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中的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能彌補飼料中缺乏的某些營養素。合理的施肥
能促進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長,是提高魚塘產量、增加養魚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發展漁業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魚苗、魚種培育到成魚飼養的整個過程中,施肥都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1 水產養殖施用肥料的必要性
近年來,由于飼料原料的大幅度漲價,尤其是魚用飼料的價格飛漲,致使養魚成本急劇上漲,效益逐年降低。研究表明,魚類對餌料中的蛋白質含量要求較高,一般在30%—45%之間,如草魚魚苗要求35%,魚種及成魚要求25%;鯉魚30%.;團頭魴35%。在我國,動物性蛋白質資源相對缺乏,并且魚類對食物的營養要求不僅取決于蛋白質的數量,還取決于它的質量,即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比例。在水產養殖中,雖然飼料提供了魚類生長的一定的營養素,仍無法完全滿足魚類生長要求。通過施用肥料,可以促進浮游生物生長,為魚類提供良好的天然餌料,而某些有機肥料可直接作為一些雜食性魚類的飼料,如雞糞、豬糞等。因此在水產養殖中推廣應用肥料,降低飼養成本、提高水產品產量是十分必要的。
2 施肥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肥料主要通過影響水質、浮游生物的生長及直接作為魚類的餌料來影響魚類的生長。水至清則無魚,試驗表明,施肥后可促使浮游生物繁殖生長,有效降低水體的透明度,促進魚類生長。
浮游生物是魚類直接或間接的餌料。它的種類組成,數量變動,生物量及種群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漁業產量,同時也是評價湖泊營養化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向水體中施加適量的有機肥、無機營養元素,使浮游生物具有旺盛的生活力和保持相當的密度,即增加了魚類的天然餌料。
據盧敬讓等,在海水池塘圍隔生態系統中研究了施糞肥(雞糞)、化肥及這兩種混合
肥料對浮游植物種群構成的影響:施糞肥藍藻占優勢,生物量的動態主要取決于藍藻的變動;施化肥硅藻和甲藻為優勢種類,種群組成的動態主要表現為這兩種藻類的變動;施混合肥其生物量的優勢種類、種群動態方面均表現為這兩種肥料協同效應的結果。這也表明不同的肥料種類和施肥方法將影響水體中的藻類生長。
通過施用適量肥料可以促進藻類生長,通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據報道,畝施14kg磷酸銨可以增氧1kg。
3 水產養殖中施肥現狀
施用有機肥是我國傳統的一種養魚方式,常用的有機肥主要有綠肥、糞肥、混合堆肥等;而近年來,化肥因其成本低、見效快,在水產養殖中得到了較多的應用,主要使用的化肥有氮肥(尿素、氨水、硫酸銨)、磷肥(過磷酸鈣、鈣鎂磷肥)、鈣肥(生石灰、消石灰等)。
據報道,在水庫養魚中,水體中氮磷的含量隨著水深的增加有所增大,一般在水深3.5m以下增加特別明顯,而浮游植物主要利用的是3.5m以上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施肥應注意氮、磷比例,施肥的時間、頻率及用量也應根據季節(水溫)、水的顏色變化掌握。因此,一般是在3月份以后,當氣溫在15℃以上,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施肥,其中每天中午12:00—14:00是施肥的適宜時間,在梅雨天、陰天、悶熱天和魚已開始浮頭的時候都不能施肥;在3—5月份及9月份以后,水溫較低,魚類攝食量較小,一般7—10天施肥一次;在6—9月份,5—7天施肥一次。而每次投施的濃度,一般氮控制在1g/m;,磷為0.4g/m3。
實踐證明,掌握好施肥技術,按照一定的比例施用化肥,水生生物可以成倍增長,3—5天浮游生物量可以達到高峰,肥效一般可持續7天左右。定期施用化肥,形成良性循環,浮游生物不斷增長,使魚類長期有了充足的餌料,保證魚類正常生長。
黃海水產研究所已經研制出水產養殖用商品微量元素肥料,研究確定了鐵、錳、鋅、銅、鉬、鈷、鎳等微量元素為牟氏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培養的必需營養元素,并確定了最佳濃度,具有穩定性好、使用和運輸方便等優點。
4 肥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前景及發展趨勢
為特定環境下、特定對象專門研制的水產肥料,。將在水體中營造出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促使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在復合肥中再添加適量特定的有益生物菌,是較理想的肥料組合。因為化肥富含N、P元素,吸收較快,但存在營養元素單一,使用不當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缺點;有機肥中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及多種活性有機小分子物質,養分全面,肥效持久,兩者組合,正好取長補短。而添加有益生物,如光合細菌等,可增加水體中溶解氧含量,改良水質,提高魚產量;抑制藍藻類的過度繁殖,減少有害藻類,有效增加魚類適口性藻類的種類數及生物量。
水產專用肥料的研究與應用剛起步,具體的成分配比、養分含量、應用技術及實用效果等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