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龜是我國的重要資源,它品種多,分布廣,近年來,我國對龜類的研究和開發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龜類品種的利用和養殖規模在不斷擴大,養殖技術也逐步完善。它的作用和價值正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認識與深化,當前已成為特種水產養殖的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有龜類5科,18屬,31種,其中淡水中生長的26種,海水中生長的5種。一級保護的品種有1種,二級保護的品種9種,且近年從國外又引進了一批新的品種。現就淡水龜類養殖品種的分類、分布、經濟價值、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飼養管理等介紹如下:
一、國內淡水龜類養殖品種
1.平胸龜
平胸龜(Platysternon megalephalum 圖1),又叫鷹嘴龜、鷹嘴龍尾龜、大頭龜、三不象等。屬爬行綱,龜鱉目,平胸龜科,平胸龜屬。國內主要分布于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國外分布于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
[經濟價值]食用、藥用、觀賞、培育綠毛龜出口創匯等。
[形態特征]頭大,呈三角形,且頭背覆以大塊角質硬殼,上喙鉤曲呈鷹嘴狀,眼大,無外耳鼓膜。背甲棕褐色,長卵形且中央平坦,前后邊緣不呈齒狀。腹甲呈橄欖色,較小且平,背腹甲借韌帶相連,有下緣角板。四肢灰色,具瓦狀鱗片,后肢較長,除外側的指、趾外,有銳利的長爪,指、趾間有半蹼,既利于陸地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尾長,個別已超過自身背甲的長度,尾上覆以環狀短鱗片。此龜的頭、四肢均不能縮入腹甲,是我國已知龜類中較特殊的一種。
[雌雄鑒別]雄龜腹甲較長,中央略凹,尾較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緣較遠。雌性腹甲中央平坦,體較寬,肛孔距腹甲后緣較近。
[生活習性]為水陸兩棲,以水中生活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叢中。由于具有鋒利的爪和強有力的尾巴,能夠輕易爬越障礙物,還能爬上樹捕食小鳥,性兇猛。3、4月份天氣轉暖時,開始尋食、發情,5~9月份食欲最旺,秋末冬初,則鉆入沙土、草叢或潛于水底冬眠。野生平胸龜主要覓食螺、蜆、貝、蝦、魚、蟹、蛙、昆蟲和蝸牛,饑餓時樹葉草根也吃。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喂以動物下腳料、螺、蛙、魚蝦肉以及糠麩、豆餅、果實或水果皮等。人工飼養的平胸龜,三年左右開始性成熟,4~9月份產卵,產卵時大多數卵產于陸地沙土中,少數產于水中。
[養殖設備]平胸龜性情兇猛,多在夜間活動,飼養池或養殖器皿應根據它的特性,池壁四周必須光滑,深度宜超過龜全身長度的3倍以上,以防止龜豎立攀爬逃走。
[飼養管理]該龜有相互咬四肢的習性,所以,飼養時應一缸養一只。日常投喂一般按龜的體重進行喂食。500克以上,每次可投喂一只小青蛙或5~7條蚯蚓。鑒于此龜喜食活食,如蚯蚓、黃粉蟲、蟋蟀等,對新購來不食的龜可采用活食引誘,待正常進食后,再逐漸改喂魚蝦肉、配合飼料等。春、夏兩季每1~2天喂一次,宜量少,不宜多,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換水時,水溫溫差不要超過3℃。冬季溫度降到10℃左右,應在器皿里加入沙土,使其隱入沙中冬眠。冬眠中,切忌提高環境溫度,以免影響龜的正常冬眠。
平胸龜的腳爪易發生潰爛,有的爪甚至脫落,一旦發現這類情況應立即用3%雙氧水清洗潰爛部位,再涂上氯霉素眼藥膏,隔天換一次藥,直至痊愈。
2.烏龜
烏龜(Chinemys reevesii 圖2),又叫草龜、泥龜、臭烏龜。屬烏龜屬中的一個種。國內除東北、西北各省(區)及西藏自治區未見報道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國外分布于日本。
[經濟價值]烏龜除可供觀賞、科研、教學外,主要還有三個用途。一是食用。俗話說烏龜全身都是寶,龜肉、龜卵味道極其鮮美,蛋白質含量豐富。“龜身五花肉”即是指龜肉有牛、羊、豬、雞、魚等多種動物肉的營養和味道,特別是以龜肉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各種龜肉羹,已成為現時宴席上的高級名肴之一。二是藥用。李時珍曰:“介蟲三百六十,而龜為之首。龜,介蟲之靈長者也”。龜甲龜板為傳統的名貴藥材,它富含骨膠原和蛋白質、鈣、磷、脂類、肽類和多種酶。據中醫臨床研究證實,龜板氣腥、味咸、性寒,具有滋陰降火,潛陽退蒸,補腎健骨等功效。據說龜血還有抑制癌細胞的特殊功效。三是出口創匯。烏龜及其深加工產品,如罐頭食品、營養保健品、中醫藥藥品等都可出口,培育出綠毛龜也可出口創匯。
[形態特征]頭部粗大,略呈三角形。頭背為橄欖色,頭側及咽部有黃色縱紋及斑點,一直延伸到頸部。背甲棕色或黑色,且具三條嵴棱,腹甲棕黃色并有黑褐色斑塊。背甲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四肢灰褐色,指、趾間具蹼,四肢具爪。
[生活習性]生活于江河、湖泊、稻田、池塘、溪流中,其食性雜,如小麥、稻谷、小魚、蝦、螺、動物尸體等。每年4~9月份為繁殖期,每窩產卵1~15枚不等,年產卵1~4窩,人工飼養條件下產卵較好。溫度10℃進入冬眠。
[養殖設備]大至池塘,小至缸盆均可。大規模集約化與庭院養殖都行。池塘與水泥池養殖時,應給烏龜留有陸面休息、曬背的地方,缸、盆養殖水不宜太深,一般15~20厘米,稚龜水深3~5厘米。
[飼養管理]烏龜是我國龜種類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目前養殖規模最大的一種。養殖方式可采用常溫養殖與加溫養殖。最佳養殖水溫為28~31℃,19~32℃生長較好,12℃左右開始冬眠。越冬可在池塘,也可干放在室內泥沙中越冬,冬季池塘底泥不能低于0℃,室內越冬也不能低于0℃,且溫度不能時高時低(保持在0℃以上,12℃以下)。
烏龜為雜食性,動、植物飼料均可,但要飼養好得話,最好投喂蛋白質高的飼料,或生產配合飼料投喂,早春、晚秋2~3天投喂一次,平常飼養季節1天投喂一次。池塘養殖15天左右用生石灰消毒及調節水質。
3.黃緣盒龜
黃緣盒龜(Cistoclemmys flavomarginata)別名斷板龜、呷蛇龜、夾板龜、黃板龜。分類地位為龜科,盒龜屬,黃緣盒龜種。國內分布于安徽、河南、澳門、香港、臺灣、福建、湖南、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等。國外分布于日本。
[形態特征]頭部光滑,吻前端平,上喙有明顯的勾曲。頭頂部呈橄欖色,眼后有一條黃色“U”形弧紋。背甲絳棕色且隆起較高,中央嵴棱明顯,呈淡黃色,每塊盾片上同心環紋較清晰,緣盾的腹面呈淡黃色,故稱“黃緣盒龜”。腹甲黑褐色,背甲與腹甲間、胸盾與腹盾間均以韌帶相連,腹甲前后邊緣呈半圓型,無缺刻。四肢平扁,上有鱗,指、趾間具半蹼,尾短。
[雌雄鑒別]雄性龜的背甲較長,腹甲中央略凹,肛孔距腹甲后邊緣較遠。雌性龜的背甲較寬,腹甲中央平坦,肛孔距腹甲后邊緣較近。
[生活習性]黃緣盒龜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等近水的潮濕地帶,常棲息于倒木、腐林、巖縫、深洞及落葉下,晝伏夜出。每年4月開始發情交配,5月下旬至9月為產卵期,每年產卵3~4窩,每窩2~10枚,人工養殖產卵多些。當氣溫下降至10℃時,則進入冬眠。
[養殖設備]黃緣盒龜以陸地棲息為主,如使用水陸兩便的池飼養,水深不要超過龜體一倍。如在有圍墻的庭院內養殖,須與家禽、家畜隔離,并設置遮雨、光的龜窩供棲息和產卵。在龜窩附近設方形水泥池,供飲水和戲游。另外,還需要置一個飼料槽或飼料池。
[飼養管理]此龜分布較廣,食性雜,適應性較強。日常投喂以蝦、魚為主,也可喂蚯蚓、蝗蟲、螺蚌肉等,在自然界,該龜以動物餌料為主,但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動、植物飼料混合喂養,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春夏秋季節1天投喂一次,投餌時間一般在清晨、傍晚,初春、深秋每2~3天投飼一次,投喂時間宜中午。黃緣盒龜在環境溫度28℃時最適宜,15℃時偶爾少食,10℃以下冬眠,35℃時,會出現夏眠狀態,或煩躁不安,且有停食現象。
每年11月初,由于溫度的下降,龜逐漸進入冬眠,這時應將龜轉入室內沙、泥中越冬,越冬期間,溫差不能太大,否則影響冬眠。
翌年3月下旬,溫度回升到18~19℃左右,龜開始活動、進食,初次喂食應少而精,尤其在喂后,環境溫度不得低于15℃,否則將引起消化不良等癥。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與穩定,可相應增加餌料投放量,并定期在飼料中加些防病藥物及鈣、維生素E等,促進小龜骨質發育、增加親龜的產卵量。
4.金頭閉殼龜
金頭閉殼龜(Cuora aurocpitata)別名萬金龜,分類地位為龜科、閉殼龜屬、金頭閉殼龜種。國內分布于安徽,國外未見報道。
[形態特征]頭較長,頭背面呈金黃色,眼較大,上頜略勾曲。背甲絳褐色,散有淡黃色斑塊。腹甲黃色,盾片上有排列基本對稱的黑圖斑;背甲與腹甲、胸盾與腹盾間均以韌帶相連。四肢背部為灰褐色,腹部為金黃色,指趾間具蹼。
[雌雄鑒別]雌性龜吻較圓鈍,腹甲中央平坦,泄殖腔孔距腹甲邊緣較近,泄殖腔內無交接器;雄性吻較尖,腹甲中央略凹,泄殖腔孔距腹甲邊緣較遠,泄殖腔孔有黑色交接器。
[生活習性]生活于丘陵區的山溪、巖石縫中,以昆蟲、小魚、小蝦等動物為食。喜陰暗處,善攀爬。
[養殖設備]金頭閉殼龜屬水棲龜類,它的蹼較豐富,可生活于深水域,水中必須散布有露出水面的石塊,供其休息,飼養池一定要布置成“水陸”式,水深在20厘米左右的不需建陸地,如水深超過20厘米以上的要建陸地,以防龜長時間在水中沒有喘息機會而窒息死亡。
[飼養管理]根據金頭閉殼龜的習性以及對溫度、餌料的要求,一般來說很容易飼養。溫度在15℃左右出現停食或少食,10℃以下進入冬眠狀態,20℃時可正常進食。人工飼養條件下,開始時以鮮魚肉引誘吃食,逐漸投餌自食。除投放魚、蝦等肉食性餌料外,還應常投喂少許植物餌料。每日投喂一次。春、夏、秋季可增加投喂量或次數。初春、深秋之際要特別注意溫度,尤其是換水溫差不能相差過大。越冬水溫應0℃以上,否則有凍傷的危險。
5.馬來龜
馬來龜(Malayemys subrijuga)又叫蝸牛龜。分類為龜科,馬來龜屬。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
[形態特征]頭較寬大,頂部呈黑色,邊緣有一“∨”型白色條紋,過眼眶上部,延伸到頸部,且條紋逐漸變粗;吻鈍,眼部周圍被白色眼線包圍,似戴上一眼鏡;鼻孔處有四條白色縱條紋,自眼眶前端有一黃白色斑點,且斑點下端有一黃白色斜條紋,過眼眶下延伸到頸部,且逐漸變粗;上頜中央呈“∧”型,下頜中央有2條白色粗條紋,延伸到頸部,頸部呈黑色,有數條粗細不一的縱條紋。背甲黑色,中央3條嵴棱較明顯,緣盾邊緣呈黃色(幼體明顯),甲橋處有黑色斑塊,腹甲黃色,每塊盾片上有大黑斑塊,腹甲后緣缺刻較深。四肢黑色,邊緣有黃白色縱條紋,指趾間具蹼。
[雌雄鑒別]雌、雄的腹甲中央均平坦,無凹陷,鑒別時依據尾部的形狀,尾粗且長的龜為雄性,反之則為雌性。
[生活習性]馬來龜生活于溪流、沼澤、稻田中,喜食蝸牛、小魚、蚯蚓、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
[飼養設備]與其它龜相比無特殊性。
[飼養管理]馬來龜喜暖怕寒,在深秋、初春、冬季成活率低,不易養活,不宜購買。馬來龜雖屬水棲龜類,但新購來的龜,初期不宜放在深水中,應將龜放在淺水區域,少驚動龜,使其逐漸適應新環境。對較活潑的可試投喂蚯蚓、蝸牛等。馬來龜適應能力弱,日常飼養時須嚴格注意溫度的變化,環境溫度為18℃時,出現停食,15℃時很少活動,逐漸進入冬眠,當環境溫度忽高忽低,溫差為4℃時,龜會出現爬動、伸頭或縮頭等反應。冬季,溫度不能長期處于10℃以下,否則龜易出現直腸阻塞等癥,嚴重者,無法拯治。
6.彩龜
彩龜(Callagur borneoensis)別名泥龜、三線龜。分類為龜科,咸水龜屬。分布于泰國、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
[形態特征]背甲為橢圓形,中央隆起,背甲后部邊緣不呈鋸齒狀。背甲為淡灰色,中央嵴棱處及兩側有三條黑色粗條紋;除頸盾、第一枚緣盾外,背甲邊緣處均有大黑色斑塊。腹甲和甲橋均為淡黃色,腹甲較窄但長,甲橋較寬。頭部為橄欖色或灰色,眼眶和面部為黑色,吻部上翹呈黑色,頸部腹部為灰褐色。四肢為灰褐色或淡黃色,有鱗片;指、趾間具豐富的蹼,尾適中。
[雌雄鑒別]雌性頭部為橄欖色或灰色,雄性在性未成熟前,頭頂部為炭灰色,在繁殖季節,其頭頂側部逐漸變白,在兩眼之間,有一紅色縱條紋鑲嵌在黑條紋間。
[生活習性]成年龜生活于港灣、海口與大河流中,幼龜則于淡水河中,且能短時間生活在海水中。人工飼養下為雜食性。
[飼養環境]彩龜為水棲龜類,生活于深水中,飼養時,最好為其準備一水池,體積比龜大4倍,將水池布置成“水陸”式。若沒有條件,也可將龜放在淺水中或潮濕的陸地,但不能放置在過于干燥的環境中,對于新購來的龜,水尤其重要。
[飼養管理]彩龜體型較大,背甲長一般為30厘米左右,故一般是用魚鉤釣上來的。對新購來的龜,首先是檢查龜的口腔、食道是否有鉤,如有,應想法去掉。飼養中宜投喂動植物飼料,一般動、植物飼料比為6∶4,溫度25℃以上,一天投喂一次,25℃以下至18℃以上可兩天喂一次,為做好防病工作,應定期消毒和在飼料中添加一些防病藥物。冬季,根據龜的體質狀況,決定其是否能冬眠。健康的龜可放置在淺水中,溫度最低不能低于5℃。 (全文完)
7.黃喉擬水龜
黃喉擬水龜(Mauremys mutica)別名石龜、水龜、黃龜,屬龜科,擬水龜屬。國內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及臺灣、香港,國外分布于越南、日本。
[形態特征]黃喉擬水龜體型中等,頭部呈蛇頭形,似三線閉殼龜,光滑無鱗片,頭部呈灰黃色或黃橄欖色。頭部兩側的眼后鼓膜處,各有一黃色縱紋。鼓膜呈圓形,色黃。背甲較低平,成黃或棕色,有的中央有一條縱棱。背甲每一盾片邊緣色較深,頭腹面及喉部均為黃色,因而得名。腹甲為黃色,又叫“象牙板”,甲橋明顯。每一盾片后緣中間有一方形棕黑色斑。有些地區的黃喉水龜,其方形棕黑色斑不明顯。四肢扁圓,色較深。指與趾間全蹼,具爪。尾短而尖細,尾側有黃色縱紋。
[雌雄鑒別]雄性龜比雌龜個體大,背甲較長,腹甲中央凹陷,尾較長,肛孔離腹甲后緣較遠。雌性腹甲平坦,尾短。
[生活習性]黃喉擬水龜生活在淡水水域,屬水陸兩棲龜類,一般棲息在溪流、池沼、荒田中。此龜每年4~9月繁殖,有時在水中,有時在陸地交配,在自然環境中,多在夜間進行;而人工飼養的白天在運動場或水池中常見其互相追逐、交配。6~7月為產卵旺季,卵產于岸邊坐北向南、沙土松軟、隱蔽較好的場地,每次產卵4~8枚,每年產卵1~3次,卵呈長橢圓形,灰白色,每只重6~18克。
[飼養管理]龜池應選擇背風向陽、土質松軟、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污染且又僻靜的地方。池的大小因地制宜和視飼數量而定。黃喉擬水龜食性很雜,可食魚類、肉類、動物內臟、下腳料、螺、蚌等動物飼料和植物性的果皮、糠、玉米、薯類、青菜。動植物飼料按7∶3投喂。夏季每天兩次,秋冬中午投一次,冬眠停喂。水質根據情況換水,以淺綠色水為佳。
8.四眼斑水龜
四眼斑水龜(Sacalia quadriocellata)別名六眼龜。屬龜科,眼斑水龜屬。國內分布于江西、福建、廣西、廣東、海南,國外分布于越南。
[形態特征]體形略扁平,頭部皮膚光滑,呈棕橄欖色。頸部與頭部同色,具棕紅色縱紋,頸背縱紋特別明顯。頭后兩側各有一對或兩對眼斑花紋。其中一對(或兩對)黃色,色彩明亮。夜間用燈光映照,呈現光澤。頦部有兩塊棕紅色斑。背甲較低平,呈褐色,脊椎明顯。頭背與體背均無棕黑色蟲蝕紋,腹甲平坦,淡棕黃色,前緣平,后緣微凹,綴有棕色蟲紋斑。四肢較扁,黑褐色,內側及腹面色淺。指、趾間全蹼,爪較尖,善爬行和游泳。前肢外側有若干大鱗。尾細,背色深,腹色淺。幼龜眼斑棕黃色,隨著年齡的增大,色漸深。
[雌雄鑒別]雄性龜的兩對眼斑為綠色,周圍有白環包圍,頭頂部為橄欖色,其頸部三條縱紋為桔紅色。雌性眼斑為淡黃色,頭頂部為淡棕色,周圍無白環包圍,且前一對眼斑較小,頸部三條縱紋為淡黃色。
[生活習性]以水生為主,產卵于沙土中。每逢大雨后常出來覓食,所以居住山區的捉龜愛好者,大雨后去捕捉,常有收獲。四眼龜性溫順,白天躲藏,夜間尋食。喜食昆蟲、小蛙類、魚蝦等,山區的果實、桑椹、大蕉、嫩草葉、根等亦能吞食。每年三四月開始尋食和交配,5~10月食欲最旺,10月間尋找巖洞、石縫開始越冬,如遇稍暖天氣,常離開潮濕的縫洞再度尋食。當氣溫降至12℃時進入冬眠。
[飼養管理]四眼斑水龜池選擇小溪改建為佳,或在人工小島的龜魚混養區內專設一場所,在小島水邊投設石塊供龜躲藏攀爬,并栽 一些矮生小樹,岸邊設龜窩供龜產蛋。
四眼斑水龜對水質要求較高,如以城市自來水飼養,常發生腹甲充血現象,在作綠毛龜培育時,常因打磨甲殼而引起腐爛。因此最好使用天然水質飼養。使用自來水時,應用藥物作除氯處理,或將自來水置于桶內,放入一些空心菜,每天在陽光下曝曬1~2小時,經2~3天的處理后才可使用。
四眼斑龜食性很雜。以魚類、肉類、動物內臟、下腳料、次級品及螺、蚌等肉類五六成,米糠、麩餅、玉米、薯類等飼料四五成混合投喂,也可分別置于食槽飼喂,夏季每天投喂2次,秋、春中午投喂1次。
9.凹甲陸龜
凹甲陸龜(Manouria impressa)別名山龜、龜王。屬陸龜科,凹甲陸龜屬,國內分布于廣西、廣東、海南。國外分布于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
[形態特征]龜的頭頂部具大鱗,呈淡黃色。上喙中央略有缺刻。背甲呈淡黃色,且有黑斑,每塊盾片中央向內凹陷;背甲前后緣呈鋸齒狀,后緣較明顯。腹甲平坦,呈淡黃色。尾部兩側有錐形角質刺。四肢粗壯,有黑褐色鱗片,指、趾間無蹼。
[雌雄鑒別]雄性背甲較長且狹,肛孔距腹甲邊緣較遠;雌性背甲寬短,尾不超過背甲邊緣或超出很少,肛孔距腹甲邊緣很近。
[生活習性]凹甲陸龜喜暖怕寒,膽小怕驚動,遇到敵害或受驚時,常會發出“呼”或“哧”的喘息聲,喜歡水,人工飼養下喜食黃瓜、蘋果、香蕉等瓜果,少數龜也食瘦肉。
[飼養管理]凹甲陸龜性情較暴。對新購來的龜首先要進行全身檢查,如有無體表破損、寄生蟲等,然后對癥治療。新購的龜一般不主動進食,應耐心誘食,若一個多月后仍不主動進食,則采取強迫填喂,每次喂少量黃瓜、蘋果等,并適當加喂些健胃助消化藥物,如多酶片、干酵母。同時,還可適當增喂些抗生素藥物預防疾病。
凹甲陸龜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天喂一些瓜果即可,定時打掃飼養環境衛生。凹甲陸龜對周圍環境溫度變化較敏感,一般宜在26℃,此刻,龜攝食能力較旺;20℃時則有時進食,有時少動甚至不食。此時通常不投食,以免因溫度忽高忽低,造成龜的腸胃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疾病。
環境溫度降低至17℃以下,龜逐漸進入冬眠期。冬眠期是龜生命的重要時期。若冬眠不好,極易引起死亡。一般冬眠前需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檢查龜的體表寄生蟲、糞便等情況。二是冬眠前將龜放入水溫27℃左右的盆中洗澡,使龜體內的糞便排空。對不健康的龜應采取加溫不使其冬眠。健康的龜則使其自然冬眠。冬眠時,應在龜舍內鋪墊上少許稻草或棉墊,并保持飼養箱內潮濕,將飼養箱放置在室內。
二、國外淡水龜類常見品種
根據我國氣候條件與隨著市場的開放和擴大,近十年來,我國從國外引進了20余個淡水龜類新品種,現就常見的簡介如下:
1.草龜
草龜(Hardalla thurjii)別名花冠龜。分類為龜科、草龜屬。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
[形態特征]頭部較尖,頭頂邊緣有一條粗細不勻的條紋,呈桔紅色,頭頂中央有一呈“個”字型的淡黃紅色圖案,鼻孔兩側有桔紅色不規則圖紋;背甲黑色,邊緣有白色細條紋,背甲中央嵴棱明顯;腹甲為淡黃色,每塊盾片上有大塊斑點,四肢邊緣兩側有兩條白色條紋,四肢灰黑色,指、趾間具豐富蹼。
[雌雄鑒別]雄性背甲較長且窄,尾較粗,雌性背甲較寬,尾細且短。
[生活習性]生活于沼澤、池塘、湖、河中,食物為雜食性。人工飼養下以食植物為主,如浮萍、水花生、蘇丹草等。少數食肉類。
[飼養設備]草龜屬水棲龜類,飼養設備要有一定的坡度,使龜有上岸棲息的場地而不被水淹,水深也不能超過龜背的1/3,各種池都可,大小不限。
[飼養管理]日常飼養下,在水中放些浮萍和其他水草,對食肉類的龜,定期投喂魚、蝦、螺、蚌肉等。春、夏季勤換水,尤其是夏季應常換,并做好消毒工作,養殖中應不搬動,避免龜因環境變換而停食影響生長。冬季,溫度在14℃左右時,龜即進入冬眠。所以,氣溫18℃左右時,須少量喂食。冬眠期間,可將龜放到潮濕沙中,溫度保持5℃以上。
2.廟龜
廟龜(Hieremys annandalei)又叫黃頭龜。分類為龜科,廟龜屬。分布于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
[形態特征]頭較小,頂部呈黑色,散布有黃色小雜斑點,吻部較尖,眼眶黑色有黃色碎斑點,上頜中央呈“W”型。頭側部無縱條紋。背甲隆起較高呈黑色,腹甲淡黃色,四肢黑褐色,指趾間具蹼,尾適中。
[雌雄鑒別]雄性腹甲中央凹陷,尾粗且長;雌性腹甲平坦,肛孔距腹甲后邊緣較近,尾短。
[生活習性]生活于江湖、溪流。能短時間生活于海水中,食植物性飼料。
[飼養設備]廟龜對飼養設備要求不嚴,各種池均可,但必須布置成“水陸”兩便式,即在一個池中要有水的部分,又要安排有陸地休息的部分。
[飼養管理]新進的廟龜,很少爬動,多數時間將頭縮入殼內,傍晚或夜間爬動較多,受驚后會發出“呼”的喘息聲。廟龜的食性較單一,人工飼養下主投瓜果或蔬菜。對已熟悉環境且開食的龜,應單獨飼養,待逐漸馴服使其不怕人后,再與其他龜混養,這樣可避免弱者受欺的現象。在飼養管理中,溫度是養好龜的關鍵。春、夏、秋三季,氣溫較高且穩定,溫度在23℃以上可正常進食、消化、排便。初春、深秋之季,由于溫度不穩定,飼養中掌握不好,極易出現病癥,一般18℃以下,不喂食,20℃左右喂食后,環境溫度需保持在23℃以上,不能長時間低于20℃,若無條件加溫,則可停食。無須擔心龜會餓死,只需保持一定的潮濕,
溫度為10℃以上,使龜冬眠。冬眠時,盡量少驚動龜,溫度也不要提高到17℃以上,否則,龜將蘇醒爬動,從而消耗體力,對龜有害。翌年4月下旬,氣溫回升到20℃以上后,應開始投餌。
3.巴西彩龜
巴西彩龜(Trachemys scripta)又叫紅耳清龜、彩龜、翠龜。分類為龜科,彩龜屬。分布于美國、墨西哥、巴西。
[形態特征]體型適中,頭較小,吻鈍,頭、頸處具黃綠相間的縱條紋,眼后有一對紅色斑塊。背甲扁平,每塊盾片上具有圓環狀綠紋,后緣不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具有黑色圓環紋,似銅錢,背甲、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四肢淡綠色,有灰褐色縱條紋,趾、指間具豐富的蹼。
[雌雄鑒別]雌性體型寬,尾短,泄殖孔距尾基部較近;雄性體型較窄且長,尾長而粗,泄殖孔距尾基部較遠,爪長。
[生活習性]生活于湖泊、小河、水庫、池塘中。喜食肉類,如魚、蝦、螺、蚌肉,瘦豬肉等。
[養殖設備]規模養殖可用池塘與水泥池,觀賞可用盆缸。幼龜一般可用玻璃缸飼養,將缸內2/3面積作為水面積,1/3辟為陸地。可用鵝卵石、假山石鋪成,也可用一長玻璃條將缸分割在1/3處鋪上沙土,種植部分野草。
[飼養管理]巴西彩龜人工飼養下,喜食面包蟲、魚、蝦、螺、蚌肉等,投喂時,宜將肉切碎成肉糜。春夏季環境溫度在20℃以上時,龜活動力強,每星期投喂3~4次,若用于繁殖也可每天投喂,其體重增長較快,一年內可達100克。秋季,由于氣溫不穩定,需注意水溫,一般17℃左右不宜喂食,15℃以下開始進入冬眠。對體弱或50克以下的幼龜最好采取加溫飼養,水溫控制在30℃左右。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