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鹵蟲過去稱鹽水豐年蟲,俗稱鹽蟲子。在分類上屬于節肢動物門,有鰓亞門,甲殼綱,鰓足亞綱,無甲目,鹽水豐年蟲科,鹵蟲屬。鹵蟲是生活在高鹽度水體的小型甲殼動物,對鹽度和溫度的適宜范圍都很廣,生長速度快,生長周期短,繁殖力強,營養豐富,基于上述優點,鹵蟲越來越廣泛地用于魚、蝦、蟹等水生動物的育苗上。現將鹵蟲的鹽田培養技術介紹如下。
一、養池場地的選擇和建造培養池應選擇建造在有大量無污染的高鹽海水、地勢平坦、底質無滲漏的制造海鹽的鹽場或內陸湖的高鹽鹽場及其周圍的淺灘水域,水源的鹽度應保持在70‰以上,PH值在7.8~8.9之間。
鹵蟲培養池的建造形狀以長方形為宜,長寬比為3∶1,大小在0.5畝~10畝之間,一般不超過20畝,池子太大則不方便管理。水深應保持在40cm~50cm,較大的培養池最好設有環溝,溝深20cm左右,這樣就可以在水溫過高時給鹵蟲一個低溫的棲息環境。培養池應具有進排水系統,進水渠道應有兩個:一個進低鹽度海水,與海口或魚蝦池相連通;另一個進高鹽度海水,與曬鹽的蒸發池或與高鹽度的海水區相連通。排水閘也應有兩個:一個應低于池內最低處(環行溝),一個建于較高水位處(環行溝以上)。進水閘門由三層構成:外層是板閘,即進水總開關,中層是20目~40目的篩絹網,內層是80目的篩絹網,以避免一些大的污
染物和大型的敵害生物進入池內。
二、前期準備工作1.清除敵害。清池的常用藥物有:(1)漂白粉:清池的漂白粉用量為60g/m3,使用時先加入少量水調成糊狀,再加水稀釋潑灑,漂白粉清池可殺死魚類、甲殼動物、藻類和細菌,清池后4~5天藥效消失。
(2)氨水:清池的氨水用量為250ppm,使用時稀釋后潑灑,氨水清池可殺死魚類、甲殼動物及其他動物,并有肥水作用,清池后3~4天藥效消失。
(3)五氯酚鈉:清池的五氯酚鈉用量為3~5ppm,用水溶解后均勻潑灑,五氯酚鈉清池可殺死魚類、甲殼動物、螺類和水草,數小時后藥效消失。
(4)生石灰:清池的生石灰用量100Kg~150Kg/畝,先化成漿,然后再全池均勻潑灑,一周后藥效消失。
2.進水。
所用藥物藥效消失后,即可往池中注入新鮮海水。進水時要嚴格過濾海水,盡量采用較小孔徑的篩絹網,以最大限度地阻止敵害生物入池。
3.施肥培育池內基礎餌料。
為了保證鹵蟲下池有足夠的餌料生物,進水前后應施肥培養池內的基礎餌料。施肥量要求氮肥1~2g/m3,磷肥0.1~0.2g/m3,一般每隔兩天施肥一次,但也要觀察水色靈活追肥,采取“少量勤施”原則,使藻類繁殖達到高峰,為接種鹵蟲作好準備。
施肥前最好能接入部分適高鹽藻類如杜氏藻、大扁藻、鹽藻等復合藻液,這樣更利于藻類的培育和形成較好的鹵蟲餌料種群。
4.曬水。
曬水是鹵蟲培養中不可缺少的步驟。
為了更快更多地繁殖池內基礎餌料,開始納入的海水鹽度要低些,以后要慢慢提高進水鹽度,使適高鹽藻類大量繁殖。納入海水后應曬水半個月以上,使鹽度漸升至90‰以上,另外曬水還可以提高水溫,促使敵害生物如枝角類等因高溫度鹽度不適而死亡。
三、接種鹵蟲當池中餌料生物達到一定數量,透明度在30cm左右,池水溫度穩定在20℃左右時,即可接種鹵蟲進行培養。接種的方式有3種:
1.把買來的鹵蟲卵洗凈后直接放入池中孵化培養。此法要求水溫要高些,以提高孵化率,防止鹵蟲卵的浪費。接種的密度為0.2~0.3g/m3。
2.把買來的鹵蟲卵用特制的鹵蟲孵化桶孵化出無節幼體后投放,接種時應注意從上風口順風緩緩接種入池,以使池內接種均勻。投放無節幼體的密度為3000~5000個/m3。
3.采捕自然成體鹵蟲投放:用小推網捕撈自然生長的鹵蟲,放到提前準備好的海水容器中,要求容器中的海水與成體鹵蟲的重量比要大于20∶1,應少捕快運,減少采捕的鹵蟲在容器內的滯留時間,避免擠壓,減少死亡。這種接種方式的接種密度為1500~2500個/m3。
四、鹵蟲的養殖管理1.保持池中藻類的數量在適宜范圍內。
在培育過程中,還應視水色和透明度狀況,適時施加肥料,保證藻類繁殖所需要的營養鹽,使藻類繁殖的數量不斷增加,滿足鹵蟲的攝食需要。
2.鹵蟲培養過程中的投餌。為保證池中培養鹵蟲的餌料供應,除在池中施肥培養餌料生物供給鹵蟲攝食外,還可以補充餌料或者完全依靠投喂人工餌料。投餌應根據少量多次的原則:投餌過多不僅浪費餌料還能引起水質的惡化,投餌過少則不能滿足鹵蟲的營養需求。
常用的餌料有玉米面、小麥粉、豆渣、油餅類、米糠等低價農副產品,鮮酵母、干燥酵母、酵母片等。鹵蟲主要是濾食性攝食,對于一些大型餌料要用粉碎機粉碎,再加水制成糊狀,稀釋后全池潑灑。
3.換水。不投餌的開放培養池一般不換水也不致缺氧。但餌料的培養池尤其是密度較大的培養池,應采取適量換水的措施以補充蒸發掉的海水,減少因鹽度上升對鹵蟲成體體長的增加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可以交換出培養池中在培養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加水可進低鹽度的海水,也可進有機質豐富的低鹽度的河口海區的海水和養蝦場的廢水,以更好地補充餌料,促進鹵蟲的生長。排水時若遇大暴雨或連日降雨天氣,應將排水閘的上層閘板打開,排掉上層淡水,以免鹽度驟降或缺氧。
4.鹵蟲生產情況的日常檢查。
(1)在鹵蟲的培養過程中,要勤觀察鹵蟲的生長和活動情況。
觀察鹵蟲的攝食情況、生殖方式、健康狀況和體色等。正常的鹵蟲是仰泳,兩排游泳足不斷劃水,在運動中濾食。
(2)在鹵蟲的培養過程中,應注意對水環境進行觀察和測定。
注意水色和透明度的變化,要經常測定水的溫度和鹽度,溫度應保持在30℃以下,鹽度維持在90‰左右。
(3)在鹵蟲的培養過程中,要經常測池內鹵蟲的密度。
鹵蟲密度的測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每天在培養池的不同地方選點,用大燒杯取樣,計算其平均數;一種是用浮游生物拖網(面積s)拖一定距離x,數出所拖得的鹵蟲個數y,則池內鹵蟲的密度為y/xs,后一種方法算得的數據比較準確。
5.鹵蟲培養過程中的病敵害防治。鹵蟲體質纖弱、性格溫順,極易為多種動物所食。在低鹽度(鹽度45‰以下)的自然水體中,幾乎不存在天然種群。在高鹽度(70‰以上)水中,耐高鹽的生物不多,敵害相對較少,但也有不少耐高鹽的昆蟲類及其幼蟲(如鹽蠶豆蟲、鹵蠅等)、魚類(如鯔魚、梭魚、遮目魚等),可大量捕食鹽田中的鹵蟲。甚至一些水禽、鷗鳥等也是捕食鹵蟲的能手。要注意嚴格清池,進水嚴格網濾、及時釣除、驚驅等。鹵蟲還可被共生性原核生物、螺旋體、真菌、病毒等感染,在培養過程中,應引起注意。
五、鹵蟲的收獲鹵蟲約經半個月的培養長成成體并繁殖后代,當培養池中鹵蟲達到一定密度后,即可收獲。
收獲成體鹵蟲,可用膠絲網布或粗網篩絹制成抄網在池中撈取,所用篩絹網一般為8目、12目和16目。收取鮮活鹵蟲,應每兩個周左右收獲一次,每次收獲不宜太多,要合理計劃,保持池內鹵蟲的合理密度以達到持續收獲的目的。
收獲鹵蟲休眠卵,應在接種后提供較好的條件,促使卵胎生,以期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較高的密度。再經過饑餓等手段促使其卵生,獲得大量休眠卵。卵的收集是每天在培養池的下風口處用100目~120目篩絹網制成的小抄網撈取。風大時,可把卵推到岸邊則用小鏟子鏟起即可。采集后晾干或貯存于飽和鹽水中以備加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