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水產養殖,效益第一。但近年來不少水產養殖者,由于不注重效益,盲目飼養,常常獲利很少,甚至虧本。要使水產養殖高產高效,以下五種效益不可忽視。
一、品種效益 從事養殖的品種不同,其經濟效益則有明顯的差異。如鯉魚市價時高時低,平均7元/kg—8元/kg;鯽魚市價相對較穩,一般1O元/kg-125元/kg,二者相比,雖然生產成本差不多,但養殖鯽魚就比養殖鯉魚效益好。又如,土鯰價格在20元/kg左右,革胡子鯰卻只有8元/kg-10元/kg。雖然二者養殖方式和肉料比大體相同,但兩者效益卻大不相同,可見品種與效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二、規格效益 上市規格與養魚效益同樣密不可分。一般情況下,二者成正比關系,即規格大賣價高,經濟效益就高;反之,效益就差。例如,1OOg-150g規格的鯽魚僅售6元/kg-7元/kg,如果在冬季旺季上市僅售5元/kg-6元/kg;而500g以上的鯽魚價格可達9元/kg-1O元/kg,即使在冬季集中上市,也可售7元/kg-8元/kg。又如,主養草魚的池塘,如果須在當年上市,那么就應投放規格在100g—150g的魚種,年底可達2kg-3kg,售價可達10元/kg-12元/kg。如果投放80g左右(體長13cm-16cm)的魚種,在相同的養殖條件下,最多只達1kg,售價最高7元/kg-8元/kg。可見規格效益是非常明顯的。
三、規模效益 俗話說:貨賣堆山,以多取勝。這說明有規模就有市場,有市場才能效益好。漁業生產,也不例外。有一漁農,過去專門培育“四大家魚”苗種,池塘面積僅有幾畝。現在面積擴大到200多畝,在培育多種特
色魚類苗種的同時,還精養鱖魚、黃顙魚、淡水白鯧等高產優質高價魚類50多畝,稻田養魚20多畝,除保證自己的需要外,還常年向市場大量供應魚苗魚種和商品魚。規模上去丁,效益也相當可觀。
四、季節效益 一般養殖者多采取春放冬捕方式,這種方式極易造成商品魚集中上市,導致魚賤傷漁。若采取輪捕輪放的養殖方法或在秋、冬季放養大規格魚種,這樣可使水產品反季節上市,改變秋、冬季商品魚集中上市而價低,實現春末、夏初上市魚少而價高。若采取四季養殖、四季上市的模式,其經濟效益則更佳。
五、生態效益 通過隔年放養,優化水質,少用化肥,少投魚藥等,實現低本高效的生態效益。一口池塘,若連續多年不間斷飼養,尤其是連續飼養同一魚類,魚類會因水質惡化極易生病,生長緩慢。若再增加人工、飼料、魚藥的投入,不僅產量得不到有效提高,而且水產品的質差價低,養殖成本更高。如果實行多塘口隔年放養,多品種交替放養,輪捕輪放,同時多飼養抗病力強,生長快,口味好,價格高的品種,加之少施肥、少用藥、少用工,其生態飼養效益是非常可觀的。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