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工廠化養鱉由于水體小,放養密度大,溫度高,水質污染快,鱉缺乏在大自然環境中自我防御和保護的條件,很容易發生疾病和其它傷害,造成損失。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在鱉池中培養浮游生物來控制水質,形成鱉與浮游生物共存互利的養殖生態環境,不但鱉生長快、成活率高,而且顯著降低成本和提高產量,獲得穩定的經濟效益,F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一、實驗材料和方法 (一)實驗池與飼養管理
1.實驗條件 實驗點為長沙水產技術推廣站工廠化養鱉池兩口(25米2/口)。兩口池的大小、形狀、結構、實驗條件與管理方法均一樣,為光滑水泥結構,池底、墻壁均作保溫處理,實驗期間由鍋爐供熱,長期保持水溫30℃(士0.8℃);室溫31℃(士0.5℃)。池水最深0.8M,池底2/3面積鋪10CM厚細砂,供水由池塘抽進預熱池加溫后再進鱉池,排水由池底部自然排放。溫室全封閉,每天定期用排風扇向室外排氣和用氣泵向鱉池水內充氣。因無自然光照,采用兩只250w遠紅外燈作投餌、排污等操作管理的照明。
2.放養與管理 兩口池分實驗池(2號池)和對照池(l號池)于96年11月7日同時投放5克左右稚鱉,其中:2號池604只,l號池712只。2號池采用培育以隱藻為主體的浮游生物來控制鱉池水質,一般不換水,只充氣,在飼養后期視污物情況7一10天由底閥少量放水排污一次,但每次排水量不超過池水總量的l/4,嚴格控制池水PH值和水溫,盡量保持池水中隱藻生長的穩定環境條件。l號池按常規工廠化養殖管理,每周至少切底換水兩次,并經常保證池水清潔。兩口池其他飼漳管理相同,一天兩次投餌,采用國產稚鱉配合飼斷,并定期補充維生素及防病藥物。專人每天定時檢測氣、水溫及其它觀測數據,并清除餌臺殘餌和死E,發現鱉有異常情況及時處理,以保證鱉的正常生長。
(二)觀測方法
1.浮游生物定性定量觀測從1996年l1月至1997年5月底每天定時定點分別從l、2號池水中層采取水樣對浮游生物的種類、數量及變化情況進行檢測,具體檢測及換算方法按《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試行規范》進行。為獲得浮游生物在全封閉溫室晝夜變化數據,在1月份進行了48小時連續池水底、表層采樣檢測。
2.水化學指標測定 在浮游生物采樣檢測的同時對池水樣的透明度、溶氧、有機物耗氧量、氨氮含量等項目進行檢測,采集和測試方法均按《淡水養殖水化學》方法現場檢測。 3.鱉池水含細菌數培養檢測 在l、2號池水質與鱉生長均穩定(至少一周內未施藥與換水)的1月份分別各取水樣稀釋后接種于查氏培養基平板上置31℃恒溫培養箱分別于24小時、48小時后檢測統計內含細菌、霉菌數量。并以室外進水池塘為對照。
二、實驗結果
(一)鱉的生長速度與產量 從稚鱉下池后每隔15天分別在I、2號池隨意抽檢10只鱉稱重(表1:1號池、2號池鱉增重檢測表)。1997年5月5日,由長沙市科委組織專家對l、2號池驗收,經過六個月的養殖后,干池檢測結果:2號池出池572只,凈重123.3kg,平均每只重212g,每平方米產量4.85kg;1號池672只,凈重93.8kg,平均每只重1398,每平方米產量3.75k8。2號她比l號池鱉的產量高29.3%,鱉個體生長速度快52%。每平方米純收入250元,經濟效益顯著。
(二)浮游生物觀測結果 盡管l、2號池加水為同一池塘水源,水溫、氣溫完全相同,從定期采樣與繼續采樣觀測結果看,2號池與l號池浮游生物變化仍然存在差異,2號池水中浮游植物種類以隱藻占優勢比較明顯,在池水變化較穩定的l、2月份,隱藻所占比例優勢更加明顯而穩定,而l號池水浮游植物種類較多,沒有優勢種群形成,以綠藻類為主,與同期室外池塘水體的浮游植物種類較為一致(表2:1、2號池浮游植物種類和數量比較表)。
(三)水化學測試結果 對l、2號池水化學測試結果表明,盡管2號池鱉消耗飼料要比l號池高38.7%,池水長期呈灰黑色,極少換水,但2號池水明顯優于l號池(表3:1、2號池水溶氧、氨氮含量、有機物耗氧量月平均一覽表)。其中溶解氧總平均比l號池高9.7%,而有機物耗氧量和氨氮含量分別低10.6%和12.99%。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