需要的光照強度并不一致。因此,培育期中,一般從胚孢到配子體生長階段,光照要求低些;隨著配子體轉化成幼孢子體,到生長發育階段,光照要逐漸增強,才能適應它的需要。因此,合理地控制好光照強度,對育苗生產極為重要。具體做法是:育苗初期(從胚孢到配子體)光照控制在800~1000勒克斯內;育苗中期(幼孢子體到個體在400微米)光照逐漸提高到1500~2000勒克斯;育苗后期,可增強到3000勒克斯。總之,每調光一次,幅度不超過200勒克斯。
(5)搞好育苗水質,加強監測,嚴防赤潮的滲入:海帶人工育苗是屬于密集型封閉式的工廠化生產。因此,對育苗海水要求很嚴,不含有害雜質,且海水需徹底沉淀和過濾,水質的各種理化指標符合標準后方可使用。因此在育苗期間加強水質監測十分重要。具體措施是:配備專人日夜輪班監視海水海水水色,每天抽樣進行水質分析,發現海區水色有異常,應停止抽水;增建沉淀池和過濾池等設備。沉淀時間需達16小時以上才可使用;加強海水的雙重過濾,即先經普通過濾,再轉到壓力缸的反沖過濾。
(6)調節育苗水溫:整個培育周期,水溫調節在6~9℃范圍內較為適宜。育苗前期水溫控制在8~9℃,中期為7~8℃,育苗后期,水溫下降到6~6.5℃。低溫也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起到防止病害的作用。
(7)做好日常管理工作:①每天更換培育水,育苗前期換水量占總體積的1/3,中、后期為1/2,加大流量有利于幼苗生長。②每天加強機械攪拌。③定期對海帶附苗器洗刷。
32.紫菜養殖中紫菜葉片出現銹紅色小斑點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這是赤腐病。在養殖紫菜的葉片幾厘米以上的地方出現銹紅色小斑點,以后逐漸擴大,形成5~20毫米的紅色圓形斑點,中央部由黃綠色變為淡黃色,斑點周圍為紅色,病斑擴大與相鄰的病斑匯合成不定形的斑塊。本病的發展很快,7~10天可使網簾上的紫菜全部爛光。此病在高溫、低比重的情況下容易發生。
防治方法:
(1)藥劑法:利用酸堿性表面活化劑和非離子表面活化劑能殺死菌絲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2)干燥法:提高潮位,增加干露時間。
(3)冷藏法:利用病菌不耐低溫特性,在發病初期及早將發病網簾移入冷庫冷藏,凍死病菌,達到防治的目的。
養殖中發病嚴重時,要將整個養殖網簾撤除掉。
33.怎樣防治紫菜的綠變病和白爛病?
紫菜的綠為病即是紫菜藻體變軟,彈性差,光澤消失,色素變綠,嚴重者變為黃綠色,最后變為白色,死亡流失。這種病發生在“寒露”至“ 大雪”期間,多在小潮汛期,海面風平浪靜,海水透明度大,光照增加,常刮南或西南風,水溫回升等整個海況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發生。
通過調查,發現紫菜綠變病的發生主要發病原因是養殖海區氮肥驟減造成的。因此,預防紫菜綠變病發生的方法有:
(1)施加氮肥:采用海上噴肥、浸泡施肥等方法效果很好。
(2)沉臺:降低筏架水層,減弱光合作用強度。
(3)移位:將低潮位的網簾移向高潮位,增加干露時間。
海帶的白爛病是因營養不良和光線過強引起的,而紫菜的白爛病是因干露不夠,受光不足和水流交換不充分引起的。
紫菜的白蘭病一般出現在11月上旬~12月,預防方法有:網簾常干出水面,使受光加強;筏式網簾防止松馳,要把網簾拉緊、拉平;出現此病時,可用真曙紅染色,若發病在30%以上時,要把養殖網簾全部撤除,不到30%時,可短期入庫冷藏,待海況好轉后,再下海張掛。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