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藤壺又稱“馬牙”或“蚵沏仔”,大多生活在潮間帶,附著棲息在海水中的任何固定或浮動的硬物上,廣泛著生在海岸礁石上,其外殼如一座小火山,殼板顏色灰白,殼圓錐形,殼徑約1cm,殼孔內可伸出有分支的蔓腳6對,蔓腳運動迅速,藉以攝食海水中的動物性食物。藤壺屬甲殼動物,歷來為我國沿海居民所喜食,為重要的采捕對象。近年來,由于采捕過度,藤壺近海資源嚴重衰退,而人工采捕的勞動強度大,既費時又易造成藤壺肉體破碎,產量也不高,因此,開展藤壺延繩式養殖具有現實意義。
一、養殖海區的條件
2003年5月~2004年1月,我們在樂清灣內開展延繩式藤壺養殖取得良好效果。養殖海區位于樂清灣大青島南側,而樂清灣位于浙江省南部甌江口北側,為半封閉型海灣,屬太平洋潮波系統的半日潮,潮差大,海灣平均潮差4.54m,大潮平均流速39cm/s~73cm/s,是沒有大的陸地徑流注入與干擾的純海洋性海灣。養殖海區各月水溫變化范圍為7.5℃~31.6℃,水溫變化有明顯的季節性,2月和8月的水溫分別為平均最低和最高。水體鹽度在20.2‰~29.4‰左右,pH在7.71~8.33之間,COD含量范圍為0.32mg/L~1.26mg/L,BOD含量范圍為0.24mg/L~1.68mg/L。
二、養殖設施的基本結構
用一根長75m~80m、直徑為1.8cm的聚乙烯繩作為大綆,大綆兩端用毛竹打樁固定,毛竹樁粗9cm,且打入泥下2m深。每根大綆中間用20個塑料浮子或泡沫浮子作為浮力裝置,每個浮子的浮力在15kg以上,每個浮子的間距約為3.5m~4.0m。二根綆繩間平行延行,間距為2.5m,二根綆繩中間每隔1.0m~1.5m處吊掛一長2.5m粗7cm的新毛竹,共43根新毛竹平行排列,毛竹通心,沉入水下1.5m~3.0m處,用以附苗養殖。毛竹兩端用0.6cm~1.0cm粗的聚乙烯繩固定在2條大綆上。
三、采苗
每年立夏至小滿期間的起水時是樂清灣內藤壺產卵的集中時間,也是附苗的最佳時節。2003年5月4日,將養殖設施下水采苗。
四、日常管理
1.合理密養 養殖過程中,定期提上毛竹以觀察藤壺生長情況,觀察毛竹上藤壺的附著密度,如果發現附苗過密則應及時剔除小個體的藤壺苗,以利于其他藤壺的快速生長,也有利于養成大規格藤壺。
2.及時調節水層 養殖前期,水溫較高,可將附有藤壺苗的毛竹沉入水下約3.0m處,這樣的水深不會導致附苗過密而影響生長。冬季,水溫較低,可以及時將毛竹向上提至水深1.5m處,以適合藤壺的攝食生長。
3.加強海上管理 養殖期間,要定期檢查浮力、吊繩等養殖設施是否牢固,同時防止海面漂流物的沖擊,以免防止養殖設施的損壞,尤其是臺風天氣前要進行養殖設施加固,臺風天氣后還要及時進行清理。
五、收獲
養殖可進行至年終或翌年1月~2月,此時藤壺膏滿肉肥,應及時收獲上市,以提高養殖效益。可將毛竹解下,用清水沖凈或用刷子刷去泥漿,然后用榔頭猛力擊打毛竹,藤壺就會整個脫落,再集中上市。
六、實例與討論
1.實例 2003年5月5日至2004年1月15日,我們進行淺海延繩式藤壺養殖8個月多,養殖藤壺15畝(每二根大綆相連成一組,為1.0畝),共產藤壺2580kg,藤壺平均規格為102個/kg,產值約4.13萬元,扣除總成本2.20萬元,共獲利1.93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2.討論 ①養殖應選擇適宜的海區,養殖海區水深而浮泥少,餌料生物豐富,藤壺生長快,養成規格大,最好選擇能避開臺風的內灣海區進行養殖為佳。②及時采苗。各地應根據藤壺產卵的集中季節及時將附著基投放于養殖海區,以免錯過采苗季節而影響生產。③控制附苗量。為養成大規格的藤壺,附苗密度的控制是關鍵,控制采苗密度可在禾苗前用塑料繩將毛竹部分纏繞,待附苗后將塑料繩解除即可降低附苗密度。養殖過程中,可采用水層調節、人為剔除等方法降低附苗密度。④試驗證明,新毛竹是很好的附著基,這不僅是因為其含竹油,藤壺易附著,而且還有利于藤壺養成后的完整收獲。此外,包括色拉油油壺這種塑料質地的什物也是較好的附著基。⑤淺海藤壺延繩式養殖是一項新穎的養殖方式,尚有許多養殖技術需要完善,也有很大的養殖潛力可挖。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