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 日本的輪蟲生產現狀
輪蟲(rotifer)因其大小、形狀適口,容易被仔魚、 蝦、蟹幼體消化吸收,具有營養豐富,增殖快速,易大量培養,不易惡化育苗水質等諸多優點,是目前魚、 蝦、蟹類苗種生產前期的最佳基礎生物餌料。日本 栽培漁協對輪蟲培養技術十分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下屬各事業所的魚、蝦、蟹育苗負責人,在育 苗前必須訂出輪蟲總需求量及月需求量的大體計劃,以及育苗10天(或一周)內每天需要量的具體計 劃。目前日本栽培漁協每年輪蟲培養的總量近6兆,而實際用于育苗的輪蟲量僅2兆左右,以保證育苗 時能有充足的餌料保證。
2 主要培養方法
現日本普及的輪蟲培養方法是植繼培養和間引培養。植繼培養是接種后經3-7天的培養,放水全部收獲,然后再接種、培養、收獲的一種培養方法。因培養時間短,較適宜于育苗前期小水體、高溫、高 密度、高投餌的培養,一般接種密度為150個/ml左右,收獲密度為500個/ml左右或以上。間引培養是接種后經3-7天的培養達高峰期,然后每天放水收獲20%左右,再注入等量海水,經15-40天培養后放水全部收獲。因在高峰期持續時間長,故間引培養較適宜于大水體、低溫、低密度的培養,有利于培養環境的穩定,一般接種密度為100個/ml左右,收獲密度為300-500個/ml。以上的培養水大概為0.5m3-50m3,海水全部需經過濾。S型輪蟲個體較 l型小,適溫、適鹽較l型高。所以相對而言,S型較 適宜植繼培養,I型較適宜間引培養。
3 培養環境
輪蟲是廣溫、廣鹽、對環境適應性強的浮游動物。綜合日本多方面的輪蟲培養資料,筆者認為其 最適宜培養環境是:水溫20℃-32℃,鹽度7‰-20‰,pH值為6,9,D02mg/1以上。輪蟲培養水體是 由輪蟲、細菌、原生動物等組成的微小生物生態系。 隨著投餌的增加,在輪蟲得以大量增殖的同時,原生 動物也在增殖,有機物高濃度積累。細菌分解部分 排泄物和生物尸體以更快速度繁殖的同時,會排出 有害物質氨氮。殘餌、排泄物、生物尸體等易與細菌凝聚形成懸污物。營養必需物質維生素B12:能促進 輪蟲的增殖,但也會更快促進細菌的繁殖。部分小 型原生動物及細菌將被輪蟲作為餌料而利用,但也不能排除直接和間接抑制輪蟲增殖的有害細菌及原生動物的產生。懸污物將病原菌帶人育苗水體,同 時與原生動物等占據了大量的培養空間。這個超量的生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環境的急劇變化。因此,能否改善和控制、穩定培養環境是輪蟲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
4 培養管理
在日本,輪蟲的培養管理十分嚴格。培養器具、用具要全面消毒;必須選擇活力強的個體接種(接種密度過低可能會引發原生動物);每天計數輪蟲和卵量的同時觀察輪蟲的活力和飽食情況;以及用化纖毛氈濾除水中的懸污物等等,F日本用的輪蟲餌料是冷凍濃縮藻濃和面包酵母(市面有售),給餌量分別是冷凍濃縮藻液為100-200ml/億個體·日,面包酵母為0.1-0.15kg/億個體·日,投餌次數為2-3次/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