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烏鱧屬鱸形目、鱧科,俗稱烏魚、才魚、黑魚等,是鱧科魚類中個體大、生長快、經濟價值高的淡水名貴經濟魚類。烏鱧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營養豐富,比雞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質高。據測定,每100g烏鱧肉含蛋白質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富含人體所需的鈣、磷、鐵、鋅等營養元素。烏鱧作為藥用具有去瘀生新,滋補調養等功效,外科手術后,食用烏鱧具有生肌補血,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因此,烏鱧歷來深受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市場的歡迎,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我國人工養殖烏鱧剛剛開始,其前景看好,但還有許多問題急待解決。現將烏鱧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技術分述如下:
一、烏鱧的生物特性
1.形態特征
烏鱧身體呈長筒狀,頭尖長似蛇形,尾圓而扁平。上下頜均具細齒,犁骨、腭骨上有犬齒,鰓裂大,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上腔有發達的鰓上器官,可直接進行氣體交換,故烏鱧離水2~3天只要保持鰓和身體濕潤也不會死亡,便于運輸。烏鱧體被圓鱗,頭、背部呈暗黑色,腹部灰白,體側有2列大型不規則黑斑。背鰭與臀鰭很長,背鰭條47~52,臀鰭條31~36,胸鰭條17,腹鰭條1~5,側線鱗6069,脊推骨52~60,體長為體高的53~6.2倍,為頭長的3.0~3.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6倍。
2生活習性
烏鱧喜歡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溝港及低洼沼澤的靜水水草區。烏鱧對水質、水溫和其它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特別強,即使其它魚類難以生存的水域環境,烏鱧也能生活。烏鱧的生存水溫為0~41℃,最適宜水溫為26~28℃。當冬季水溫過低時,其將身體后半部潛埋在淤泥或草堆里,頭露在水中,不吃不動,也能生存下來。烏鱧耐低氧,在渾濁缺氧的水體中亦能生存,其將頭斜露出水面,借助鰓上器官,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即使在少水甚至離水的情況下,只要保持鰓部和體表一定濕度,仍可存活較長時間。烏鱧善跳易逃,一條800~1000g的烏鱧可躍離水面1~2m,當多雨季節,食物不足或其它條件不適時,烏鱧常躍出水面,發生“過道”現象,因此養殖烏鱧要注意防逃工作。
3.食性與生長
烏鱧為典型的兇猛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小魚、蝦、蛙和蝌蚪、水生昆蟲及其它水生動物為食。因魚體大小和棲息環境的不同,其攝食的食物種類也不同,魚苗期主要以橈足類、枝角類和搖蚊幼蟲為食,當體長達30mm以上時,轉向以水生昆蟲為主,也吃一些小型魚蝦,當體長達80mm以上時,則以魚蝦類為主要攝食對象。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魚體的長大,當食物不足或規格大小相差懸殊時,烏鱧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因此,養殖烏鱧要注意放養規格一致,尤其是苗種培育階段,應根據規格大小實行多級分養。在自然條件下,2齡前,為烏鱧體長加速生長階段,生長旺盛,2齡后,進入性成熟階段,魚體增長速度減慢。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烏鱧苗可達200~300g/尾,2齡魚可達1500~2000g/尾。
4.性成熟年齡和繁殖季節
烏鱧的性成熟年齡和繁殖季節隨地域而稍有差異,長江流域的烏鱧,2冬齡,體長30cm以上,性腺即可成熟,其產卵季節為5~7月,以6月份產卵最盛。黑龍江流域的烏鱧,2冬齡以上,體長大于35cm性腺才能成熟,其產卵季節為6~8月,7月為產卵高峰期。
二、烏鱧的苗種繁殖
隨著烏鱧養殖的發展,烏鱧苗種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單靠捕撈野生苗種來養殖,不僅數量少,供應無保障,而且質量差,規格不整齊。因此人工繁殖烏鱧苗種已成必然趨勢。
1.烏鱧親魚的選擇與培育
(1)烏鱧親魚的來源與選擇
烏鱧親魚的來源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結合江河、湖泊冬捕,選留親魚;二是池塘培育選留親魚。選留親魚的主要標準是: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重750g以上,2冬齡,達性成熟,雌、雄比為1∶1。2烏鱧親魚的培育親魚培育池:面積一般為300~400m2,不宜過大,水深1.2~1.5m,土質池底,池堤設0.8~1m高的尼龍網,以防烏鱧外逃,放養前每畝池塘用生石灰50~60kg清塘消毒。親魚放養:親魚數量多,可單養,每100平方米放8~10組,并適量搭養鰱、鳙魚種,以調解水質。飼料投喂:喂養烏鱧親魚的主要飼料為小魚、小蝦,當水溫達18℃以上,即可投食,當水溫23~27℃時食量大增,投喂量為親魚體重的10%~15%。投喂的小魚、蝦要求新鮮,大小適口。飼養管理:主要是注意親魚產前產后培育,經常加注微流水,保持水質清新。另外,親魚池中央或四周種植水葫蘆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利于烏鱧隱蔽、吃食和調節水質。
2.人工催產
(1)產卵池和魚巢的準備。
烏鱧的產卵池以土池為好,不傷親魚,面積20~30m2,水深1.2~1.5m,催產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消除野雜魚、蛙卵等有害生物,并用網圍好,防止其它動物進入。烏鱧有筑巢習性,為此,產卵池可用質地柔軟、新鮮無毒的水葫蘆、水花生或馬來眼子菜等做成魚窩,待親魚注射催產藥物后放入產卵池。
(2)催產藥物及方法
催產烏鱧的藥物種類繁多,在生產實際應用中,一般常用鯉魚垂體2粒+HCG1000~1500IU/kg或DOM+HCG1000~1500IU/kg,雄魚的藥物劑量為雌魚的1/2。分兩次注射,第一針注射量為藥劑總量的1/3~1/4,以促進性腺的進一步成熟,15~20小時以后注射第二針。注射的部位一般為胸鰭基部,體腔注射。(3)親魚的配對與產卵
親魚注射催產藥物后,按個體大小,雌、雄1∶1配對放入產卵池,每個產卵池放1~2對,不宜多放,以防“求偶爭斗”,影響催產率。水溫20~25℃,效應時間25~30小時即可產卵。親魚發情產卵時,要保持安靜。
3.受精卵的孵化
親魚產卵后撈出,及時進行受精卵的孵化,烏鱧受精卵人工孵化的方式多樣,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1)產卵池孵化:
即親魚產卵后,只將親魚撈出,受精卵繼續留在產卵池孵化,要注意的是孵化池保持微流水狀態,不斷更換新水。另要注意防止其它魚、蛙等入池。這種方法省時、省力、成本低,受精卵不受損傷,孵化率高,適合各家各戶生產。
(2)孵化環道孵化:
將魚巢連同受精卵一起移入孵化環道集中孵化,每立方米水體放受精卵2萬~3萬粒,以微流水沖動,注意經常洗刷紗窗防止漫水。這種孵化方法的好處是:受精卵集中,便于管理,適合于大型孵化場采用。
(3)網箱孵化:將魚巢和受精卵一起移入網箱,設置網箱的地方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并有一定的微流水,每立方米水體放卵1萬~1.2萬粒。網箱孵化簡便易行,管理方便,既適合各家各戶少量孵化,也適合大型孵化場大批孵化。
三、烏鱧的食性馴化和苗種培育
烏鱧的食性馴化和苗種培育是人工養殖烏鱧中的一大技術難關。各地普遍反映“烏鱧要苗容易,育種難”。苗種發花成活率最高不過50%~60%,一般為20%~30%,甚至更低。因此,提高烏鱧苗種培育成活率,降低生產成本,是目前烏鱧養殖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關。
1.仔魚的馴養
剛孵化的仔魚,體質弱,活動能力差,浮于水面或側臥于水草等附著物上,以自身卵黃為營養來源。隨著卵黃囊逐漸被吸收縮小,幼體發育不斷完善,其活動能力增強,可自由游動,并開始主動攝食,行混合性營養,此時是烏鱧苗種死亡的高峰期,務必精心馴養。其馴養方法如下:
(1)適時喂食。當卵黃囊消失,魚苗開口從外界攝食時,用浮游生物網撈取浮游生物,并經30~40目篩絹過濾2~3天后不必過濾,以其濾液均勻潑灑在孵化池內,若食料仍不能滿足其需要時,則可投喂熟蛋黃,每萬尾魚苗用熟蛋黃1~2個,以30~40目篩絹過濾,濾液均勻潑灑在孵化池四周,讓其吃飽吃好。
(2)保持水質清新。魚苗脫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狀物漂浮在水體中或沉入水底,故應經常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加水體溶氧,排除卵膜及油狀物。
(3)注意病害防治。烏鱧魚苗期最易患水霉病,一般以0.1~0.2g/m3的孔雀石綠水消毒。魚苗經8~10天的馴養,體長可達10~15mm,體色轉黃。隨著魚苗個體增大,密度增加,對餌料、溶氧等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此時,應及時分池轉入苗種培育。2.魚種培育
(1)土池培育苗種
①魚苗池要求:烏鱧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面積一般為50~100m2,以便馴食、操作和管理。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干,以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質,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食物。
②魚苗放養:魚苗投放前,先放20~30尾試水魚以觀察水體藥性是否已消失。投放的魚苗應為同一批次孵出的苗,放養時的水溫差不能超過2℃,放養密度視餌料、養殖技術和培育規格而定,一般放養密度為60~80尾/m2。以后視魚苗生長情況和培育時間逐步過篩分稀。也有的一次放足40~50尾/m2,直接培育成大規格魚種。
③飼料投喂:馴養后的仔魚,下池時,以浮游動物為食,隨著魚苗長大,攝食量增大,而池中的浮游動物逐漸減少。這時,一方面通過繼續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喂豆漿。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達3cm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攝食量進一步增大,單靠浮游動物已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這時,可投喂魚糜于食臺上馴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飼料拌魚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減少魚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
④培育管理:
a.及時調解水質。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于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壞水質,因此,烏鱧苗種培育期間,應每2~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3~1/4,先排后灌。另外在魚苗池中移植一些水花生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凈化水質和供魚苗隱蔽、吃食。
b.及時分養。當魚苗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烏鱧有大吃小的習性,尤其是食物缺乏時,表現更為突出。因此,烏鱧苗種培育要及時拉網、過篩、分養,同一池的苗種,力求大小一致,以免弱肉強食,影響魚苗成活率。
c.防病防逃。日常注意檢查進出口攔柵,雨天防止漫池。拉網過篩難免損傷魚體,魚體一旦受傷,最易患水霉病,生產中常用0.1~0.2g/m3的孔雀石綠防治。
2網箱培育苗種
①網箱的制作和設置
網箱采用30~40目的軟質尼龍網布縫制,規格5m×1.5m×1.2m,長方形,敞口式。網體用木料或竹子作框架,網箱四角固定在框架上,高出水面約30cm。網底離地50cm以上,以卵石作沉子,使網體充分自由展開,并隨水位自由升降。箱間行距4~5m,便于箱內外水體交換,網箱設置的水域要有一定肥度,靠近進水口,離堤岸3m以上。
②魚苗放養
投放的烏鱧魚苗,必須為同一來源,同一批次,大小規格基本一致,一般放養密度為1000~1500尾/m2。
③餌料投喂
經馴養的仔魚投放于網箱后,第一天停食,第二天開始馴食,將魚、蚌、螺肉等搗碎成肉泥投喂于食臺上。開始幾天,每萬尾魚苗投喂400~500g,每天4~5次,以后視魚苗生長和吃食情況,逐漸增加投喂量。也可馴食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烏鱧的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要求達40%以上,其馴食方法為:開始用魚泥誘食,2~3天后加入烏鱧幼魚粉料拌和成團狀投喂,以后逐漸增加人工配合飼料量,減少魚泥量,直至全用人工配合飼料。魚苗經15~20天的飼養,體長一般可達2.0cm以上,這時可根據魚苗口徑,投喂不同粒徑的顆粒料,每天早、中、晚投喂3次,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8%~10%。投喂方法:1kg顆粒料加清水0.5kg浸泡約10分鐘,當顆粒料輕度軟化時即可投喂。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馴食過程中,不得投喂鮮魚、蝦等,否則影響誘食效果。
④飼養管理
a.保持箱內水質清新。魚苗下箱后,每天清洗一次網箱,并移動位置,便于箱內外水體對流交換。同時網箱內投放占水面1/5面積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或水浮蓮等,以凈化水質和供魚隱蔽。
b.及時分箱。魚苗在網箱內經15~20天的飼養,其個體大小出現差異,必須過篩分稀,以保持箱內魚苗規格大小一致。
c.日常管理。主要是勤洗箱,并檢查箱體是否破損,以防外逃。觀察魚苗吃食、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和防治魚病。
采集:黃子
四、烏鱧成魚養殖
烏鱧成魚養殖是指在池塘等水體中將烏鱧苗種養成商品食用魚的生產過程,其養殖方法多種多樣,目前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和江浙等地區養殖烏鱧,多采用成魚池套養和小水體集約化精養。
1.成魚池套養
成魚池套養就是在主養草魚、鰱魚、鳙魚的池中套養少量烏鱧魚種,以吞食與主養魚爭食、爭氧和爭水體的小型野雜魚,充分利用水體,減少飼料損耗,增加主養魚產量,提高池塘養殖經濟效益。其技術要點為:
①套養烏鱧的魚池要求:水面最好在10畝以下,淤泥不深,當年能干池,否則烏鱧存留塘中,影響翌年主養魚生產。
②套養烏鱧魚種的方法:烏鱧屬肉食性兇猛魚類,有時可吞食相當于本身體長2/3的魚種,因此,投放烏鱧魚種的方法很有講究。一般春節前投放好主養魚種,以早適應環境,1~2個月后投放烏鱧魚種,其規格應比主養魚種小,一般為60~80g/尾的隔年魚種,每畝放20~30尾,在養殖過程中不另投喂飼料,以池中野雜魚為食。到年底干池起水,尾均重可達800~1000g/尾,如果投放6~8cm的魚種,每畝投放40~50尾,視池塘餌料情況,增投小魚、蝦或人工配合飼料,到年底干池尾均重也可達600~800g/尾,產烏鱧20~30kg/畝。
③飼養管理:成魚塘套養烏鱧一般不需其它特殊飼養管理,但要注意的是:烏鱧善跳易逃,尤其是當飼料不足,遇雷雨天,有時可跳起1m多高,順水“過道”逃跑。為此,投放烏鱧魚種后,要注意進、出水口攔柵,以防外逃。在池塘四周岸邊水面上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等以利于其隱避、攝食。
2.小水體集約化精養
烏鱧小水體集約化精養在湖南沅江烏鱧養殖之鄉——南大鎮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技術要點如下:
①池塘要求:烏鱧精養池以土池為好,不但造價低,而且適合其生活習性,便于調節水質,而且不損傷魚體。水面100~300m2即可,水深15m以上,池底有10~15cm淤泥,魚池四周環境安靜,排灌方便。魚種下池前,魚池徹底排干,以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后灌水放魚。魚池周圍設攔網高1m以上,池塘中央或一角移植水葫蘆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約占養殖水面的1/5~1/6,以調節水質和供魚隱避、攝食。
②魚種投放:一般2~3月份投放魚種,魚種規格為50~80g/尾,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每平方米5~6尾,同池魚種規格應大小均勻,魚種下池時以02~05g/m3的孔雀石綠或1%~2%的鹽水消毒。
③飼料投喂:烏鱧屬肉食性魚類,目前人工養殖烏鱧多數投喂小魚、小蝦等鮮活餌料,也有的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鮮活餌料:主要包括小魚、小蝦、螺、蚌等,人工投喂鮮活餌料時,要注意新鮮、潔凈,并用2%~3%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后投喂,投喂量為魚體重的6%~8%,每天定時、定位投喂2~3次。如魚、蝦不足,也可投喂其它動物性下腳料,如畜、禽內臟,更要注意其新鮮、干凈,投喂時切碎并消毒。鮮活餌料就地取材,來源方便,價格較便宜,一般適合湖區野雜魚較多的地方或有動物畜禽加工廠的地方,但供應無保障,僅適合各家各戶小面積養殖。
人工配合飼料:烏鱧人工配合飼料是根據烏鱧的營養需要,將不同的飼料源經科學配制而成,其營養豐富,貯運方便,供應有保障,適合大規模養殖。其馴食和投飼方法如上,飼料系數12~15,每500g烏鱧的飼料成本為45~5元。
④飼養管理:烏鱧集約化精養的特點是高密度,因而飼養管理要注意:
a.經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質惡化。
b.雷雨天,防止烏鱧起跳上岸或“過道”逃跑。
c.每15~20天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水調節水質,飼料臺每星期用10g/m3生石灰消毒一次,一旦發現魚病及時治療。
五、烏鱧的疾病防治
烏鱧在江河、水庫、湖泊等天然水域中很少發病,隨著人工養殖烏鱧的發展,尤其是小水體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由于其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水體小,密度大,投喂的飼料來源復雜且數量多,加上人為因素干擾等原因,近年來,烏鱧養殖頻頻出現魚病,其危害程度有加劇趨勢。因此,如何防治烏鱧疾病,是目前發展烏鱧養殖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1. 烏鱧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烏鱧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原因:
① 魚體受傷。在捕撈、分養和運輸過程中,因操作方法不當而使魚體表擦傷,這是其一;其二,同池放養的魚種規格大小相差較大,當食物缺乏時,相互咬傷,甚至弱肉強食;其三,放養的魚池結構不合理,如水泥池底質、池壁粗糙,魚體活動摩擦受傷或受驚碰傷。魚體表一旦受傷,就為感染疾病打開了方便之門。
② 水質不良。人工養殖烏鱧,由于水體小,密度大,長時間大量投喂餌料,池內殘餌和排泄糞便沉積日漸增多,為病原體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場所,當達到一定程度,水質變壞,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③ 投餌不當。目前人工養殖烏鱧投喂餌料多為小魚、小蝦等低質魚,夏季餌料來源廣,價格低,往往大量投喂,以致吃不完的魚蝦腐爛沉積在池內,敗壞水質,傳染疾病。秋后餌料缺乏,價格貴,餌料投喂無保障,魚經常處于饑飽無序狀態導致營養不良,魚體消瘦,抗病力下降,有時甚至投喂已腐爛的魚蝦,直接引起烏鱧發病。
④ 水溫過高,烏鱧的生存水溫為0~41℃,最適水溫為26~28℃。在盛夏炎熱季節,當水溫高于32℃,又無隱蔽物時,烏鱧食欲減退,當水溫進一步上升,魚感不適完全停食,魚體消瘦,抗病力下降。
2. 烏鱧疾病預防的主要技術措施
為了減少烏鱧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成活率,針對以上發病原因,應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
① 烏鱧魚種投放前,魚池必須用生石灰120kg/畝徹底清塘消毒和曝曬,以殺滅各種有害微生物和病原菌。
② 魚種下池,操作仔細,運輸輕快,并用01%~02%的孔雀石綠或2%~3%的食鹽浸洗魚種。
③ 同池放養的魚種,規格必須基本一致,預防相互咬傷和吞食。
④ 投喂餌料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⑤ 盛夏水溫過高,要加深池水,勤換新水,水面移植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調節水質和遮蔭。
⑥ 加強飼養管理,水體經常用20~30g/m3的生石灰消毒,并根據魚的吃食和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藥物預防,如用磺胺劑或抗生素等拌入飼料中,做成藥餌投喂,能有效地減少烏鱧疾病發生。
3. 烏鱧的常見病
① 水霉病
病因:因魚體受傷,體質虛弱感染水霉或綿霉所致。
癥狀:發病初期,魚體表局部灰白色,嚴重時,體表像被棉絮狀,病灶處充血或潰爛,魚體離群獨游,體質消瘦,如不及時治療,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流行特點:該病發生在烏鱧生長的各個階段,一年四季均有流行,當魚體受傷,水質不好時,更易發生。
防治方法:拉網操作和運輸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魚種受傷必須用05~1g/m3孔雀石綠或3%~4%食鹽水浸洗消毒。放養魚種規格大小基本一致,并保證餌料充足。
② 腐皮病
病因:魚體因受傷感染嗜水氣單胞菌而發病。
癥狀:發病部位不定,病灶潰爛、紅腫或膿腫,嚴重時出現斷尾,口腔、頭部潰爛,不久即死亡。
流行特點:每年4~5月初開始發病,5~6月份,當水溫達20~25℃時,是腐皮病的發病高峰期,各種規格的烏鱧均可發病。
防治方法:定期用1g/m3漂白粉或03g/m3強氯精全池潑灑預防。發病初期每10kg魚用呋喃唑酮拌藥餌投喂,每個療程3~5天,每月2個療程。
③ 腹水病
病因:池水惡化,聶氏枸椽酸桿菌大量滋生,魚體感染發病。
癥狀:病魚鱗片豎起,似“松果”,眼球外突,皮下積水,肌肉水腫,腹部膨大,肛門紅腫。流行特點:此病主要發生在7~8月份的高溫季節,發病急,3~4天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水質清新,投餌做到“四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發現此病,及時投喂藥餌。100kg魚用新諾明或卡那霉素6g拌餌投喂,3天一個療程,2~3個療程即可治愈。
④ 爛鰓病
病因:烏鱧魚鰓寄生中華鳋或感染革蘭氏陰性桿菌而發生爛鰓。
癥狀:魚體發黑,獨游水面不怕人,鰓部粘液增多,鰓片紅腫寄生蟲或灰白色。
流行特點:此病多流行于5~9月,各種規格的魚都可發生,寄生蟲性爛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細菌性爛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發病快,危害性大。
防治方法:寄生蟲性爛鰓病可用03g/m3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月一次,有較好療效。細菌性爛鰓病用1g/m3漂白粉或03g/m3強氯精全池遍灑消毒殺菌,同時投喂藥餌,每100kg魚用呋喃唑酮4g拌餌投喂,一個療程3~4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