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美國青蛙學各沼澤綠蛙,屬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1987年由廣東從美國引進。從1996年開始,筆者指導農戶利用稻田開挖小土池,模擬自然生態,自繁自養美國青蛙,實踐證明,小土池精養美國青蛙具有面積小產量高,投資少效益大、易管理疾病少、易捕捉上市、稻田復耕容易等優點,養殖的經濟效益可觀。現將小土池養殖美國青蛙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一、如何建設小土池
1、選擇田塊 要選擇環境安靜,距農舍200m以上,水質清新,水量充足,肥力中等,保水性能強,注排水方便的田塊,最好選擇能夠常年引用清潔水,靠近河流、水庫、溝渠的田塊。
2、開挖蛙池 自繁自育的養蛙場要具備親蛙池(兼產卵池)、蝌蚪池、馴養池、幼蛙及養成池。親蛙池一般面積15-20㎡,水深30-40cm,水陸比為1:1,可放養8-10組親蛙,同時配套建造1/3面積的遮雨棚。蝌蚪池水面寬1.4m,邊埂寬0.7m,水深40-50cm,長度因地制宜,水陸比約為1:1。稚蛙馴養池與蝌蚪池相近,可稍小些,長寬比2:1,面積約10-15㎡,水深20-30cm。幼蛙及養成池與蝌蚪池相近,水位略淺,陸地面積可稍大些。
3、配套建造飼料臺 每池配套建造1-2個飼料臺,以做美國青蛙攝食、棲息場所。飼料臺用板塊釘成,用木樁固定水中。板塊間留0.5-1.0cm縫隙以便于日常清洗。飼料臺臺面四周用方料釘制高度為5-6cm邊框。蝌蚪池的飼料臺沒入水中10-20cm;蛙池的飼料臺臺面沒入水中2-3cm,邊框一半沒入水中而另一半在水上,使在飼料臺上的水體流動既可造成飼料晃動,又不會造成飼料漂散于水面各處。
4、設置進排水系統 進水溝環繞蛙場,排水溝開挖于田塊中軸,排水溝兩旁依次排列各池。為了保證水質防止場外農藥等污染,并達到冬春季“曬水”的目的,可在水源處視用水量的多少建造相應面積的蓄水池。
5、修建防逃網 以10m寬幅的密眼聚乙稀網或尼龍篩絹為材料,可耐用2-3年。先做好蛙場四周的圍柵,再做各池的防御障。具體做法是:每隔1-2m打1根木樁,再將網衣圍成防御障,圍網要入土10cm。
二、如何提高孵化率
1、選擇優質親蛙 晚稻收割后,挖好小土池。在親蛙池中引進8-10組優良親蛙,1:1配對產卵。為達到第一年春季產卵孵苗,要求選擇二冬齡以上、體重500g左右的親蛙,并要求親蛙體質健壯、活潑、無病無傷、形狀體態嬌好,性腺發育優良。同時,應注意避免近親繁殖。
2、制作與使用孵化網箱 孵化網箱選用50目尼龍篩絹制成長方形網箱,規格長1.0m,寬0.5m,高0.8m。箱體是懸掛在框架上,網箱浮于水面,箱體入水20-30cm,且箱體離池底以防止底泥污染。網箱在孵化池中呈“晶”字排列,并用木樁固定。每箱孵化1只雌性親蛙所產的卵粒,約9000-10000粒。放置卵粒前,網箱內鋪1層5-10cm無毒無刺的青草,以待放置卵塊孵化。
3、收集卵粒 美國青蛙在建甌地區產卵時間為4月底至5月中旬,水溫18-23℃,最適水溫25-27℃。美國青蛙為體外受精,交配通常為1-2天,多則3天。產卵一般從黎明開始到上午9時。剛產出的卵粒既小又軟,產出幾分鐘后變成膠質狀小珠粒,迅速移入孵化網箱中進行孵化。卵塊置于孵化箱青草之上,保持水面浸沒卵塊,并注意卵粒的方向,下面朝上反面朝池底,若方向錯誤則會嚴重影響孵化率。
4、孵化過程中,要確保水質清澈,溶解氧充足。孵化池的進水可采取跌水或多孔射流入池的方式,以增加池水的溶解氧。
5、適時撤箱 剛孵化出的蝌蚪依靠卵黃囊提供營養,孵化出2-3天后的蝌蚪開始攝食蛋黃濾液,每萬尾蝌蚪每天投喂蛋黃1-2個,蛋黃加水1-2kg制成過濾懸浮液投喂,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一般孵化后的蝌蚪經過半個月孵化箱的精收飼養,活動自如,能自由攝食,這時將蝌蚪計數后移入蝌蚪池培養,撤出網箱。
三、如何提高蝌蚪成活率
1、清池消毒 在蝌蚪放養前10-15天,用生石灰帶水消毒,每年秋季干池曝曬,嚴寒酷凍,以消滅病原體。
2、肥水下池 蝌蚪放養前5-7天,施入經過發酵腐熟的有機肥1.2-1.5kg/㎡,以培養天然基礎餌料生物,使蝌蚪肥水下池。
3、合理放養 16日齡以后的蝌蚪已經能夠自由覓食,放養密度以1000尾/㎡左右為宜,以后視蝌蚪生長情況適當稀疏。為保證蝌蚪變態時水質、飼料、溶解氧等條件符合要求,蝌蚪變態前的放養密度以100-300只/㎡為宜。
4、科學飼養 蝌蚪期,飼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45%。建甌地區從4月底至5月中旬孵化的蝌蚪到變態約70-80天,9月份孵化出的蝌蚪要延長到翌年4月后變態,有的農戶用面粉、玉米粉和魚粉混合料投喂蝌蚪,雖可降低成本,但生長時間長達80-90天。使用全價配合飼料可縮短生長時間,蝌蚪初期(16-45日齡)投喂全價蝌蚪粉料,45日齡后改為投喂浮性顆粒料。投喂應堅持“四定”的原則,投喂以1-2小時內吃完為度,不要過量投喂,以避免腹脹死亡。顆粒料需軟化處理,1kg顆粒料用0.3kg清潔水攪拌均勻浸泡10分鐘,飼料輕度軟化后再投喂,可避免飼料刮傷腸道和食入臟水。不同批次的卵粒孵化出的蝌蚪要分開飼養,使蝌蚪變態控制在同一時段,保持規格的整齊一致。
四、如何提高變態成活率
蝌蚪變態前,體側肘關節突出,腹部收縮變細,體形瘦小并停食。從蝌蚪剛變態的稚蛙登陸上岸時,每天要及時捕捉,收集后放置于稚蛙馴養池精心馴養,這一階段的管理最關鍵,掌握好就能提高成活率。剛變態的稚蛙嗅覺差,主要靠視覺攝食,只攝食活的動物,因此必須投喂活餌。馴化過程要耐心,需多次誘導。連喂3天活餌后,再按活餌與全價配合飼料比例1:1投喂,全價配合飼料的大小以稚蛙能一口吞下為宜,以后逐漸加大全價配合飼料的比例,直至全部投喂配合飼料。
五、如何綜合防治病害與敵害
在美國青蛙蝌蚪、幼蛙及成蛙養殖過程中,病害防治要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蝌蚪期主要有水霉、腸炎、氣泡、車輪蟲等疾病,幼蛙及成蛙期主要有紅腿、爛皮、腸炎、腹水、車輪蟲等疾病,遇有疾病發生時,除應及時對癥施藥外,重點應做好以下綜合防治關鍵技術。
1、重視清塘,用生石灰帶水清塘,一般用200-500ppm全池消毒。
2、日常消毒,每隔15-20天進行水體、蛙體消毒1次,池水消毒用硫酸銅0.5g/㎡和硫酸亞鐵0.2g/㎡合劑全池潑灑,蛙體消毒用7ppm高錳酸鉀浸泡蛙體20分鐘。
3、防治敵害生物,對蛇、鼠害,可以經常檢查防御障有否破損,可及時修補;預防鳥害,可用遮陽網搭遮陽棚,既可防曬降溫又可預防鳥類侵襲。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