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前 言
DB33/ 545-2005《無公害中華草龜》分為三個部分:
——第1部分 苗種繁育技術規范;
——第2部分 養殖技術規范;
——第3部分 質量安全要求。
本部分為DB33/ 545-2005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提出并歸口。
本部分起草單位: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徐曉林、杜建明、張成、張海琪、鄭天倫。
無公害中華草龜第2部分:養殖技術規范
1 范圍
本部分規定了無公害中華草龜養殖的術語和定義、環境要求、溫室養殖、室外養殖、飼料投喂、病害防治、越冬管理、捕撈等技術。
本部分適用于無公害中華草龜的溫室和室外養殖。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部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部分。
GB/T 18407.4 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NY 5051 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T 5067 無公害食品 中華鱉養殖技術規范
NY 5071 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
NY 507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DB33/T 545.1—2005 無公害中華草龜 苗種繁育技術規范
3 定義和術語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部分。
3.1
仔龜
稚龜開食后至規格50 g以內的中華草龜。
3.2
幼龜
仔龜培育至規格50 g以上、性腺尚未成熟的中華草龜。
4 環境要求
環境安靜,背風向陽,水質符合NY 5051的規定,空氣、底質符合GB/T 18407.4的規定。
5 溫室養殖
5.1 龜池
磚混結構,單池面積以10㎡~50㎡為宜,池深以0.8 m、池水深以0.4 m~0.5 m為宜,池壁垂直、池角呈弧狀,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及供熱控溫和供氣系統,并設網片以供棲息。
5.2 龜池消毒
放養前7天用1 mg/L的三氯異氰尿酸或15 mg/L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
5.3 進水培肥
龜池消毒3 d~4 d后先排干水,再進水5 cm~10 cm,水溫30℃~33℃。一周后池水培育至淡綠色,仔龜即可肥水下池。
5.4 仔幼龜放養
5.4.1 仔幼龜來源
最好來自本場從稚龜培育而成的仔幼龜,不足部分可選購外場培育的仔幼龜。選購時應注意下以事項:
a) 盡可能就近選購;
b) 規格整齊、大小一致;
c) 體質活潑健壯,無外傷和病殘,體色正常,體表光亮;
d) 注意選購池和放養池的溫差,以不超過2℃為宜;
e) 選購的幼龜應停食一天以上,裝運前龜體及裝運工具要經消毒。
5.4.2 龜體消毒
放養同一池的仔幼龜應規格大小要一致。放養前和分養時,應進行消毒,消毒方法見表1。
表1 龜體消毒
消毒藥品 濃度 方法 時間(min)
高錳酸鉀 15 mg/L~20 mg/L 浸泡 15~20
食鹽和小蘇打合劑 4 %+4 % 浸泡 15~30
5.4.3 放養密度
仔龜以100只/㎡~150只/㎡為宜,幼龜以20只/㎡~30只/㎡ 為宜。
5.5 養殖管理
5.5.1 水質管理
視水質情況適量換水,當pH值低于7時,用生石灰25 mg/L化漿潑灑調節;當池水發紅時,應及時撈出水蚤。平時定期用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
5.5.2 溫度調控
水溫控制在28℃~32℃,室溫高于水溫2℃。
5.5.3 巡池
在投喂后1小時進行巡池,檢查環境中氣味濃度和變化、龜的吃食、活動和水質變化等情況及室內設施完好度等,并做好巡池記錄。
6 室外養殖
6.1 池塘要求
土池或池壁為磚混結構、池底為泥土,單池面積以500㎡為宜,也可由養魚塘改建而成,混養池面積一般為667㎡~2500㎡,池深以2.0m、水深以1.5 m~1.8 m為宜,坡比1:3左右,坡岸四周留0.5 m~1 m寬的空地供龜活動。池四周設防逃設施,防逃材料要求表面光滑,圍攔牢固,高出地面0.4 m以上,埋入地下0.1 m以上。每池設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并在進出水口安裝防逃金屬網。
6.2 養殖模式
外界水溫穩定在25℃以上時,未能達到商品規格的幼龜可移到室外進行養殖。養殖方式可專養、也可魚龜混養。每667 m2放養密度:視幼龜規格大小,專養塘放養800只~1500只;混養塘視魚和幼龜的規格大小分別為500尾~800尾和 800只~1500只。
6.3 龜池消毒
放養前15天用5 mg/L的三氯異氰尿酸或15 mg/L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或每667 m2 面積用生石灰75 kg~100 kg,干法清塘,一周后注水1.5 m。
6.4 水質管理
保持池水水位穩定、水質清新,以換水或加水的方法調節水質,春季水位控制在0.8 m、夏、冬季控制在1.5 m以上,高溫季節視水質、水溫情況,適量加注新水。根據池水pH狀況潑灑生石灰,調節池水pH至7~8,并定期全池潑灑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使水保持淡綠色或黃綠色,維持透明度25 cm~30 cm。
7 飼料投喂
7.1 飼料種類
有配合飼料,鮮活動植物飼料。
7.2 飼料質量
鮮活動植物飼料要求不腐爛、無污染和藥殘;配合飼料不霉變,安全質量應符合NY 5072的規定,粗蛋白含量宜在35 %以上,粗脂肪含量大于4 %,仔、幼龜配合飼料的粗蛋白含量可適量提高。
7.3 投飼方法
按“四定”投飼原則投喂,鮮活動植物飼料:仔龜日投飼率為8 %~12 %,幼龜為3 %~5 %,成龜為3 %~3.5 %;配合飼料日投飼率為1 %~1.5 %。結合吃食情況,以總量的5 %幅度靈活增減。每天投喂兩次,上午投喂40 %、下午投喂60 %。溫室養殖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少量搭配部分鮮活餌料,室外養殖以鮮活餌料為主,適量搭配部分配合飼料,投喂時配合飼料制成軟顆粒后投喂,也可投喂膨化專用顆粒飼料,鮮活飼料應經絞碎或打成漿后拌入配合飼料制成軟顆粒后投喂。
8 病害防治
8.1 防病原則
按DB33/T 545.1—2005第1部分 苗種繁育技術規范中的8.1和8.2執行。
8.2 常見龜病的防治
白眼病
仔幼龜中發生較多,越冬中不見陽光或室內飼養時水質不佳時,尤其容易致病菌感染而發生一旦發現此病,常常是發病中、后期,多數已化膿結成眼屎樣膿塊積在眼瞼內部,壓迫眼球和視神經引起盲眼,影響攝食而消瘦死亡 將病龜捕出,扒開龜眼,用生理鹽水洗眼,把膿屎洗去,然后用5千克水80萬國際單位的鏈霉素藥浴,隔天連用3次~4次即愈。 復方新諾明、先鋒霉素、金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30d
水霉病
體表長灰白色絮狀菌絲體,柔軟而厚長,容易引起病龜騷動。 盡量減少對龜體的直接操作;春季在飼料中添加0.1 %維生素E,可提高抵抗力;0.4 ‰~0.5 ‰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30 mg/L~40 mg/L福爾馬林全池潑灑,或用仙鶴草、七葉一枝花、蒲公英等中藥各60g煎湯后全池潑灑。
腸炎病
精神呆滯,頭頸無力,少食或不吃食,糞便呈蛋清狀,黑褐色、強堿性、腥臭,排泄孔發紅。嚴重時眼球下陷、皮膚松馳干燥、無光澤,衰竭死亡。 早期預防是防止該病發生的重要措施,養殖期間經常更換新水,定期潑灑生石灰,保持水質清新;不投變質飼料;4月~11月,每20天每50kg用口服敗醬草、穿心蓮、地枳炭、地錦草、大荊葉、板藍根、甘草等60g,煎汁拌入飼料中喂服;發病時用5 ‰的氟哌酸,連服7d;對無法進食的重癥龜可注射慶大霉素,每千克體重4萬單位。 復方新諾明、先鋒霉素、金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30d
氨中毒
皮膚紅腫,四肢充血、潰爛或起水泡,浮出水面拔水或上岸后不愿下水,無食欲 養殖期間應定期換水、清毒;用生石灰調節pH值至7.5~8。發病時先全池潑灑沸石粉,然后再全池換水。
腐皮病
甲殼表面及頸部、四肢、尾部皮膚潰爛發黑,嚴重時腐爛成缺刻狀或骨骼外露,最后死亡。 放養密度要合理,大小規格要整齊;每15天用30 g/㎡生石灰全池潑灑,保持pH值7.5~8。口服黃柏、黃蓮、白芍、蓮翹等60g/50kg,外消利福平1.5mg/kg,隔天消毒,連用兩次。金霉素、鏈霉素10mg/L浸浴48h,隔天再浸洗,連續3次~5次可痊愈。
9 越冬管理
按DB33/T 545.1—2005第1部分 苗種繁育技術規范中的7.7執行。
10 捕撈
干池捕撈。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