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眼下正值北方的隆冬季節,氣溫驟然下降,給海上養殖業又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目前正在養殖的魚類和海參養殖更要采取得力措施,確保安全過冬。
在魚類冬季養殖中,大菱鲆等魚類數量最多,它們最適宜生長的水溫是16℃~22℃。近年來,許多養殖業已逐步由海面網箱轉向工廠化養殖,并且利用深海水進行養殖,因為深處海水的溫度可以達到12℃左右,大大降低了能耗。室內工廠化養殖的海水需人為更換,而在冬天為了保溫,減小能源消耗,更換的頻率大大減小,導致水質惡化,容易發生各類疾病。而一旦發病,一些病又蔓延得很快,有時候即使用藥能夠進行控制,也會嚴重影響魚的生長,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對此,一是要減小養殖密度,以每平方米25尾~30尾為好;二是要加大水交換量;三是要及時清除池內的死魚和病魚,勤吸底,勤消毒,搞好池底衛生;四是對于少量露天養殖池,要適當提高水位,出現結冰要及時敲碎,以增強水中的有效溶氧。
海參喜低溫,但當水溫低于5℃時,海參也會停止生長,進入冬眠狀態,因攝食量不足,對病害的抵抗力便大大降低,很容易發病。目前北方的海參養殖多為潮間帶和蝦池造礁的露天養殖,冬季不少參池表面已經結冰,參池水溫接近了0℃,加之海洋潮位低,參池水循環量減少,池水中的溶解氧也相應在地降低,另外,由于水循環量減小,沉積到池底的污泥雜藻、海參糞便等腐爛后產生的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得不到及時氧化,海參生長的外部環境被惡化。而當水溫差變化短時間超過2℃時,海參便會產生抗應激變化,當水溫突然超出了海參的承受能力,海參便會出現腫嘴、吐腸等現象,直到死亡。所以在冬季,一定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加大參池水體交換量,抓住冬季的高潮位時期,盡可能多地為參池注入新水,要加深水位保持水溫,水深至少保持在2米以上,越深越好。條件稍差的參池,必須上人工提水設備,增進池水的有效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質質量,改善海參生長環境。在為參池換水時,不要大排大放,防止影響水溫穩定。同時,當水溫低于5度以下時,要加強參池的監測,發現池內有外出的成品海參一定要及時撈出。因為在這個環境溫度下,遠離附著基的海參是不正常的表現,早晚要發病,早早撈出可以避免病菌傳染。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