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林蛙形態近似青蛙,雌蛙體長7~9cm,雄蛙較小。皮膚顏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不同,秋、冬為褐色,夏季為黃褐色,雌蛙腹紅黃色。雄蛙有聲帶。棲于長白山麓、松花江及鴨綠江上游山區森林、荒地。喜陽光較弱的濕潤山林背坡。夏季離水,秋、春入水。以吉林、黑龍江兩省為多,河北、河南、山東、四川、山西、陜西、青海亦有分布。
中國林蛙是集食、藥、補為一體的珍貴蛙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很高,市場供不應求,近幾年來,各地掀起了養殖中國林蛙的熱潮,但在越冬管理上普遍存在著措施不得力、設施設計不合理,越冬存活率低的現象。同時,林蛙的病害也制約著這一產業的發展。因此,如何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病規律,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是林蛙養殖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中國林蛙越冬管理
1.中國林蛙越冬期存活率低的原因。
北方冬天漫長而寒冷,在惡劣環境條件下,北方山區中國林蛙越冬以水域為主。中國林蛙屬變溫性動物,它的體溫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作為沒有調節體溫及保溫機制的林蛙,在氣溫下降至10℃以下時就不能攝取食物,再低溫時就要進入冬眠。越冬期間,冬眠的林蛙新陳代謝達到最低限度,甚至處于麻痹狀態,靠肝臟及脂肪體中儲存養分來維持生命。同時還有呼吸次數減少,心臟節律減慢,血管與微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使林蛙耗氧量逐月遞減,這有利于林蛙在水中度過嚴冬。影響林蛙安全越冬的不利因素也很多,在長時間冰封情況下,水體內部會產生與封冰前完全不同的變化。隨著氣溫下降和冰層加厚,水溫逐漸降至0℃,因冰凍及滲透,水量減少。由于有機物的分解以及在蛙、魚等生物的呼吸作用下使水中含氧量不斷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則不斷上升。這些環境條件的變化,對中國林蛙越冬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2.中國林蛙越冬管理。
。1)要做好中國林蛙越冬前的準備工作?尚滦拊蕉兀部衫迷刑翂、水坑越冬,但要將塘壩加大加深,盡量鏟除淤泥和雜草,以減少有機耗氧,防止有害氣體發生。
。2)要滿足中國林蛙越冬期對溶解氧的需要。水中溶解氧的來源有兩方面:一是空氣中的氧氣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但水面冰封后,水與空氣的接觸被冰隔斷,空氣中的氧不能溶于水中,靠空氣補充溶氧的來源斷絕了。很多越冬池內沒有水生植物,即使有水生植物,由于山區冰層厚及烏冰,直接影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靠永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也不大可能。所以,越冬期林蛙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窒息而死。
據多年觀察,活水越冬池問題不大,因自然流水不斷,水中溶氧及時得到增補。所以冬季不會發生成批死蛙現象。
目前,養蛙的越冬池多數為死水(也叫止水)越冬池。冬天水源干涸,沒有活水流經越冬池,溶解氧得不到補充,水中含氧量的降低速度逐月加快。到1月份水中含氧量僅為4mg/L(林蛙正常越冬需要量為6mg/L)左右。特別是蛙在水的底層越冬,而池水缺氧往往是先從底層開始,水中的溶氧量上多下少,對越冬期林蛙的威脅非常大。
解決越冬池溶解氧不足的問題,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一是越冬池蓄水量要充足,秋分前后要蓄滿水,水深不低于2.5m。按越冬蛙每平方米150只的要求,水面面積不能太小。二是蛙、魚一池越冬時,因蛙、魚爭氧,越冬魚量應控制在每立方米水體0.2kg為宜,比正常放養量減少一半。并要盡量清除野生雜魚,以減少耗氧因素。三是整個越冬期要精心管理,定時觀察蛙的越冬情況。因水生動物對缺氧非常敏感,嚴重缺氧時(如溶解氧降到3mg/L以下),在冰眼附近可看到劍水蚤、松藻蟲、水斧蟲、蚜蟲等水生昆生。因此,打開冰眼時,觀察水生昆蟲是否上游,可作為推斷水中溶氧多少的標志。
嚴重缺氧時,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水補氧。抽取附近的水源(井水、河水、庫水、泉水)注入到越冬池中。二是打冰眼補氧。冰眼打在深水處,1畝水面打一個寬1.5m、長3m的冰孔。順著主風向排開,借風力的作用形成水浪,加速氧向水中溶解,以提高補氧效果。為防止冰眼重新結冰,夜間可用草簾子遮蓋起來。
(3)有條件的地方,應人為的控制溫度和濕度。保證中國林蛙安全越冬。
二、中國林蛙的病害防治
1.中國林蛙致病的原因。
。1)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水環境中除存在著一些致病微生物外,多數是兼性致病菌。這些病菌在數量少、蛙體健康的條件下,不會使林蛙致病。但隨著水質變差、氣候惡化、餌料不足、飼料單一、密度過大等不利因素出現,這些病菌就會成為致病菌。目前發現最嚴重的病害是林蛙紅腿病、爛皮病、水酶病、腸炎等。
。2)環境因素。例如水溫、水的酸堿度、水中溶氧量、水中有害氣體、農藥、化肥等,超過允許范圍時均可能導致林蛙生病。
(3)飼養管理因素。如不合理的放養密度、飼料變質、飼料單一、營養不全面、蛙池及蛙場設計不合理等,可導致林蛙生病。蛙場環境惡劣,不定期消毒,也可使林蛙患病,所以蛙場應定期消毒,嚴格防疫程序,控制細菌和病毒繁殖和產生,保證林蛙不得疫病。林蛙養殖主要是防疫和預防。得病后治愈率較低。
2.中國林蛙疾病的綜合防治。
。1)徹底清池。繁育場所的各種生產用池在使用前必須徹底清池。排干池水,每100平方米用8kg生石灰溶于水中后全池均勻潑灑,兩天之后灌水浸泡10天,然后把水排出。放養前灌入清水,兩天后測定酸堿度,確認酸堿度適合時再放養。
。2)藥浴放養。種蛙、蝌蚪放養前要用高錳酸鉀藥浴,使用濃度10~20mg/kg,現配現用,浸洗時間為1小時?蓺珞w表或鰓部寄生蟲和致病菌,增強蝌蚪、蛙體抗病力。
。3)調節水質。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注意調節水質,保持適當的透明度,使池水活、肥、爽,為蝌蚪和變態的小幼蛙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態環境。主要方法是進行水體消毒和加灌清水。
。4)灑藥預防從4月份開始,定期用殺蟲類及滅菌類藥物進行全池潑灑,預防病害發生。原則上每半月一次。目的是殺滅蝌蚪體表的寄生蟲及水體中寄生蟲的無節幼體,殺滅蝌蚪體表的致病菌及降低水體致病菌的密度,改善水體質量。常用的藥物有優氯凈、防消散、敵晶等,可根據藥品說明書確定施用量。但是,無論使用何種藥物,使用何種方法,由于水溫不一樣以及林蛙幼體、成體對藥物的承受程度不同,施藥前必須進行試驗,俗稱試水,證明無藥害或毒性消失后,方可大量用藥或放養。
(5)注意操作減少碰傷。蛙的體表容易受傷,受傷蝌蚪和成蛙容易受到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侵染。因此,在運輸、搬運、投放、分散等生產環節中,必須小心操作,以免碰傷林蛙。
(6)做好檢疫工作。從外地購進蛙卵、蝌蚪或種蛙時,應請有經驗的林蛙養殖專家協助做好檢疫工作。同時做到不從疫區購進苗種,不購進有病苗種,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